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毡子胡同

(2012-09-23 17:35:29)
标签:

杂谈

                  毡子胡同

 

应网友温爽之邀,说说什刹海地区毡子胡同和大翔凤小学。

毡子胡同,呈南北走向,因胡同西侧有阿拉善府,府的北侧,胡同顺势变成东西走向,然后向北拐,直抵大翔凤胡同。它与前海西街、南官房胡同、东煤厂胡同等相通,全长92米,平均宽度3米。胡同西侧有阿拉善府。

毡子胡同

毡子胡同,形成于清代初期,属于镶黄旗,曾叫“厂门口”。起因是胡同内曾经用作明代内府供应厂仓储之地,清末故称毡子胡同。据专家考证供应厂早年是慈恩寺旧址。慈恩寺在明代早期为什刹海较大寺庙,李东阳等名士留有众多佳句。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三月,“初,禁苑北墙下,故有大慈恩寺一区,为西域群僧所住,至是,上以为邪秽,不宜迩禁地,诏所司毁之,驱置番僧于他住”。当年嘉靖皇帝把慈恩寺毁掉主要是为了崇奉道教。后来慈恩寺旧址成为皇家仓储之地。明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话》记载:“海子桥北旧有海印寺,宣德年重建,改名慈恩。今废为厂”。供应厂也称供用厂,是内府供应库的一个下属机构。“专司皇城内二十四雁门、山陵等处内官食米。”另外皇帝御用的白蜡、黄蜡、沉香也从此库房取办。清初,撤消了为明皇室服务的内府机构,但在街巷名称上却保留下“厂门口”。宣统年间改为“毡子房”, 或许当年朝廷在此设有生产毡子的作坊。1965年更名为毡子胡同。

 

                    阿拉善王府

 

毡子胡同7号为阿拉善王府,又称“罗王府”、“塔王府”、“蒙古王府”。元太祖弟后裔阿宝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赐第京师;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始袭札萨克多罗贝勒;雍正二年(1724年)晋封多罗郡王,府第升为郡王府。乾隆四年(1739年)阿宝次子罗卜藏多尔济袭贝勒;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军功晋封多罗郡王,参赞大臣;三十七年(1772年)又晋和硕亲王,府第升为亲王府。

据《北京文史资料》第70辑记载:现存北京阿拉善王府址,位于什刹海后海南岸迤西毡子房胡同,与恭王府东墙仅一路(府夹道)之隔。因第三代亲王罗卜藏多尔吉在新疆、西藏、青海平叛建有殊勋,朝廷赏赐优渥,备受荣贵,名声显赫,故常以罗王府代替阿拉善王府的原称至止1949年。以后塔旺布理甲拉及达理札雅两代亲王长期居住,也又分别称为塔王府及达王府。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珍藏有11件“清朝册封圣旨”,其中1件(黄纸红字,长438厘米,宽35厘米)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册封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三代王爷罗卜藏多尔吉为世袭亲王,并准予在北京修建王府的圣旨。由此断定北京阿拉善王府应形成于乾隆晚期。

北京阿拉善王府眷属

北京阿拉善王府眷属拟由第八代第九位亲王塔旺布里甲拉谈起。塔旺布里甲拉系第七代第八位亲王多罗特色楞之子,其原配福晋是清皇室克勤郡王的女儿睿仙格格,曾生一子,5岁夭折。福晋也病逝于定远营王府。继而续娶本族李氏女为福晋,不久亦病故。塔旺布里甲拉遂来北京阿拉善王府居住。后经喀喇沁旗郡王贡桑诺尔布为媒,再续娶府中女工的美貌、健壮、能干的女儿,满族姑娘姜静德为福晋。并为岳母在毡子房胡同买得一座宅院(现仍保存完好,从外观看可能是某首长住宅),供其颐养天年。

姜氏福晋怀孕系头胎。根据清朝的制度,生男孩则可承袭王位,又按家规必须生在封地(阿拉善)内,故塔旺布里甲拉夫妇在小孩出生前即回到定远营(1951年更名为巴彦浩特)居住。清光绪二十九年农历腊月十二日(1904年1月28日),降生一男孩,喇嘛起名达理札雅(据族规,王爷的长子不随父姓,另起新名,所生其余兄弟名字的第一音节,必须与长子名字的第一音节相同,即以此为姓——达,所生女儿则随父姓——塔)。全家皆大欢喜。

福晋在定远营又生次子达都拉旺楚克(二爷)。

民国14年(1925年),达理札雅与原清皇室载涛之女、溥仪之堂妹金允诚结婚。至离京赴阿拉善这段时期,生育女儿达倩芬、达芰芬。

民国20年(1931年),是这个家族不幸的一年,正月塔旺布里甲拉岳母去世;4月次子达都拉旺楚克因车祸去世,其夫人殉节而殁;塔旺布里甲拉亦于7月去世。在京办完丧事以后,福晋率领全家送三灵柩回阿拉善祖茔安葬。

达理札雅扶灵至阿拉善后,同年底承袭王位并开始理政,从此达王及福晋金允诚再未回北京阿拉善王府居住。姜静德顺理成章地成为太福晋。

民国25年(1936年),太福晋为了给三爷娶亲,又率一子一女回到北京阿拉善王府。次年,迎娶杨祉芬为达穆林旺楚克的结发妻子。

达穆林旺楚克夫妇到民国36年(1947年)离京去阿拉善时,已生有五女一子。这是这个家族人丁最兴旺的时期。

由于时局及担心太福晋年岁大了的问题,身在定远营的达王,派福晋金允诚、二女儿达芰芬及保姆双贵,来北京专程接太福晋及在京的其他眷属到定远营。民国36年秋天,太福晋携全家(包括佣人,但留下三爷的第四、第五两个女儿)起程。

