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比较喜欢一些讽刺现实主义,能发人深省地的思考电影。比如最近看过的韩国电影《熔炉》、《辩护人》、《恐怖直播》等等。”
我一般喜欢与面试的来访者谈谈爱好,说说生活,借此了解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坐在我旁边貌如郑恺的小伙子听到电影两个字,滔滔不绝提到爱看一些电影的类型,有些兴奋。他并不喜欢当下高票房,娱乐十足的商业大片,而是钟情有现实主义的讽刺电影。
可是,如果我们当下要做一个大众喜爱的娱乐电影,第一位要为票房考虑时,又该怎么办?
“其实,这一点都不冲突。在我心里,爱好就是爱好,工作就是工作,我永远分得一清二楚……”
王小波说,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中国人喜欢接受这样的想法:只要能活着就是好的,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从一些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活着》、《找乐》……我以写作为生,我知道某种文章好,也知道某种文章坏。仅知道这两条尚不足以开始写作。还有更加重要的一条:某种样子的文章对我来说不可取,绝不能让它从我笔下写出来,冠以我的名字登在报刊上。以小喻大,这也是我对生活的态度。
通过工作可以看到生活的态度,而对生活的态度恰恰是工作的写照。我从来不相信有谁能够能够将工作与生活划拨得一清二楚、泾渭分明。很多时候,工作中认识的伙伴成为你的好友,你的工作也决定着自己的朋友圈是哪些人,和什么人接触,也注定着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另外,心态如何也决定看着看到的是什么,你若彷徨,满眼都是游离,你若淡定,全世界都是平和。你若不排斥,娱乐电影也是来源现实。有人看到欢笑,有人看到悲伤。
难道是太理智?
这里的理智,我可以理解为内心的不自信,还有对未来的迷茫。果然,他道出真相,最近因为找工作疲于奔波,面临生存压力,迫切需要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无可厚非,为了留下,选择了言不由衷。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我们看惯了娱乐圈假戏真做的欢喜冤家,也看多了为梦想马上开始说走就走的旅行家,也见多了为爱舍弃所有的敢爱敢恨者,如果我们有那么理智,我想根本就没有这些事情的发生,不会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不会有罗密欧与朱丽叶。
很多时候,理智不是一个“褒义词”。
恰恰也正是这些不理智,让你学会了勇敢,年轻时无须顾及得失的利弊,因为选择了远方,就注定风雨兼程。一路上的荆棘丛生也好,一路上的鲜花满地也罢,生活的多姿多彩就是成长的告白。我们不去彷徨,也不怕选择之难,所谓的理智并不是权宜之计下的周全,而是拿得下放得下的舍得哲学。
有舍,才有得。道理易讲,领悟最难。活在当下,没有安全感是所有人的通病,而拥有则可以让我们获得满足,大肆拥有似乎就是未来的保障。于是,某某控、某某瘾、刷脸、备胎等新词层出不穷的背后,都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典型症状。一味拥有,不懂放弃,并不是最佳答案,恰恰是饮鸩止渴:越拥有,越失去。
感情中,害怕伤害,选择好对象,又找准了备胎,自以为最聪明;生活上,瞻前顾后,力求稳定,觉得最得意。往往,这样的感情里最后只剩下了自己,还抱怨天下不公、世界不平,将所有的不爱责任推卸给别人。真爱中的最关键的一条是无惧无痛、敢爱敢恨,走过了沟壑才能体会到平坦的舒服。于是,只有那些经过痛不怕痛越爱越勇的人找到了真爱。我们的自以为是只不过是给了自己一个逃避的借口,感情没有捷径,生活也是如此。想安稳,就别奢望高处的风景,想远行,就别留恋当下的宁静。
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理智的看待一切,成熟也不是世故,保持童真的心受益的还是个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世上没那么多完美,都是披着诱惑的外衣,真正的名字叫迷茫。我们精力有限,只好生活简单,无烦无恼。有谁说这不是一种聪明,不是一种理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