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水潭和太平湖(二)

标签:
杂谈 |
宏伟壮丽的北京城,是由坚固的城墙围合封闭起来的。东北、东南和西南均为直角,唯西北界城墙自海子向西南倾斜,成一缓平的斜角,形成了北京内城缺西北角的形制。
对于北京城缺西北角这一现实情景,民间有两种说法并还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
第一种说法是,内城西北隅属于积水潭水域,明朝初年战事紧张,没有时间花大力量填湖建城,只能沿水域的西南堤岸临水建城,城墙缺角是战事与地形地物所限。
第二种说法是,建筑物与《易经》中的“抑盈扬谦”哲学思想有关。《周易》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物极必反,周而复始的。“盈”就是到了极点,到了极点、极处也就置身子穷困地位,处于穷途末路。所以必须留有余地和缺口,叫“抑盈扬谦”。
还有一个神话传说来源于《淮南子》一书。这部书中说茫茫大地有八方,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莽莽天体。西北方的大山叫做不周山。当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用之山,夭柱折,地维绝,天倾四北,出现了一个缺口,因而日月星辰西移,江河东流……。北京城缺西北角是这一种神话传说中神州大地传统观念的反映,也借以说明北京城就是华夏泱泱大国的缩影。
现在有的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研究后认为:“元时大都的北城墙,在现今德胜门和安定门以北五里处,至今遗迹还在。令人注目的是,它的西北角并无异常,是呈直角的。明代重修北京城时,为了便於防守,遂放弃了北部城区,在原城墙南五里处另筑新墙。新筑的北城墙西段穿过旧日积水潭最狭窄的地方,然后转向西南,
把积水潭的西端隔在城外,於是西北角就成了一个斜角。
近年,
一些地质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在研究卫星照片时发现,紧贴着城墙西北角的外侧,正巧有一条断裂平行於城墙通过,他们称这条断裂为车公庄,即德胜门断裂。另外,在抹角的外侧,卫星照片上隐约可见到直角的影象,这可能就是古老墙基的影象。据此,一些地质工作者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城墙西北角最初修筑时很可能也是建成直角的,但这样一来,城墙西北角正好斜跨断裂。由於地基建在断裂破碎带上,而断裂很可能还有一些微弱的活动性,城墙的坚固性就大大减弱了。也许是因为多次倒塌,后来才改建成现在这种抹角式的城墙。这样,城墙也就巧妙地避开了断裂而能峙立长久了。
角楼,是城垣瞭望之楼,建有防御功能。北京角楼出现较早。据《周礼·考工记》:“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注云:“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疏云:“浮思小楼也。”以上说明早在公元前的周代,宫和城就已有角楼的设置。以后各代史籍也不乏角楼的记载,证明后世已较普遍地在宫城、都城的四隅建有角楼。北京地区辽、金、元时的城垣,虽无明确的角楼记载,但在元土城的东北角,仍有方形墩台的遗迹,台上当有角楼之类的建筑。
明清北京城,俗称“老北京城”,有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层城墙组成,因受财力影响,外城只修建了一半,故“老北京城”呈“凸”字形。
在老北京城的紫禁城、内城和外城,旧日在东、南、西、北四个角都设有角楼。自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起,至1967年北京成修建环城地铁2号线,连同城墙一起,内外城8个角楼消失了7个,只残留下内城东南角楼。
老北京城的西北角楼始建于万历年间,制式基本与东南角楼形同,因为是防卫西北少数民族骑兵攻打北京城的最后一道防御工事,建造的格外坚固。
西北角楼在1900年被俄军大炮完全摧毁,没有再复建,剩下光秃秃的楼台。楼台与城墙一起在1971年被修建地铁的基建工程兵完全铲平,地下修建了地铁2号线。
从照片影像看,北京城缺少“西北角”清晰可见。西北角内是西直门“穷西北套”,建筑稀松,被院墙围起来的大院落是清代炸药厂。往东成排的房屋是正黄旗营房,民国以后叫莺房胡同。城墙外是大片的荒地和坟地。照片左部绿树环绕地区就是被圈在城外的积水潭,解放后叫太平湖,现在是地铁太平湖车辆段所在地。
历史上转河古称御河,是清代皇帝从西直门外乘船去西山园林宫殿区避暑的起点。原先转河西起展览馆后湖,东到北护城河松林闸,全长3.7公里。现在的转河是1905年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将原来的长河河道改线而形成的。
1977年2月至1978年6月间,北京市水务局对北护城河上段进行了治理,局部河段北移并向东延伸。为了建设地铁车辆段住宅区和办公区,不得不又将长861米河道改为暗沟。
1975年至1982年间实施长河污水截流和整治工程,将转河裁弯取直,与已建的北护城河暗沟相接,又形成暗沟760米。至此,转河至北护城河段的暗沟,由高梁桥向东穿过西直门车站,经西直门北大街、东小村路、太平湖地铁车辆段居住区接入北护城河,全长约1621米,转河的一半都被封盖在地下。
2002年,水务局开始重新开挖转河东段为“明渠”,并绿化河岸,弯弯的河水一直流往北护城河,形成了城市园景公园。现在在转河的河岸边的碉堡是修转河时顺带修补过的,是1948年国民党傅作义军队准备打仗时修建的防御攻势。因和平解放了北平,碉堡得以保存;又因该地区非开发商争夺的黄金宝地,碉堡才能残留至今。
转河是连接北京最大的两个水景公园颐和园和朝阳公园的“咽喉”,中南海、什刹海现在的补给水都是通过转河输送过去的,是北京北环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7月被埋20余年的转河不仅重见天日,其两岸正遵照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思路进行全面的景观建设,通航之日,就是展示深厚的转河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城市新景观之时,与此同时,转河两岸的诸多房地产项目也将成为京城不多的几处水景房之一。
前一篇:民国小学生与中学生
后一篇:积水潭与太平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