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们可以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取决我们能否承受生活的另一面。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一名编剧。
编剧的生活方式是彩色的,有温度,可以触摸的故事世界。
不用朝九晚五挤公交塞地铁,只是醉心在创作世界里,替人物的未来着想,为主人公的生死操心,一个人的一生随着你的笔端忽明忽暗,或穿越历史或遇见未来……
我们的查老师说,编剧是戏中人物的上帝,让其生就生,让其死就死,剧中的每个人都是我们手里提线的木偶。
哇,编剧好伟大。
不用为职场中的人际复杂头疼,也不用生活的烦心事担忧,我只是每天沉浸在故事的海洋无拘无束,为每个人未来操心,跨越时代,悲天悯人,大快人心。
当我们想要过一种生活时,往往看到的只是最美的一面。
起初以为做了编剧不用正常上班,没料到编剧根本就没有生活。
一旦开启写作模式,生物钟完全颠倒。别人上班,你写作,别人休息,你写作,而且,一旦开工,往往工期有限,整宿整宿不能睡觉,只是为了尽快完成作业。
还有写作的快乐吗?
如果以为仅仅只是熬夜,没有休息就是编剧的日常,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刚刚开始从事编剧工作,就要适应作为团队里的一员,按照规定完成作业。
影视创作就是团队协作,往往不会只是一个人做主。
收起你的天马行空,挡住你耀眼的光芒。
写剧本辛苦,还要经受初心不改般的改来改去,除了折磨,就是折磨。
导演、制片人、演员、策划等身份都可以对你作品指手画脚,一个人物不合适,一场戏不合格,一句台词是多余。
每个人站在自己位置思前顾后,没人为你的文学情怀埋单。
“一部剧投资几千万,不能让投资人赔钱。”
他们说,编剧只是影视项目启动最不起眼的一环。
剧本往往是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精细写作工程。因为一个人的意见,往往要重新从头来过,甚至改写人物重写一遍。
编剧就是干体力活,重复一次一次又一次;编剧就是拼毅力,坚持到底已经没了任何脾气秉性。
到了拍摄阶段,导演的二次创作把你觉得引以为傲的台词、桥段无情删掉也是家常便饭。
没有生活,没有话语权,没有自由施展,还会面临拖欠稿费,陷入生活窘迫的落败残局。
我们的查老师说,外界总觉得编剧动动笔杆子就赚钱,这是“只见过贼吃肉,没见过贼挨打。”
我们喜欢它的光鲜照人,更要接受暗淡无光。
海子说,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蔬菜和粮食,我有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意一样的生活,幸福一般的追求,没有人不陶醉,没有人不向往。
现实是,想想而已,洗洗睡吧!
你放得下每月按时有工资的工作,还是愿意回家种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你真能放下都市的繁华,去享受乡间黑夜的静默吗?
表面的一切原没有我们想象那么般舒适美好。
如果我们真的喜欢一种生活方式,就该懂得一个道理:
喜欢是乍见之欢,爱是久处不厌。
我们以为真正的拥有,是获得,是索取,其实是融合,是给予,是互不相弃,是从一而终。
当我们接受一个人,不是先看到对方最闪光的耀眼,而是问问自己,耀眼背后的未知愿意一并接纳?
最后,爱一个人不是喜欢对方的优点,而是取决可以接受对方的缺点。
看一本书,就要摈弃繁华诱惑,让自己独守一角,只有身未动心已远,没有喧嚣繁华与拥趸。
阅读之乐,恰恰享受的是孤独思考之甜,没有耐心,没有心静,何从谈起?
酷爱运动极限,玩滑板、蹦极、极限单车、翼装飞行。每一项运动让人热血沸腾、青春永驻,表达个性,诠释自我。
可每一项运动背后代表的是危险、自残,甚至死亡。
凡事不都是如此吗?
我们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从懵懂到老练,从独守小时代到习惯大世面,越来越明白能接受最好的,能承受最坏的才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