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围的日与夜》
文/邹邹有理
从今年入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影片可以看出,原汁原味的港片几乎不复存在,普遍的都是以合拍片的形式出现,然后倾向于内地电影市场的需求为主打特色。如果说吴宇森的《赤壁》是香港电影的杰出之作,不如说是吴大侠依据好莱坞套路为两岸三地精心制作的大锅菜,出发目的不是突出香港特色,而是最终成绩斐然的商业目的。所以早期拍摄出很多优秀香港电影吴宇森在后来被西化之后,静下心来重新为香港电影号脉下药似乎没有了当年的激情。另外,《长江七号》、《叶问》、《画皮》除了遵循合拍原则之外,无疑最大的特色就是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而与最先香港电影中极力强调地域色彩相比而言,以上的提名影片却一直奋力的甩掉地域两个字的限制,以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诠释着适应内地电影市场需求的本意。还好,我们无奈又兴奋地将最后的目光停留在了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期待小成本、小制作、小演员的阵容能再次唤起香港电影微弱的呻吟,只要一声就够,让我们知道香港电影依然没死,权当是年复一年的冬眠罢了。又或许《天水围的日与夜》是《贫民富翁》的翻版,在今年商业片作为主打牌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它就是最亮的一抹色彩,不要说什么胳膊抗不过大腿之类的蠢话,《贫民富翁》能够在奥斯卡独占8项大奖,不也因为它独辟蹊径的题材与当下的经济危机切合的原因吗?或许入选的其他影片没有获奖也无所谓了,好歹商业上的成功也是一个安慰,但对于小成本《天水围的日与夜》的成功期待更像香港电影起死回生的信号,不知道《天水围的日与夜》有没有《贫民富翁》的好命?
首先邹邹有理对于许鞍华导演的能力不容置疑,看看曾经连续执导的《投奔怒海》、《女人四十》及《千言万语》连续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还有在今年年初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上,众专家齐力认为“许鞍华以轻盈抗衡沉重,用内敛诗意、生活味道、写实质感、诚挚温情与人文关怀重新建筑天水围城,再折射出我们实在经历的相关故事……电影在平凡处尽现不平凡,场面刻画追求宁淡致远,允为登峰造极的香港电影作品”。恐怕也是《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独一无二的生活感打动了评委,所以才能在众多恢弘巨制的商业片中给予一席之地,却又发出香港电影从此可以振兴的信号,让影迷对这届金像奖失望之余又萌生点小小的希望,也就是看似结果已定但又有少许悬疑在内,只不过,更多的人还是不希望唯一的香港片《天水围的日与夜》只是为这些商业大片扮小丑衬托,做配菜,忽悠人的高兴了,被忽悠的哭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