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安门地区(五)

标签:
杂谈 |
宣武区半步桥小学,位于白纸坊东街27号,万寿西宫公园东南角,正对着马路南侧的半步桥街,始建于1956年,原名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老北师)第二附属小学,1998年自新路小学并入。学校占地面积6861平方米,建筑面积8792平方米。有计算机、语音、多功能、自然、美术、音乐、劳动、乒乓球等专用教室,还有学校的电视台。学校现有教职工94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2人。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17人。
1995年学校制定《青年教师工作规划》,青年教师在市、区先后做公开课20多节;在市、区评优课活动,有2人获市二等奖、1人获区优秀课奖;先后有4人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3人被评为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及普教系统先进个人、先进青年教师。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文体、科技、作文等比赛,有1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1人获优胜奖;1人获全国“千名小画家”称号;1人被评为全国好少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体育先进校、北京市传统项目(田径)校,5次被评为体育达标先进单位,3次被评为北京市家教工作先进集体,2次被评为北京市小黄帽路队制优秀学校。学校少先队大队被评为全国学赖宁先进少先队大队。
半步桥的由来就连健在的老北京也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因为谁也没看到过它。有的说半步桥位于民国年间的京师第一监狱(里仁街)北侧,附近还有一条路叫自新路。自新者,改过自新之意也。据说京师第一监狱北门外曾有一条水沟,沟上铺几条石板而成为桥。因走这个桥的大多数是罪犯,带脚镣的罪犯只能半步而行,故而称为半步桥。然查半步桥之名,早在清光绪十一年《顺天府志》上就有记载:“里仁街,在右安门东北,距盆儿胡同一里许。云有宝塔寺,今圮。迤西曰半步桥,井二。”而第一监狱建成于1911年,也就是说半步桥地名的出现,早于第一监狱26年之久。因此把半步桥地名的由来,说成是与监狱带脚镣的犯人有关,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合理想象”罢了。
又一说:解放前半步桥一带曾是史姓、郭姓等几户人家的菜地。在这片菜地中间,有史家一口带四把辘轳的大水井。井水由辘轳打上来后,便顺着一条垄沟流入菜地。为便于行人往来,在这条垄沟上便搭放了一块旧石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半步桥”。此桥很短,用不了一大步就能迈过,故被人戏称为“半步桥”。人走路以左右各一步为一步,只迈左一步或右一步,只能算是半步。此桥半步而过,故名半步桥。
但是,据当年曾参加右安门地区道路建设的老干部孔祥翾回忆:解放后右安门内至牛街南口是一条土路,道路无名称。城门内路东有十多户人家,门牌上写的街名是“东马道”。路西的住户很零散,门牌上写的街名是“右安门后身”。东马道北头至第一监狱有一条土路,无路名,路南有不少住户,门牌上写的街名是“毛家胡同”,路北沿路无住户。监狱周围有一圈排水沟,排水沟的外边,东面是砾石路,其他三面是土路。监狱西边的土路往北至盆儿胡同南口也是一条土路,路东的住户比较集中,门牌上写的街名是“三教寺西街”,路西的住户很分散,住户之间主要是菜地,还有一座莹地,住户的门牌上写“半步桥”。在监狱以西,半步桥以南,有十多户人家,门牌上写“郭家井”。