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知合一:新优雅的非凡魅力

(2010-12-10 14:31:32)
标签:

王阳明

战国四君子

风度

死亡诗社

明朝

杂谈

文/邹邹有理

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这样一句话,善养士者得天下,以孟尝君和信陵君为代表的战国四君子就是典型代表。而各家的门客的身份则更有喜剧色彩,既没有固定公职,也没有揽田占佣的权力,但每月有不错的薪酬待遇,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因此当时,士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却不属于统治阶级。于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士,以墨家为代表的武士,以道家为代表的隐士,以法家为代表的谋士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帮人秉持不同的主张,吵来吵去,就有了百家之鸣。

 

百家争鸣除非就是声音多了,可听可选的余地也多了。但当时门客的身份与现在的极力强调的名士有一点点相似之外,其实相差甚远。古代门客的潇洒与自由多半会变成放荡不羁的恶果,行为艺术多半是从那个时候诞生的。如果说无名无氏的门客们依靠的是集体的声音讨饭吃,那么单打独斗的个体精英意识得到完美的绽放应该当属明朝,毕竟明朝出了个王阳明。

 

王阳明的头衔太多,以至于我在看这本书时出现了亦真亦假的幻觉,一个人何德何能能够横跨军事文化两界成绩骄人,而且教育哲学又自称一体,他不是神,是人,更何况是神还分管不同片区呢,但王阳明不仅是绅士,除了具备当时名士的要求,外表翩翩风度之外,学富五车的才华也是必不可少,但是能让王阳明从古到今,一直被近代一些叫上名字的名人齐口称赞着,归其原因是因为他独创了一套“心知合一”的观世方法,这其实很不容易,所有的喧哗都是外表,如果没有内心的稳定,那就变成了浮躁。在一个心知合一的基础之上,再多的花样都是形式,再多的内容都是过场,万变不离其宗是最好的诠释。其实我也认为这只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但是他这样的价值观却能上升到一解答百思不得其解的生死难题。

 

电影《死亡诗社》有这样一句诗:“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我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看吧,问题出来了。王阳明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现在的文艺青年会为这个问题所困,他提出了“心即理”的解释,演变到现在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经典之作都是对“我心”的记载,是各人的心路历程。因此对它不能当作教条来顶礼膜拜,而是取其益者用之。明白了吗?你之所以考虑生死的主要困扰是你从其他方面了解的信息太多了,你以为那些就是真理。好吧,王阳明的心知合一也好,还是心即理也罢,都是必须有一个基本点,然后其他的围绕其中自然是清晰明了。

 

然而历经几千年的文化衍变,名士的概念已经慢慢从集体记忆中淡化,今天,人们对名士的认知非常模糊。名士作为一个身份象征和符号在目标群心中无法产生共鸣。而且,经过几千年的社会更替和发展,名士这个身份符号,更具备了全新的时代意义这就是我们的现在所讲的当代名士。当代名士讲究的是风度在心,优雅在内,这种全新的新优雅如果也要上升到一个高度的话,我总结了下,就是内心合一,同步进行。所谓外在的优雅是内在风度的映衬,内在风度是外在优雅的主因。两者不是决定关系,也不是次要关系。两者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都两者的存在却决定着新优雅独一无二的标志。而新优雅,其实就是一个姿势的问题,真正的优雅,不仅仅代表金钱,外表,或是荣耀,更多的是一种外在兼修的风度气质,具有狼嚎的教养与举止,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它不仅是一种细节的彰显,也是一种整体的和谐;从不声张,却总是备受瞩目,不在于拥有多少,在于懂得多少;不在于表达多少,还在于如何表达,是一种令生活流光溢彩的非凡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