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牌楼(一)

标签:
杂谈 |
写起阜成门,一不留神半个月写了六十多篇。网友留言——说说西四牌楼。
西四,是西四牌楼的简称。在今西四路口,旧时立有四座牌楼,与东四牌楼相对。建于明初,东边路口的牌楼上书“行仁”二字,西边路口的牌楼上书“履义”二字,合起来,即是“履行仁义”。南面和北面的牌楼上各书:“大市街”三字。西四牌楼的所在街道,俗称西四牌楼大街。
西四牌楼,约建于明朝初年大规模改建北京城时。当时,有计划地建了许多牌楼。西四牌楼建于繁华的闹市,分别座落于东西南北四个街口,又成为金城坊、鸣玉坊、积庆坊、安福坊的出入口的装饰性标志。
西四牌楼为4柱3门7楼式,描金、油漆彩画、木结构,檐下有如意斗拱,朱红漆柱,正脊两端有吻兽,垂脊顶端也有吻兽。四根立柱下面有1米多高的汉白玉夹柱石,各柱顶部前后斜向支撑着一根戗柱,它属于“街道牌楼”的情形,美丽壮观,大大增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面貌。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西四牌楼被火化为灰烬,后来又照原样进行了重建。
1923年,北京有了有轨电车,为便于其在牌楼下通行,将原来的牌楼加高,并将木柱换成了钢筋水泥柱,还取消了全部的前后戗柱,变成了“新型”的牌楼。
1949年解放以后,为了改善交通,西城境内的牌楼被拆除不少。
1953年5月4日,中共北京市委就朝阳门、阜成门、东四、西四、帝王庙前牌楼影响交通的情况向中央请示:拟拆掉朝阳门、阜成门城楼和瓮城,交通取直线通过;东四、西四、帝王庙前牌楼一并拆除。5月9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个方案。
在1955年3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的档案中,就有几处牌楼拆除的记载:“我局于1954年奉指示,拆除东、西四牌楼及北海三座门大高玄殿牌楼,于1954年12月21日开工,至1955年1月14日竣工”。
明代统治者在西四设有西帅府、燕山前卫(亲兵卫)和西城兵马司衙署,并将刑场布置在西四牌楼下,规定斩刑、凌迟(剐刑)分别在西、东侧牌楼下执行。处决人犯由大兴县、宛平县合署承办。大兴县在西四东转角街楼、宛平县在西四西转角街楼。犯人被处决后,大兴县领尸身投漏泽园,宛平县领首级贮库。
西四牌楼旧“称西市,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中解释为明代刑场名。
明末杨士聪撰写的《甲申核真略》一书中记载“西四牌楼者,乃历朝行刑之地,所谓戮入于市者也。”在史玄所撰的《旧京遗事》及计六奇所著的《明季北略》中,则记述得更为详细具体一些。两书不仅同样指出西四牌楼在当时还被称为“西市”,而且还分别记载了行刑时的一些情况。根据两书所载,行刑前在刑场上搭有席棚供监斩的官员使用,另外还要竖起几根高高的木桩,做处决犯人后悬首示众之用。在当时,杀与剐不在同一个牌楼下面,杀在西而剐在东。杀头自然是身首异处,而“照律应剐三千六百刀刀”的犯人,虽身遭寸磔,但也还要割下头颅的。按规定,行刑之后由大兴县领尸身投漏泽园,而酋级则由宛平县领去。这样分别处理,显然是使死者在死后也不能落个全尸。
明朝最热闹的市井是“东四、西四、鼓楼前”,而且数西四最热闹,人最多。之所以把“刑场”设在西四牌楼,大有“杀一儆百”“震慑百姓”的意思。
明朝时的“西市”,存在两种不同的刑法,即杀与剐,故而也分在了两处。被杀的在西边的牌楼下,而被剐的则在东边的牌楼下。行刑时,在刑场上搭有席棚供监斩的官员使用。还立有悬首示众的一根高高的木桩。杀头的是身首异处。就是被剐的,即按照律例被一小刀一小刀割肉,须“应剐三千六百刀”的犯人,也得身首异处。行刑之后,由大兴县领走尸身,由宛平县领走首级,使死者死后也不得全尸,这是有规定的。《旧京遗事》记载:“西市在西安门外四牌坊,凡刑人于市,有锦衣卫、理刑官、刑部主事、监察御史及宛大两县正官,处决之后,大兴县领身投漏泽园,宛平县领首贮库,所谓会官处决也。”
曾经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北京城陷入危急状态时,兵部侍郎于谦,力主备战,保卫北京。并身披甲胄驻营于德胜门外,砍杀猛攻的瓦刺军,用神炮轰死其将领“铁颈元帅”、瓦刺军首领也先的兄弟孛罗,伤亡敌军一万多人。就是这么一位对人民、对北京城都有极大功劳的人物,却被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后释放的明英宗在其夺门之变的复辟后,听信小人之言,以“谋逆”的罪名,杀害于“西市”。在明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于谦被杀害的那一天,史载:“公被刑之日,阴霾翳天
,京郊妇孺,无不洒泣”。有的人甚至带着酒和纸钱到刑场祭奠恸哭,以怀念这位恩人,这也是对统治者表示的一种无言的抗议。
另一个被杀害于此的,也是保卫京师有功的明朝军事家袁崇焕。他曾筑宁远城,屡次击败后金(清)军的进攻;六获宁远大捷,至努尔哈赤受伤死;在宁锦大败皇太极。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入长城进围北京时,时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的袁崇焕,星夜弛兵回援,并于广渠门外大挫后金军,解除了北京的险境。其后,皇太极施以反间计。崇祯皇帝中了反间计后,将袁崇焕投入狱中。第二年的八月,以“谋叛欺君”的罪名,处以磔刑,被肢裂于“西市”。由于一般的老百姓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还以为真如诏磔所言,袁崇焕勾结后金军,通敌卖国。故而当时是对袁恨之入骨,“将银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这桩千古奇冤的案情,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修《明史》时,才得以真相大白于天下。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宫婢案。杨金英等十余名宫女,因不满明世宗暴行而趁其睡觉时,用绳子套在皇帝的颈部欲将其勒死,但因绳结在匆忙中打了个活扣未能将皇帝当场勒死,被及时赶来的皇后将皇帝救活。结果可想而知,杨金英等十余名少女被押至“西市”,遭“凌迟处死”,“尸枭首示众”。这可以说是敢于反抗荒淫无度、摧残宫女的皇帝,而遭到了残酷的镇压。
惨死于“西市”的,还有一位不畏权奸的兵部武选员外郎杨继盛,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以十大罪与五奸罪弹劾严嵩父子,遭酷杀。他在临刑前,为后人留下了忠贞报国、丹心可鉴、视死如归的一首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大义凛然而去。
“西市”作为明代杀人刑场,二百年间所杀之人是很多很多的,上边只是简单举几个例子而已。当然不是天天杀人。但每遇处决囚犯时,有时也多则数十人。到底被刑者有多少人,看来也是很难统计了。
这段历史,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直至明亡,约略有二百余年的时间。清朝入京后,内城成为八旗驻守的清一色天下,将“西市”移到外城“菜市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