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路无轨电车

标签:
杂谈 |
从2013年12月19日起,104路快车的运营车辆开始逐步由127路无轨电车替代。28日,30辆104路快车将完成置换。
12月27日晚8点,作为北京首条实施“油改电”的公交线路,104路公交快车正式全被127路无轨电车替代。
晚8点30分,车队工作人员将停在车厂的一辆104路快车的路号灯打开,供车迷合影留念。半小时后,5名公交司机被送到车队停车场,他们随即将最后的5辆“104快”开走。
在车队工作34年的屈良,也目送最后一辆“104快”离去。看着104快逐一离开车厂,做过司机、售票员、保卫员的屈良也很不舍,感叹“自己的青春都在104快上了。”
公交集团技术部副部长吴永智介绍,127路运营车辆为双源无轨电车,有两种供电方式。一种是利用车顶上的“大辫子”与架空电网接触供电,一种是使用自身携带的锂电池无接触驱动。“这种电池续航能力更强,正常路况下可以脱离线网行驶8到10公里”,方便车辆在无线网路段行驶,如遇堵车,还可以脱离线网绕行。
127路与现104路快车在线路上,首末站仍为北京站西—城铁柳芳站,线路走向不变,中途双向增设方家胡同、北兵马司、大佛寺站。高峰计划行车间隔将保持在4—5分钟;线路首末站的营业时间仍保持5:00-24:00,成为北京城里收车最晚的电车线路。
公交集团介绍,下一步可能在西单、两广路、平安大街等既有电网范围内进行“油改电”升级线路上升级改造。
一位104路快车司机回忆说:过去电车公司都是内部招工,一听说有招人的事儿,大家都赶紧通知亲朋好友报名。1982年,我姐在电车公司当售票员,听说消息后就赶紧让我去报名。没过多久我就被通知参加培训,接下来就去当售票员。那时候我中学刚毕业,想着坐“大辫子”公交车不花钱兜风,每月还能挣钱,觉得是件特美的事儿。上了车,一手端着票夹子,一手拿根红蓝铅笔,感觉非常神气。那时车票是6站内5分钱,6站至12站1毛,最高票价1毛5。车票就一个手指头宽窄,一沓100张,纸非常薄,为了捻票方便,我在红蓝铅笔上拴了根猴皮筋,撕票的时候拿猴皮筋一蹭,票就不会粘连了。
那时候5分钱能坐6站地,乘客从和平里上车、地坛下车,我就拿蓝笔在车票中数字6上做个记号。要是坐过站,下车验票时一看记号就会让乘客补票。到了终点站,还要“打穿验票”。从北京站发车时,我就用红笔做记号,一目了然错不了。有时候乘客想拿来时的废票冒充,只要一查车票号,再看我做的记号,就甭想蒙混过关。
要想当好售票员,必须还要有好眼力,盯住那些想逃票的人。逃票的人往往选择下车人多的站,如果就一人下车,售票员一查票肯定就露馅。而王府井、地坛下车人就特别多,到王府井下车的,都是要逛百货大楼和东风市场的;地坛下车,有换27路的,还有逛公园的。凡是一看车到站就拼命往外挤、下车撒腿就跑的人,肯定没票!有一回有位售票员追进了地坛公园,才摁住了逃票者。等他刚回到车上,就瞅见好几个人都手里举着钱等着买票呢。
车队还专门安排团员青年在王府井、地坛等客流量大的车站查票,行话称“堵漏”。“堵漏”,一方面罚的是无票乘客的款,另一方面是罚售票员的款,这属于工作粗心有“漏票”行为。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旬,从北京站到和平里104路单程运行都是30分钟。那时候和平里附近有煤炭部和劳动部两个大机关,外地人下了火车上了104路就打听怎么去煤炭部和劳动部,一看就知道是去部委办事儿的。那时候和平里西街有个全北京都闻名的自由市场,去那儿淘便宜赶大集的人特别多。印象最深的就是经常有天津人带着螃蟹、虾等海货坐104路去自由市场。他们都是一大早乘火车到北京,去自由市场卖海货的。等他们下了车,留在车厢里的腥味且散不出去呢,带木条的地板上还淌着水。一到终点站售票员就忙着搞卫生。
如今,104路电车早已是无人售票,很多当年的售票员都转为司机了。绑着橡皮筋的红蓝铅笔和公交月票,悄悄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只有在乘车刷卡时“嘟”“嘟”的提示声中,慢慢记起曾经的电车时光。
