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海理学渊源之石井书院(安海朱祠)

(2009-08-23 12:17:41)
标签:

安海

《易》

石井书院

科第

朱熹

泉州

杂谈

石井书院

  位于晋江安海镇(因安海古名石井镇故名),与泉山书院、小山书院、欧阳书院并称泉州“四大书院”。

  泉州文庙明伦堂旧有一联云:圣域津梁理学渊源开石井海滨邹鲁诗书弦诵遍桐城。”

联中“石井”是泉州安海镇在宋元及明中叶前的行政地名。联语追怀“二朱过化”的历史作用,称赞泉州的文风之盛。安海还被称为“闽学开宗”之地,朱松朱熹朱在三代都与之发生关系。

南宋·绍兴初,朱松任石井镇监,公余,常集优秀士子,于官署旁“鳌头精舍”讲习“义理之学”。二十年后,其子朱熹簿泉州同安县,常往来泉、同之间,必经安海,数访朱松遗迹旧事,“见其老幼义理详悉,遂与论说”,士因益勤于学。

嘉定间,朱在(朱熹第三子)以荫补官,通判泉州。嘉定四年(1211),镇官游绛应安海士民要求,申报泉州知州邹应龙,请建书院。邹应龙拨官帑四十万缗以倡,并指令漕、舶二司捐助,命朱在至镇“董其事”,主持营建石井书院事宜。

石井书院“如州郡学之制”,中有大成殿,后有尊德堂,奉祀朱松、朱熹父子,两畔有富文、敏行、移忠、言信四斋,此外还有杏坛、碑坊、乐轩、庑舍等建筑设施。且置学田,使生员“瞻养有田,肆业有舍”,成为当时泉州地区县属建院最早、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高等学府。诚如时人留元刚之感叹:“天下如石井者凡几?!

书院后来一度毁圮,至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间,泉州知府徐源重建饰新,以后又圮。至清·康熙卅九年(1700),晋江县令就旧址重新鼎建。今存大成殿及两庇。

影响

该书院建的早,影响也大。

清·柯敦圃诗《石井书香》道是:
       “石井讹传近碧溪,宋朝书院在鳖西。
        渐峰远照门前凤,笼岫近呈墙外鸡。
        五孔泉中梵影动,四斋堂上学声低。
        温陵理学开安海,泉郡黉宫铁券题!”

温陵理学开安海”,又是在讴歌“二朱过化”之功。据已故泉州历史研究会会长陈泗东先生考证,“二朱过化”南宋时已尽人皆知。陈先生列举了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三十《文选楼影宋抄奉》和宋《方舆胜览》卷十二的记载,说朱熹的学生傅泊成,曾在安海建“二朱先生祠”并写下碑记。

据《安海志·选举》统计,建炎以前‘从雍熙二年(985)至重和元年(1118)一百三十三年间,安海已出了二十名进士。但朱熹而后约近五百年,安海及其所在的晋江县乃至整个泉州地区的文化发展,学术风气更是出现空前的盛况。这当与“二朱过化”以及历代统治阶级对朱子学的倡导密切相关。

查阅《安海志》卷二十三《选举》,以朱熹同安任满的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即朱松监镇二十余年后)为界,统计对比了绍兴二十六年前一百年(10561156)和绍兴二十六年后一百年(11561256)的科第人文,前百年进士十七名,后百年进士三十二名。可见朱松朱熹而后,科第远盛于前。安海人直接受朱熹教化的,如高禾(淳熙八年进士)字永叔,“禾执第子礼,卑以恭,文公深器之”

学术则以研习儒家经典最为可观。《易》为《五经》之首,且最难。泉州人研究《易》学的风气,在朱熹而后,史称“天下言易,皆推晋江”。泉州历代有《易》学著作八十九人,明代居多有六十九人。安海儒生多学《易》,万历间进士黄志清著《易说》。据《安海志·选举》统计,从明·景泰元年(1450)至清·雍正四年(1726)二百七十六年间,安海共有119个举人(不包括武举),其中注明学《易》者61人,占半数以上(余者多治《诗》、《书》、《礼》或《春秋》)。明代与唐顺之齐名的文学家王慎中,同时也是《易》学家。

