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成门东北角宫门口地区有宫门口西岔东岔,宫门口横胡同,宫门口头条,宫门口二条,宫门口三条,宫门口四条,宫门口五条,宫门口横条等,皆因位于明时朝天宫门以东而得名。
如今的宫门口居民社区,辖区内管辖的房屋有:宫门口头条、宫门口二条、宫门口三条、宫门口横胡同、福绥境大楼、阜内北街、阜成门内大街199—349号单号。
可以说,宫门口附近的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往昔的宫殿不见了踪影,可这些胡同名确保留了下来,不过,都成了普通居民安居乐业的所在。
宫门口头条,位于阜城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宫门口西岔,西到阜成门桥,全长330米,均宽4米。清代称头条胡同。1965年将象鼻子胡同、箭杆胡同并入。宫门口是北京古老的胡同之一。过去这里是朝天宫所在地,宫门口指的就是朝天宫大门口。朝天宫建于明宣德八年(1432年),方圆数里:三清殿以奉上清、太清、玉清,通明殿以奉上帝,普济、景德等九殿以奉诸神。明天启六年(1626)的一场大火将这里的13座宫殿全部烧毁,无比宏伟的朝天宫早已无存,但作为胡同名却保存下来,保存在人们的想像之中。如今,漫步在宫门口头条至五条的胡同中,还能发现不少静卧在墙脚的精美的石雕,记载着朝天宫往日的辉煌。
宫门口头条西口解放后是最早的公交总站,一直持续到建阜成门立交桥才拆了一半。
宫门口二条,呈东西走向,东西分南北两岔道,起自宫门口横胡同,西到阜成门北顺城街,全长266米,均宽4米。清代西端称二条胡同,东段南北两岔称南、北裤角,以形得名。1965年定今名。胡同内19号为鲁迅纪念馆。西三条21号院是鲁迅先生故居。周围的房屋已经被壮观的博物馆取代,在博物馆院内,还保留着鲁迅先生居住的旧宅,以及著名的“老虎尾巴”。在宫门口之前,鲁迅还住过砖塔胡同,那是和周作人分手之后的事情。
宫门口三条,呈东西走向,东起宫门口西岔,西到宫门口二条,全长350米,均宽5米。清代称三条胡同。1911年以后,宫门口横胡同以东称东三条,以西称西三条。1965年将二条胡同合并,统称宫门口三条。下图三条胡同某院落大门上还有解放初期蓝色的21号门牌瓷牌,和50年代拍摄的宫门口三条的照片。
宫门口四条,呈东西走向,东起福绥境胡同,西到阜成门北顺城街,全长260米,均宽4米。清代称四条胡同。1911年以后,青塔胡同以东称东四条,以西称西四条。1965年将二条胡同合并,并将死胡同西轿杆胡同并入,统称宫门口四条。
宫门口横胡同,呈南北走向,南起宫门口头条,北到宫门口三条,全长137米,均宽5米。宫门口头条、二条、三条均为东西走向,唯这条胡同为南北走向,故称横三条。1965年定今名。
东教胡同,呈南北走向,南起宫门口四条,北至宫门口五条,长79米,胡同狭窄,最窄处只有1.5米。清代称东轿杆胡同,因与西轿杆胡同平行于四条、五条之间,形似轿杆,故名。1965年定名为东教胡同。胡同内皆民居,胡同内没有文保级别四合院。
宫门口五条,呈东西走向,东起福绥境胡同,西到宫门口四条,另有两岔道通宫门口四条,全长290米,均宽4米。清代称五条胡同。1965年定今名。
下图是美丽幽静的宫门口五条的照片。现在胡同两侧多小餐饮,笔者曾多次在这里就餐,体验昔日胡同里的平静生活。
东廊下胡同,位于阜城门内大街北侧,是朝天宫故址,呈南北走向,南起安平巷,北至大玉胡同,全长418米,均宽4米。明代为朝天宫的东翼,天启年间朝天宫失火被毁后,逐渐成为街巷。清代称东廊下。1965年定名为东廊下胡同。
中廊下胡同,东西曲折走向,东起东廊下胡同,西至西廊下胡同,全长466米,均宽4米。因位于朝天宫的北翼而得名。2000年前后,胡同内部分平房被拆,建起居民住宅楼。
西廊下胡同,呈南北走向,南起安平巷,北至官园胡同,全长544米,均宽4米。因位于朝天宫的西翼而得名。2000年前后,胡同内部分平房被拆,建起居民住宅楼。胡同内有知名的北京市食品四厂和西廊下小学校。
1921年教育家陈垣在西廊下胡同创办免费的“平民完小”,门牌号是9号,解放后改称“西廊下小学”,1965年门牌号是34号,六十年代初拆掉三进大四合院建起教学楼,现在成为“丰盛中学初中部”。“平民完小”东边不远是“平民中学”,解放后改称“北京市四十一中学”。下面三张照片是从网上下载的。
宫门口地区属于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不属于大面积拆迁改造地区。
2009年,宫门口地区马路对面的金融街开发区已经基本建成,腰包鼓鼓的金融街开发商制订了一个“北扩计划”,打算拆掉宫门口地区2000多间平房,与官园路口的高楼大厦连成一片。这个野心勃勃的“北扩计划”遭到北京市文保人士的强烈反对,最终,“北扩计划”不得不暂时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