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样写道:“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句话说的是遇到困厄时,人的本能反应是“叫爹娘”。
“父母者,人之本也。”正所谓“人穷则返本”,人们似乎只有愁痛难忍的时候才想起来有更多关于母亲的情感需要表达。限于文化背景,或许我们只是在婚礼上给母亲磕过一次头,某个节庆给她送过一件衣服一双鞋子,却从来没告诉她其实我们心底对她有更多的热爱、崇敬和感激。
打造“没有围墙”的诗歌会
随着母亲节脚步的临近,这一次我们不妨尝试换一种方式,直接用诗歌来告诉母亲我们内心深藏的这份感情。
5月12日母亲节当天,由福建省文学院、福建省图书馆以及本报文化周刊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文学活动——“永远的母亲节·诗歌寻找朗诵者”活动将在福州登场。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这次活动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诗歌会”,不管您是什么职业,哪个年龄层,何种知识构成,都可以参加,一起为母亲唱一首赞美诗。
经过精心挑选,本报为您准备了20首中外各路诗人关于母亲的诗歌(附后)。读者可自由选择心仪的诗歌,在活动当日分赴安民巷或省图书馆,以同城同时朗诵同一首诗的形式,为这个母亲节献上一份尊贵的礼物。
帮助读者深刻“感受”母亲
1993年,工人汪有榕在汽配工厂的流水线上埋头作业。三班倒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积累了一肚子的情绪想要发泄”。巧的是,诗歌精短的语言和直击内心的特性,如电光石火般点燃了他创作的欲望。这一年,带着对看不到结束、机械重复工作的忐忑以及未来的期待,《少年的梦》被他信手记下。
在之后10多年的时间里,汪有榕陷入了迷茫。“因为要生活”,创作一度让位于生存,游离于坚持和放弃之间的汪有榕也受到了来自家人的压力,包括母亲的反对。他提到,“当外界的质疑出来”,很多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尽早获得最稳定的生活,而不是在诗歌创作这类“非生活必需”的事上浪费时间。当然,母亲的伟大也正在这里,尽管有自己的考虑,却仍然尊重孩子的选择,“最后她也妥协了”。
10余年后,坚守在诗歌道路上的汪有榕在诗歌造诣上日益精进。回顾母亲几十年的唠叨,汪有榕写下《我和我的母亲》:“我是一粒倍受呵护的榕籽,我被这个啰
嗦的女人研究了三十七年”,终于,在这位“有着刀子
的嘴,豆腐的心”的母亲的呵护下,“榕籽就要开花了”!
谈及这场活动,汪有榕也有自己的见解,“好的诗歌,如丝绸般柔软,可以瞬
间感动人”。因此,在母亲节到来之际,何不沐浴在诗歌的圣光之中,用最朴素的方式,去赞美,去歌颂我们伟大
的母亲。
希望今年的母亲节,有一个心灵事件——请以诗歌的方式,对母亲表达感恩之心。
——福建省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吕纯晖
汤养宗:失去母亲的孩子就像无处投递的邮包
在我们的节目单上,汤养宗的《空气中的母亲》是一首尤为沉重的诗歌。据他介绍,这首诗写于母亲去世不久。生命飘逝再也无可触及,那种感觉就像“母亲存在于空气中一般”。
实际上,这首诗只是汤养宗“母亲系列”的二十几分之一。谈及和母亲的相处,汤养宗回忆,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看护生病母亲的过程中,“母亲生病时身体疼痛”,母亲老在那絮絮地说“快来揉揉我,再过几天你就没有母亲啦”之类的话。这话看似稀松平常,在儿子听来却如同“血一样的言语”,句句直击内心。更难过的是,母亲病中恰逢儿子生日,一边是病重在床的母亲,一边却是手机上源源不断的祝福,“这个生我的人就要死在生我的日子里”,这种疼痛可谓锥心彻骨。写完这首长诗的最后一行,汤养宗一落笔,便趴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嚎啕大哭。
母亲周年祭那一年,汤养宗说,“四十多岁的儿子”失去了“八十多岁的老母亲”,那种感觉就像是无处投递的邮包,不知道它的“领主”是谁。这一年,《寄往天堂的11封家书》写成,在回望中再次历数和母亲相处的点滴,汤养宗发出了“让我在大街上认领一个母亲吧”的沉痛之音。
谈及母亲节的诗歌朗诵活动,汤养宗坦言,有类似经历的人很多,“母爱是全人类共同的主题”,这类诗歌的情感是相通的,读者能从中找到触点,达到心灵上的共振。
秋水:诗歌最能唤醒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谈及这场活动,目前在福州一家诗歌杂志社担任专业编辑的秋水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她提到,作为女孩子,必须经历怀孕、分娩、养育儿女这些痛苦和甜蜜,才能全方位、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母亲。而在此前,“她们身上固有的母性即便能被激发并表达一部分”,但更多的是从女人角度看问题,并不“那么深刻”。一旦身为母亲,她们便从此前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对生命、生活的理解也更深入一层。
女孩子尚且需要这样的经历才能深入“感受”母亲,男孩子更不必多言。但秋水也认为,女孩变成母亲后,也能帮助丈夫一起成长。“当一个男孩子变成父亲,亲眼见证妻子为养育儿女所经历的痛苦和喜悦”,他便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母亲,明白此前喋喋不休的唠叨里所蕴藏的深情。这个活动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这些爱与美的诗歌,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报名小贴士
1.现场报名:5月4日10时省图书馆5月4日16时 安民巷16号八闽书院2.电话报名:即日起至5月10日联系人林先生18705048025或李女士13685011571
当然,如果有哪一首诗正好触动您的心灵,它却不在我们的名单上,您也可以发送电子邮件至hxsr_xr@163.com向我们推荐(须附上百字理由及联系方式)。
活动优先欢迎外来务工人员、现役军人、大中小学生报名参加。
本报记者 刘云鹏实习生林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