安海朱祠

朱祠又名“朱子祠”、 “二朱先生祠”。是安海民间为纪念朱松,朱熹父子而建的。朱松,字乔年,号韦斋,是宋代一位著名理学家。于宋绍兴初年(1131),首任安海镇官。在监镇任内,“乃择民之秀者,充弟子员,教以义理之学。” 后来,其于朱熹为同安主簿, “屡过此(安海),见其老幼义理详悉,遂与论说士因益勤于学.”而使“民沾其德,咸知向学”。由于二朱在安海讲学, “启迪文风,诲掖士子,因而人才蔚起。”这就是安海得以“开理学之先河”,“闽学开宗圣地”之称的由来。由于斯时文教昌旺,文风鼎盛,安海也就成了文化古镇。镇人为了追念其德泽,建祠祀之。朱松任安海镇官之时,政绩显著。公余之暇,为民讲学,深得人心。其时安海长者黄护在镇西整头境捐建一所镇廨,并于廨畔筑一所整头精舍,作为朱松讲学馆所。

    乾道年间(1165一一1174),朱熹的学生傅伯成(隆兴元年癸未科进士),为感念朱氏父子对安海倡教兴学之功绩,便于整头精舍辟建为“二朱先生祠”,并绘朱熹父子画像奉祀嘉定三年(1210),朱熹之子朱在,来安海任镇监。嘉定四年(1211),镇官游绛应安海士民的要求,报请泉州郡守邹应龙,建造“石井书院”。“邹公应龙然其请,捐公币四十万以倡”,并派朱在任主持建院工作。翌年(1212), “石井书院”落成。石井书院,是在原朱子祠的基础上扩建的,故朱祠与石井书院,实际上合二为一了。石井书院,其规格是按州县学宫建造的。规模宏大,辉煌壮观,中间有牌坊门廊,大成殿,尊德堂。两侧有富文、敏行,移忠、立信等四座斋堂。并绘制二朱先生像于尊德堂,同堂异室而祀。据宋留元刚《石井书院记》载, “制(大成)殿于中, (尊德)堂于后,为斋者四,杏坛筑于西序之前,祭器藏于东序之左,又即堂为室,以祀二朱先生,三门列峙,缭垣环周。糖楹层复,凡三百楹。公私经费,合四百万”明弘治十年丁已(1497),知县罗惟重修,于门外立石华表,匾曰: “石井书院”。

    一个小小的滨海市镇,当时能创建一所如此宏伟,设备齐全的高级学府实属罕见,真令人赞叹!几百年来,石井书院,历经兴毁。明成化十二年(1476)和弘治十年(1497),曾两次大修与扩建。清顺治十三年(1656),清兵入安毁镇,书院被焚废。至清康熙三十五年(1700),安海复镇,又在原址建造书院。乾隆年问再次扩建,光绪间重修。由于历代多次重修扩建,使这座学府得以从宋代以至清末,兴学倡教,坚久不衰。历代以来,多有名儒大师,出任书院山长,如宋代的顾长卿,余谦一,元代的杨相孙、陈玄,明代的陈惟白,刘绍祖。至清康熙年间,进士翰林院出身的教育大家陈檗仁,为石井书院末任书院山长。这些大家名流,为培养造就大批人才、为安海的文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安海民间,因为感化二朱(其实是三朱)过化之功,便习惯上把“石井书院”称为“朱祠”,至今周围居民区的地名乃曰: “朱祠口”。现遗址的门台,大殿以及西廊庑舍仍存。在大门的上面,悬一巨匾,上书“朱祠”二字。跨进大门,走过石庭,上石骱,步入大成殿,只见大殿腾空而起,朱柱矗立、往日气派,依然犹存。伫立殿中琅琅书声,犹缭耳畔。朱祠,是安海兴学倡教,人才辈出的发祥地,是安海文明的标志古镇的象征。(资料转载)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3645bc8f059c191.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5885821348e4265.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2c7055bd8925152.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74d31c062aa0398.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9c104bf2cbdd5f0.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b1ef5c110eb6616.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c58b77ce1661d0a.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d801c645468461b.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79cc6feac377255.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7124db530eef5e1.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3efa966a8494b81.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64ce7bd813287e3.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d98bb73cf120961.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6ede78b7707f422.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27dcb94c448658c.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e2dc5a7a6fdcb9a.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72582d67d5e50ae.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ac01031199ac72c.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434608afacf70b8.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09e80d0b1783a32.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e1c9bbb420d61b1.jpg

