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辛庄村(二)

标签:
杂谈 |
一、陆姓一家建立村庄
三百多年前,张家湾镇陆辛庄村名为北坝村,又一说叫北霸村。明末清初,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季家寨寨主、绰号“铁枪将”的季潮携妻辛氏来到北霸村走亲戚。村里人得知季潮武艺高强,千方百计地挽留他,向他拜师学艺。那时,这个季潮不仅功夫了得,还不被俗规束缚,其武功既传女性,又传外族。从此,这个村的大姑娘、小媳妇也会功夫,少林武术在北霸村就这样扎下了根。
传武期间,季潮还把弟子李三胜安置在村里,一起传授武艺。传说季潮一向嫉恶如仇,杀贪官除恶霸,得罪了歹人勾结官兵来到北霸村报复。季潮不得已离开,留下妻子辛氏继续传授武艺。到了乾隆年间,正逢举子进京赶考,一位姓路的考生途经此地歇宿在辛氏家中,听了辛氏述说不幸遭遇后,十分同情,表示考取功名后再回来。果然,路姓考生中了状元,再回到北霸村后,帮辛氏重整村业,又从邻村请来了高姓、葛姓的村民来落户。
之后,考虑到北霸村不好听,大家商量改村名,最后决定以高、葛、禹、季四个基础姓氏共建路辛庄,之所以把路字为首是以示感谢路家协助重整村业的功劳。后来,高、葛、禹、季四大姓氏的族长商定用同音字“陆”代替“路”,正名陆辛庄。
以上种种皆是传闻,关于陆辛庄的来历,文物专家周良则表示,通州有陆辛庄、徐辛庄、王辛庄、姚辛庄等18座村名中间带“辛”字的村庄,“辛”字原是“新”,陆辛庄应是“陆新庄”,始称“陆家新庄”,意为陆姓一家新建立的村庄。这18座村庄都是明代洪武、永乐年间,五次大迁民运动中由移民新建的村落。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新”字与皇族姓氏相同,故改“新”为“辛”,称陆辛庄至今。
二、乾隆爷堂封小五义
陆辛庄武艺最出色的是五个结盟兄弟,大哥叫禹自道,练的是铁砂掌,力大无比。二哥王世访,练的是双点穴。三哥葛佩奇,练得是贴山靠。四哥夏苍子,练的是燕子三点水,腾空而起,脚离地能走十八步。五弟叫季为洪,练的是鹰爪力,用手能把石子碾成末。五兄弟可谓个个有奇功。
话说乾隆爷到东陵祭祖,铜锣开道,一大队人马十分威风。路过通州时,整个大街人山人海。当天发生了一件怪事,皇上坐的轿子上那个大红琉璃轿顶子不翼而飞。
皇家失窃这还了得,官府赶紧派人追查。可是查来查去也没有线索,正巧有人举荐禹自道五兄弟武功高强,可以帮忙一起查找。当官差来到陆辛庄先询问轿顶子失窃的事儿时,禹自道、王世访、葛佩奇和季为洪都说没见到,只有夏苍子没吭声。禹自道问四弟怎么回事儿?夏苍子承认是自己干的,原来龙轿经过通州时,五兄弟都在大街上,夏苍子神不知鬼不觉就摘下了轿顶子。当即,夏苍子从后院取出轿顶子交给官差复命。
东西失而复得,乾隆爷非但没生气,听说陆辛庄五兄弟武艺高强,还破例召见。朝堂之上,乾隆爷看这五人的穿戴打扮,哪儿是什么江洋大盗,分明就是几个庄稼汉。为了验证这几人武艺高强,乾隆让他们和护卫当场比武。五兄弟轮番上场,几个回合下来,护卫哪里招架得住,乾隆爷也称赞五兄弟身手不凡,当堂封为小五义。
三、一掌赢回两座殿
五兄弟中武功最好的是大哥禹自道,当年北霸村要建一座庙,禹自道带人去麦庄砖窑买砖,窑主拿出最好的大城砖给买家瞧货,禹自道拿起一块在手上掂了掂,双手一掰就断成两截,接连又掰断几块,直说这砖不结实。窑主不知道禹自道功夫了得,负气和他打赌。怎么赌啊?窑主见他一掌下去,两块砖竟也断为两截,就让伙计把十八块条砖码成一摞,扬言若能一掌劈断十八块砖,盖庙的砖就全部奉送,如若做不到就得向窑主赔不是。
眼看这摞得高高的砖,禹自道心中暗自高兴,他跳上板凳,大吼一声,手起掌落,就见十八块砖稀里哗啦,一碎到底。
这下窑主是彻底傻眼了,盖庙得需要多少砖呢,这一赌可输不起啊,赶紧找人说和。禹自道连说闹着玩,不算数的,窑主自觉下不来台,就主动送上够建两座大殿的八万块砖。而今,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知道,三士庙关帝殿和娘娘殿的砖都是禹自道当年一掌赢回来的。
村里的三士庙中正殿东次间前廊近山墙处,立有一通记碑,方首方座,记载光绪二十三年重修娘娘殿事宜,记述极为简单,未将当年本村武功高深者禹大道、二道兄弟二人以单手切断码摞一起之八块条砖而赌胜砖窑窑主,迫使窑主不得不放弃修庙卖砖赚利之初意,而白白送砖修成此殿一事载入铭文。同时此碑非按传统碑制书刻,在碑首额处只横刻“传代”二楷字作碑额。
四、让鬼子闻风丧胆的大刀军