城铁柳芳站的公交站牌上,使用了34年的104路快车站牌已更换为127路。多名车迷来到城铁柳芳站,与最后一辆“104快”柴油车告别。
“想着晚上八九点,‘104快’会上路跑最后一趟,我们就约好一起过来,想最后坐一次‘104快’,留个纪念。”车迷穆卿说,车迷们都是地道的北京人,平时常活跃在百度贴吧和各大公交论坛,有的对车体设计感兴趣,有的喜欢研究相关企业的经营模式,有的喜欢收集车牌。
为了表达自己的留恋,穆卿说还将自己近年拍摄的“104快”图片制成台历,送给车队工作人员。
1980年出生的穆卿说,自己对104路快车有很深的情结。
“1988年搬家到柳芳,当时我正在上小学,学校在地安门,六七站地到宽街,每天上学放学都坐104快。当时104快还没延伸到柳芳,从家到公交车站要走15分钟,我每天放学坐上104快时,都有种它能带我回家的感觉。”穆卿说,104快陪伴自己度过了小学和初中时代。
穆卿记得,20年前的和平里北街和现在相比,差别巨大。“当时这片还不叫柳芳,站牌名叫和平里火车站。”穆卿说,1993年10月,104路快车增加延伸路段,由和平里火车站经柳芳北街、展览中心、柳芳街东口、柳芳街西口、柳芳北街、再回到和平里火车站终点。路段延伸后,大大方便了和平里地区的居民。
穆卿说,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十年了,时不时还会坐一次104快,得知要改成127路以后,虽支持节能减排,但104快承载着他很多记忆,还是很不舍。
和平里火车站,位于朝阳区香河园街道境内,始建于1957年。当时这里已经兴建和平里中央办公区和住宅区,需要大量煤炭能源,于是北京铁路分局从北京城墙东北角环城铁路往北三里修建了和平里火车站。
六十年代末北京修建地铁,环城铁路废弃,和平里货运线往东北延长,连接1969年建成的望和铁路,并成为望和线终点站,是北京市区东北部主要货运站,该路除起止站外无中途站。
和平里火车站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站台呈南北走向。建有基本站台、货物线、货场、仓库、装卸机械等设施。1957年建成往东到左家庄造纸一厂的铁路专用铁路线。
和平里火车站北行与京包线接轨,再折向南经望京站、星火站后转向东与京承线、京秦线、京坨线沟通,转向南经百子湾站与东南环铁路线、双丰线沟通。南行至造纸一厂为专用铁路线终端。货运物资以煤炭、沙石、纸浆原料、纸张及零担散装货物为主。和平里火车站西侧是北京煤炭四场,负责东城区和朝阳区北部居民生活用煤。
火车站站场最南端是柳芳北街,柳芳地名是1983年东城区建设住宅小区是新起的名称,原来当地的名称叫牛房仓,是元代养牛的地方,明万历年间建设粮仓。
望和铁路,北起望京站,南至和平里站,全长10.8公里。1969年建成通车。该路为北京铁路枢纽东北环铁路的组成路段,是京包铁路东段的一条单线直线。主要承运北京东北郊的大宗和零担货物,并与终端附近北京造纸一厂的专用铁路线接轨。
北京铁路分局除了承担着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站的客运业务外,还承担着北京这座消费城市的物流任务。五十至九十年代,我国的长途物流运输主要依靠铁路运输。随着北京市区工业和仓库区的兴建,北京铁路分局在铁路货运设备方面,先后扩建了广安门、东郊、丰台、黄村、双桥等货站,新建了大红门、和平里、百子湾等货运车站。
和平里货运站主要是为北京市煤炭公司四厂、北京市建材公司、北京造纸总厂而建。煤炭四厂是北京市东北部地区最大的煤炭转运站,承担着和平里地区工业用煤、居民生活用煤的双重任务。当时的和平里火车站站房和铁路线,东侧是占地面积165亩的铁路专运线,西侧是占地面积110亩的煤炭公司四厂。
和平里货运站每日运煤列车与运输卡车穿梭作业,附近地区煤末飞扬,道路和居民住宅的屋顶都是“黑的”。在加上西侧有国家煤炭部、煤炭科研所、煤炭部职工住宅小区,人们通称东土城路是“煤炭大院”。路两侧排水沟都是黑的,沟底都是黑煤末子淤泥,赶上刮风天,天空飘满煤末,骑自行车经过那里,鼻孔都变黑了。