右安门内南北路以东有数十户人家,其间有小路连通,但是无一条直路,住户的门牌上写“里仁街”,里仁街与半步桥住户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1950年政府为了解决城市贫民的住房问题,在该地区共修筑四条道路,三条东西向路,一条南北向路。道路施工挖边沟期间,在三教寺以西约100多公尺处,发现一座古桥遗址,遂报告建设局。当时孔祥翾先生是道路科的公务员,仇方城科长派他前去查看,尚存的城砖砌体,属于桥台背后的城砖加强墙(通称背砖),砖材均为明代城砖,桥台、燕翅和桥面石料无存,尚存海墁石板数块。经测量、调查分析,该桥应该是一座建于明代的石板梁桥,净跨径约2.1公尺,桥面宽约3.2至3.5公尺。是日又在南边第一条路的北侧也发现一座古桥遗址,该桥遗址的情况与北边的古桥遗址相似,其净跨径约为3.15公尺,桥面宽约为3.4至3.6公尺。根据当时的地名,北边的一座桥应该是半步桥,南边一座桥的名称未进行考证。
当时的道路工程名称有,三条东西路,由南向北依次为右安门东头条,右安门东二条,右安门东三条。南北路称半步桥路。1956年,上述地区重新进行规划建设,新路建成以后重新命名,原来的模样全不见了,半步桥古桥遗址很有可能依然埋于地下。
看来,有心人孔祥翾的记录是准确的。
半步桥街,呈南北走向,北起白纸坊东街,南至汽修四场,东面是第一监狱,西边是里仁街。街两旁有七、八家中型企业。
龙门米醋厂位于半步桥街中间路东,挨着监狱西墙,过去一进半步桥街就能闻醋酸味,这点北京毛衣针厂500多女职工最有感触,过去北京的毛衣针都是该厂生产的。现在龙门米醋厂变成台湾人开发的远雄大观小区,一平米商品房卖4万多。还有占地面积很大的又黑又脏的半步桥煤铺,现在豪华的“金泰高档写字楼”和“北京市职工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大楼”,往南是宣武区法院新办公楼。
半步桥街西边有北京卫生材料厂,始建于民国时期,以前我们最常用的纱布和橡皮膏都是该厂生产的。挨着卫生材料厂南边的老是轰轰隆隆响个不停的工厂叫北京前进纺织厂,生产灯芯绒和平绒,是五、六十年代华北地区的畅销商品。据说,前进纺织厂的第一批职工是1949年4月北京在一夜间取缔全市妓院时从良的300多名妓女。解放了,她们得到新生,成为国营企业正式职工,大部分人组成幸福的家庭。
1956年公私合营,在半步桥街北口办了二家商业,一家是半步桥副食品商店在路西,一家是半步桥大众食堂。大众食堂每天早上在门口支几张桌子卖早点,豆腐脑、豆浆、小米粥、油饼、火烧、螺丝转,卖了几十年,是附近街坊们吃早点经常光顾的地方,因为它是国营企业。
1993年我调到宣武开发公司工作,骑自行车上班路过那里吃早点。碰巧炸油饼的师傅叫全启明,原来在山西省原平棉织厂工作,我们是熟人。老全是北京十五中学老高三的,家住珠朝街,很有才气,但由于家庭出身问题再加上身高不足一米六,老是被别人欺负。不过他在山西娶了一个漂亮媳妇,是原平县城农村的,给他生了一对龙凤胎。老全在媳妇面前总抬不起头来,工资全部上缴,下了班要做饭还要种那二分自留地。自从知青联合起来要求返城后,老全主动当上原平棉织厂20多名北京知青的联系人,大家开始对老全另眼看待了,总到他那儿打听消息,老全非常得意,听说有可能调进北京,他媳妇也欢喜地开始操持家务了。后来我托原平医院院长把老全和他媳妇都安排到原平医院食堂工作,老全脱离了集体企业变为国营企业职工身份,她媳妇因为是知青家属转为国家正式职工。1991年老全一家四口调回北京工作。
半步桥居民社区,现有常住居民2390户,8150人。辖区内居民住宅包括有右内大街28号、育人里、宏建南里、新里仁街等4个小区。有28栋居民楼,26个平房院。产权分属国家经贸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电力部、华北电管局、北京邮政局、宣房公司、北京三建公司、宣武煤炭公司等中央部委、市、区单位。
辖区单位75个,其中有三教寺幼儿园、宣师一附小、78中学等教育单位;有刑侦大楼、宣武法院等司法机关;有前进棉织厂、孔雀产业公司、印刷机械厂、艺针绣坊公司、雕漆厂等市、区、街属企业单位;有鑫城大厦、金泰开阳大厦等写字楼;有国华酒楼、百岁鱼、流香百世、尽开颜美容院、艺海明珠洗浴中心等服务业;有亨万隆早市、特急边商店及多家个体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