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护士楼

标签:
杂谈 |
刚刚发了一张协和医院老照片,很快就被网友五色土认别出来了,三个小时这张照片的浏览量达到30次。那我就说说现在依然可以看到的协和医院唯一保留的纯粹西洋式建筑——护士楼。
协和医院校舍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1919—1921年),由沙特克与赫西(Shattuck
& Hussey )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成编号为英文字母“A”—“N”的14栋楼,有礼堂、教学楼、病房、宿舍、仓库等,除“A”楼为西洋式礼堂外,其余各栋为仿清代官式宫殿建筑,均由连廊相连,每楼多为三到五层,为砖木结构。1921年9月举行新校舍开幕式。
第二期工程始建于1925年,由建筑师安纳尔(C.W.Anner)设计,建成“O”、“P”两栋楼并对其他建筑进行了改建,同期改校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简称西区,包括东单三条胡同东口北面、东单北大街西面的英氏院、娄公楼、护士楼,以及东帅府胡同的西院住宅和附属设备用房。
协和医院老护士楼原名哲公楼(Dliver Jones Hall,建于1907年)位于东帅府胡同2号,是为纪念美国捐款人Oliver Jone 而命名的楼。平面呈“一”字形,坐北朝南,北临东帅府胡同。
1925年第二期工程重新建了哲公楼(俗称“公卫楼”),仍为西洋式建筑,砖木结构,但墙体为红砖,坐西朝东,南北两侧翼同娄公楼西端两翼相接,围合成一个内院。主入口改为朝北、临东帅府胡同。在娄公楼以西,同其北部相连,三层(局部四层),为附设的护士学校宿舍。
1925年拆掉原来的哲公楼北楼,建起护士楼。新建的“护士楼”为美国近代古典折衷主义风格,设计人安纳尔(C.W.Anner),平面呈“U”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灰墙砖体,原地上三层,上世纪中期曾加盖了一层,带半地下室,平顶,墙面上有凸出的结硫砖做装饰。与西侧的油王府宫殿建筑中西风格相映对峙,加上70年代的就门诊楼和新建的现代主义幕墙的北区门急诊外科楼,整个协和医院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当年该建筑标准较高,内部设备完善,有电梯、文化娱乐厅、大小会客厅,大小食堂、体育活动室、缝纫室、保健、休养室、淋浴室、卫生间等。大客厅内有钢琴,沙发、地毯,小客厅内有书报杂志,可供护土休息、娱乐,亦可会客。护士两三人住一房间,室内有钢丝床、桌椅,柜子等家具。宿舍供应全部床上用品及沐浴梳洗用品如枕头、单被、毛毯、大小毛巾、肥皂、卫生纸等,昼夜供应热水。每周洗衣两次,填写洗衣单后由专人收送。整理房间、刷洗白鞋、缝补工作服等均有人服务,食堂除了供应营养丰富的三餐外,每日有水果及午后茶点。宿舍有舍监值班,白天三人,夜间一人,负责监督规章制度、看管宿舍及搞卫生并定期向护校校长做出书面报告。四楼平台夏天可乘凉看夜景。南面大院种植花草树木,环境优美,还有大桑树,桑葚几落地却无人捡拾。因协和的人比较讲究卫生,认为落在地上的东西受到污染,不能入口。为了保证夜班护士、护生的睡眠,四楼顶层设有安静、舒适、具有遮光设备的夜班休息室。可以说,这样系列、周到的服务在当时的高校中是不多见的。
“护士楼”是协和医院唯一保留的纯粹西洋式建筑,1986年在老三层楼顶上又加盖了一层。
所幸2013年1月协和医院“护士楼”被列为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并在北侧西侧门入口悬挂铭牌,相信有此身份保护,使那些不懂得历史、没有文化素养的规划者们对这座近代优秀建筑可是不敢轻举妄动了。
如今的“护士楼”仍作为医院的单身女员工宿舍,一层有医院保健科、职工健身房和食堂。2013年7月11日焕然一新的护士楼餐厅重新开业,每天提供近80种的主副食菜品,在辛勤劳作的护士们这里可以感受到协和大家庭的温暖。
但是,也有“不协和”事件发生,2011年9月10日,外地黑出租车司机景继龙来到北京,就在协和医院护士楼单身宿舍内,持尖刀切割在读博士学位的妻子的颈部并猛刺梁某胸部等处数刀,致妻子梁某死亡。这一“女博士被丈夫割喉案”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现在东面临街的半个“护士楼”,装修成写字楼,与南面1986年盖的明日写字楼连成一片,挂得牌子是协和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实际上是对外出租的写字楼。
在大楼里租房的都是协和医院的协作企业,高价卖给协和医院西药和医疗器材,好让拿回扣的医院大夫们距离近点儿。大楼里还有一家协和医院小护士护肤品专卖店,但协和医院没有生产护肤品的企业啊!大楼的一层是美国肯德基东单北大街店,专门挣等候看病小孩的钱。嘿,中外奸商在合伙捞中国“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