1993年,市政管线供热和煤气管道做饭逐渐取代了燃煤能源。首先停产的是煤炭四厂。精明的生意人李晓林与煤炭公司四厂合作,利用四厂的地皮建起当地第一栋豪华港式大楼“林达大厦”,北侧建设的六层板楼“五环宾馆”归煤炭四厂所有。与此同时,在原来铁路线的东南侧北京建材公司的货场,也陆续建起了了“建材大厦”“家居建材市场”等新建筑。
2001年1月28日,和平里火车北侧建成通车西北三环路,道路正中为太阳宫桥,包括一座铁路桥和为京承高速预留的两座桥,桥南侧即和平里火车站。
北京城铁13号线于1999年开工,和平里火车站铁路线被规划为城铁13号线,往东从地下通往东直门交通枢纽,那时笔者是东直门交通枢纽健身工程的常务副总经理,负责规划工作。记得当年我从和平里东街往东穿过黑黑的地洞,到柳芳北街。下图是在万国城(原北京造纸总厂)小区内停放的一辆旧日和平里火车站的一辆烧煤的调车机车。
城铁13号线在原和平里火车站西站台位置设立城铁车站,原来的名字仍叫和平里车站,后来在历史学家们的建议下,此地原来是元大都光熙门的位置,最终采用了光熙门这个名称。光熙门站位于北三环东路南面,有2个出口A西和B东。
2002年9月5日,13号线建筑基本已经完成了,西段从西直门至天通苑段9月28日通车。2003年9月13日,13号线全线通车,和平里站场建筑基本已经全部拆除。太阳宫桥位置开始修建京承高速的匝道桥。光熙门地铁站位于东北三环的桥上,车站与东北三环路有一定的高度差,如果乘客换乘公交,要先走到三环路上,再往回走200多米才能到达公交车站。为了减少市民行走的距离,北京市交通委在光熙门车站建设立体通道直达三环路。
2003年北京铁路分局以7亿元价格把和平里火车站卖给首创集团,开发建设住宅小区。2005年4月14日,原和平里站货场火车站楼被拆,同时还拆了京承高速向北三环右转的匝道桥也被拆掉。
香河园地区的西南部原是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的元大都光熙门。光熙门是元大都东部北侧城门,与西部北侧的肃清门遥相对应。
古漕运河道阜通河(今称坝河)纵贯境域西部,漕粮经此储入光熙门内千斯仓。明洪武元年(1368年)废元大都,重建北京城,受财力制约,北墙墙南移5里,北京城缩小了四分之一。元代北城墙就是现在北土城遗址公园位置。因此,元大都东西城墙就比明清北京呈各多一个门,东直门往北是光熙门,西直门往北是肃清门。光熙门和肃清门的称谓不再用。
“光熙门”遗址在今和平里北街、柳芳北街的连接处,即城铁柳芳站附近。城铁路基应为大都土城残址。东侧的土城沟即大都的护城河,从北向南,至光熙门北里南侧东折,注入坝河。
北京铁路分局和平里货运站在闲置了大约10年后,2003年北京首创集团大约以7亿元的价格从北京铁路分局手中购买了这块地皮,2005年开始建“和平里de小镇”住宅小区。
“和平里de小镇”(光熙家园、和平大道)住宅小区,位于朝阳区东北三环太阳宫桥南侧,光熙门城铁站的东侧,原址是北京铁路分局和平里货运站的用地,所以地势呈东西窄南北长。在该地区建设起13号城铁后,和平里货场弃用。
小区西靠城市轻轨,东依坝河,北到北三环路太阳宫桥,南到青年沟路,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2003年开始开工建设,由5栋22层弧形蝶式板楼和1栋26层塔楼和1栋写字楼公寓组成,属于高档商品房,也是这个地区最后建成的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有常住居民约1800户,其中北京户籍居民不足一半,主要是中央单位团购房和外地在京工作的白领。开发商是首创集团下属的北京阳光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7年商品房销售均价为17000元/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