http://www.shishi.net.cn/bbs/attachment/Mon_0803/28_2_c464117c209080a.jpg
           

维修近1年 800岁朱祠换新颜


■本报记者 董瑞婷 实习生 王婉芳   
  本报讯 耗资约150万元的晋江安海朱祠主体维修工程将在端午节前完工,历经800多年的朱祠再一次容光焕发。昨日,朱祠修复工程已进入尾声,木作开始上漆,地板也开始清洗。
  据了解,接下来,安海镇政府将对朱祠的周边环境进行整治。
  八角花窗专门定做
  部分旧砖民间收集
  昨日15:30左右,记者来到朱祠时,有的工人正在忙着给大门上红漆,有的工人则忙着拖洗地板。由于拆掉了原来不属于朱祠的一些附属建筑,和修复前相比,修复后的朱祠在空间感上更加开阔,也越显简单古朴,正合了文物维修“修旧如旧”的原则。
  “安海朱祠修复工程自去年7月至今,跨度近一年,主要也是因为在修复的过程中,发现朱祠一些原状和设计图上的不一样。为了尽量恢复旧制,又对设计稿进行了再修改。”负责晋江安海朱祠维修工程的泉州古建筑工程公司工作人员老张说,原预订要去年年底完工的工程延迟了半年,为的就是做足朱祠的“古味”。
  这不,原来朱祠面墙上有两个小小的条形窗,在修复过程中,却发现朱祠原有的窗是八角窗。现在的朱祠不仅恢复了八角窗,还特地到磁灶订制了以前古建筑很流行的八角花窗来搭配。八角窗的墙面也都是传统的“出砖入石”的旧制。老张说,有部分旧砖都是到民间收集相匹配的,比买新砖费劲多了。
  据介绍,此次修复的另一个创举,就是将正殿原有一根为白蚁所蛀的横梁保留了下来。在修复前,那一个横梁几乎已成空壳,随时都有可能掉下。这次修复采用了和北京故宫一样的做法,采用钢筋和化学物质对原有横梁进行加固,外面再上漆,和其他的横梁外形几乎一样。
  称呼沿旧制
  匾额换成“石井书院”
  “修复后的朱祠和我们小时候看到的差不多。”家就在朱祠附近71岁的老伯张德汉昨日按捺不住就到朱祠参观了。张德汉说,以前朱祠的规模比现在还大,他还在朱祠上过小学。当时朱祠的门口还竖有牌坊,十分壮观。
  安海的退休老教师老吴也告诉记者,当时朱祠门口确实竖着一块牌坊。牌坊的正面写着“石井书院”,背面则是“文明气象”。
  据史料记载,宋嘉定四年(1211年),安海朱祠扩建为石井书院,成为泉州四大书院之一,也是当时闽南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书院,其学子来自整个闽南地区。石井书院存在几百年,影响了数代晋江人。
  安海镇党委副书记林松庆说,现初步确定修复后的朱祠维持旧称,不过,原有大门“朱祠”的匾额,将换成“石井书院”。修复后的朱祠,也将开设“石井书香”的专题展览,以展示安海教育的文化底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