300多年来,陆辛庄少林武术留下了很多传奇和辉煌,也曾在国家危急关头,为国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二十世纪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陆辛庄的少林弟子不满朝廷腐败,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毅然参加了义和团,以鲜血和生命抗击侵略者。在著名的张家湾一战中,陆辛庄人不畏洋枪洋炮,很多洋鬼子都丧生在他们的大刀长矛下。
陆辛庄武术传人高永堂听家里的长辈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辛庄村的季增太、季增年、季守珍、季增检、季增录、季增申等36人,主动投到抗日将领赵登禹将军的二十九军中当武术教官,他们尽心尽力,教出的士兵个个把大刀使得出神入化。“当时提起二十九军,敌人就闻风丧胆了,就是因为二十九军的大刀太厉害,鬼子的刺刀见到大刀就不好使了。其实教官们就教了士兵一招,先用藏刀式前进,遇见敌人先往上一搪,再狠狠砍向敌人的头,仅此一招一刀就足以让敌人毙命。”高永堂之子高士忠边演示边说。
陆辛庄的传奇数不尽,在村里曾流传着一首抗日歌,是一位叫孙涤川的老师写的,歌词如下:日本侵略进了我中原,民国廿年,九一八事变,占据三省,把守山海关,内外蒙古,他也要暗算,这种仇不共戴天。斩草除根,才能净国难……忠臣良将国民当教员,义勇兵驹全要去助拳。
高永堂听长辈说过,日军侵华期间,牛堡屯一带有花会表演,表演的,看热闹的,聚集了很多人,不少日本人也来围观。周边的花会都到场了,陆辛庄花会也在其中。“就数我们陆辛庄人胆子大,当时大家当着鬼子的面,竟然高唱这首抗日歌,日本人好像听不懂,可在场的中国人都听见了,着实为陆辛庄捏了一把汗。”后来,每当人们提及此事,都大呼惊险。
五、陆辛庄村少林会
在陆辛庄村村委会会议室的墙上,摆放着一张12寸泛黄的黑白照片,这是1982年前武术风靡全村时,村少林会人员的集体合影。虽然照片中的20几个人已全部作古,但他们传承下来的武术精神依然存在。
陆辛庄的历史就是一部武术史。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季家寨寨主、绰号“铁枪将”的季潮将武艺带到了陆辛庄。他携妻儿、弟子在村里传授少林武术十八个春秋,教授弟子数十名。在陆辛庄有四大姓氏,高、葛、禹、季,他们继承和奠定了陆辛庄的规模和习武的历史。村里三士庙的大殿是他们练武之场所,至今尚存。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陆辛庄少林弟子加入义和团,参加了著名的沿桥战斗。抗日战争时期,陆辛庄有36人在赵登禹将军的二十九军担任武术教官,教士兵习武健身。解放初期,陆辛庄成立了京剧团,排演的武戏《三打祝家庄》、《武松》等剧目,受到群众热捧。
之后由于历史原因,村里的武术一度衰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体委有关负责人到村指导工作,要求要把群众性的习武活动组织好。随后几年中,村里成立了武术馆,辟出了练武场地,聘请武术高手,镇里送来运动服,区里帮助添置武术器械,村里成立了近百人的武术队伍。陆辛庄武术参加北京市第一届农民运动会就被市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
村里最著名的武术高手要属今年已82岁高龄的高永堂。他早年曾是陆辛庄村八大教练之一,自幼跟爷爷习武,凭着韧劲、灵性和苦练,练就了一身真功夫。他最擅长的就是“青龙佩月刀”术和“十二趟潭”脚,被武学界誉为出神入化。高永堂一辈子教了很多徒弟,他的四个儿子、两个女儿也得其嫡传,个个身手不凡,几个孙子也都从小习武,最小的孙子今年14岁,练武已有8年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永堂个人表演的“青龙佩月刀”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纪录片,他的家庭也被授予“北京市模范体育家庭”和“全国模范体育家庭”称号。现在高永堂年事已高,不再习武,但他用极大的热情收集、整理着村武术史以及散落民间的武林秘籍。
现在很少有人练武了,为了陆辛庄带有乡土气息的武术不致失传,李连华、刘玉杰等十几个中年汉子每天坚持习武。在他们的带动下,已形成了一个30多人的队伍。他们白天忙工作,晚饭后聚到一起切磋武艺,练习拳术、枪术、刀法、擒拿、潭脚等科目。高永堂的儿子高士杰还在家里开了一个面积不大的小武馆,每天免费教授村里的娃娃习武,现在已有3个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