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后一公里”一直都是各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年,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上班族们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而产生了继滴滴等打车软件之后的又一波共享经济大战。
在共享单车领域中,先有摩拜和ofo两大巨头,后有小蓝单车、优拜单车、小鸣单车等品牌角逐市场,众多企业的参与让单车迅速站上共享经济的“新风口”,各家投资集团也纷纷开始对单车企业投资。
其实,这些所谓的共享单车没有实现真正的闲置资源的共享再利用,而是自行车租赁服务借助互联网的模式将整个流程与方式进行了优化,其本质依旧是”公司买车 — 收取押金 — 客户租车 — 收取租金“这样的商业流程。既然是商业模式就要考率盈利的问题,但摩拜单车的创始人曾说过目前暂不考虑盈利的问题,从市场上了解到共享单车现都处于“烧钱”的阶段。
我们可以先看下几家单车企业的融资情况:
小鸣单车
ofo共享单车 ——
摩拜单车
从融资情况来看,各家不分上下。这些所谓的共享单车最大的成本在买车或造车上,摩拜一辆单车的成本达到3000元,看似最普通的ofo单车一辆成本也在几百元,而共享单车的数量决定在市场上的占有度,各家单车企业就不断地将新的单车投放到市场中,导致的结果就是前期只有投入资金却没有产生利润。
各家企业前期投放的单车会让市场逐渐达到饱和,接下来就是吸引客户来使用,现在互联网吸引客户的方式无疑就是烧钱补贴,类似于滴滴打车最初开拓市场,曾经很多用户只花几元钱就可以打车回家,补贴力度相当大。在单车企业中,摩拜推出分享朋友圈得优惠券的活动,ofo单车双12当天骑车免费,做活动直接受益者就是用户,而活动的背后是单车公司无休止的往里投钱作支撑,所以说吸引用户又是一场“烧钱”大战。
到目前,共享单车这种出行方式开始逐渐走入人心,为很多上班族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但是我们也会看到让人心痛的现象。共享单车遭到破坏、上自己的锁、二维码丢失、随处乱放等,单车企业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多出成本,大量的“缺口”都需要用钱去弥补,共享单车在售后问题上也是“烧钱”的主要方式之一。
每一家初创企业都不容易,没有哪家企业想一直进行融资——烧钱的循环模式,从目前的互联网市场和消费者习惯来看没有补贴真的会产生用户大量流失的情况(Uber中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但我希望通过烧钱真的能把市场烧起来,摩拜和ofo两家现在来看确实存在市场,说明烧钱补贴起到了作用。
市场上的烧钱补贴见效快是不可否定的事实,但是我也希望共享单车会成为互联网“烧钱”模式的最后一个典型,互联网企业应该更多的选择创新,用新的模式来取代“烧钱”的模式,将投资用在“刀刃”上,以后的互联网市场终将不在“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