在全家离京前,太福晋把整座罗王府交给三爷的岳母杨松如一家照管,直至1950年公安部将其改为宿舍后搬出。

在北京阿拉善王府,除了眷属以外,还有大阿哥(被慈禧废黜以后异常穷困。其妻为塔王的同父异母妹,即塔家的姑太太)一家住在府内西部一个小院里,太福晋的侄子一家也住在府内。

此外,府内还有排坛达(总管)、文书、管事、教师、警卫及勤杂人员等几十位服务人员。杨掌柜(杨翰卿,因经营古玩铺故称杨掌柜,府中人都称他为总管),此人在府中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深得塔王夫妇的信任及所有人的尊重,对罗王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位教师为这个家族奠定了文化基础——张更敦、俞世珍讲授蒙古语文,曹铁保、张煜教授汉语文。另外还不定期地请满、英、法语教师授课。在这期间,王府聘请高紫云(武林高手)及夫人做警卫工作。这些服务人员中除杨掌柜,均住在府内,还有部分人携带家属,地位高者可住一小院,如曹铁保一家、高紫云一家等。

塔旺布里甲拉家族系成吉思汗的后裔,具有典型的蒙古族的信仰——藏传佛教(黄教)。家族中最虔诚者是姜氏福晋(太福晋)。从外界观察来看,包括塔王在内的其他所有人对宗教的信仰,形式大于实质。王府西半部建有佛楼一座,系中式二层楼房。其西半部供奉佛教(黄教)的各位神佛,东半部供奉萨满教的诸大仙(可能指的汉佛教,不可能是萨满教——编者)。

除佛楼外,在王府东院小洋楼北面的后罩房中设有祠堂,其中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每逢过年、各位祖宗的诞辰忌日,塔王(后来是太福晋)率众拜谒。以上是府内的一些宗教活动。府外的宗教活动主要是每年的四月十八日,塔王及福晋带领全家到妙峰山进香(其实郊游的意义大于礼佛)。

2004年2月27日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陪同市政协“部分委员从毡子房胡同阿拉善王府开始视察什刹海地区及中轴线控治情况。这一条信息即承认阿拉善王府的存在(现有地图对该地区的标注上只有恭王府,将阿拉善王府划入恭王府)。为探究保护历史遗存的问题,阿拉善王府的后裔,唯一健在的长辈——老格格塔祉华及侄女达昭于同年月份因西城区文化工作委员会马毅之邀,两次去该王府,了解该王府的现状及提供第一手历史材料。并根据她们二人的回忆及现在的遗存,绘制了王府平面示意图。

毡子胡同

王府的格局及主要建筑物基本上得以保存,但也有部分建筑物被拆除和改建。现叙述如下。

1、该王府的格局是以中轴线将王府分为西院和东院两部分,目前尚能区分。但是,东、西两院的院墙及其中的再分隔的小四合院院墙均被拆除。

2、东院里西式小楼的平台上建一简易房;该楼原有的用珍贵木材制成的西式花格窗,部分被拆下来用塑钢窗替代。这些拆下来的窗户被堆在游廊中,任凭风雨剥蚀;还有一部分为私人占有,用于建简易房。

3、西院中部的佛楼被拆除,在其位置上建成一栋苏式楼房。

4、东、西两院里原来的小四合院中的平房部分被拆除。住户又自行建筑了简易房舍,使院内杂乱无章,成为大杂院,房之间的通道非常狭窄,甚至无法两人并行,十分不利于安全防范。

5、在拆除垂花门及相连的院墙的位置上建起一栋苏式楼房。

6、西府墙、南府墙及位于南府墙中间偏西的府门被拆除。原来的府夹道西段变为院内道路,原来的府夹道南段建成平房。南府墙的拆毁现场,地面上现在还留有一段府墙的基础,显露十分清晰。

7、其他被拆除的建筑物还有:王府东南角厨房院里的烤炉(烤全羊用);后花园假山东端向南至佛楼东端的游廊(规格与现存的游廊相同)及过厅东南角至厨房院的游廊;假山上的六角亭及石桌、石鼓;过厅前的四方亭。

在北京的蒙古王府中,阿拉善王府改做宿舍50余年以来,能保存到现在这种程度还是不多见的(其他蒙古王府多已面目全非)。所以,阿拉善王府无论是本身的历史价值,还是它的文物价值,都比较高。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重视同时兼具这两种价值的阿拉善王府。作为阿拉善王府的后裔,也应该尽到义务,为保护、修缮、恢复阿拉善王府提供史实资料作出贡献。

解放后,毡子胡同7号曾为苏联专家住所,后为公安部职工宿舍,虽王府多处被翻修改建,但旧的景观随处可见。阿拉善王府东侧院墙内有座供奉真武大帝的古刹——北极禅林旧址。古刹建于明代,又名北极寺、北极庵,真武庙,共有殿堂十七间。据传明代为供应厂太监们办公场地,因明代太监的衙署一般置于寺中。有些红学家认为阿拉善王府和恭亲王府为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府,恭王府花园为大观园,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为贾宝玉的原形。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曹雪芹曾经住过什刹海,地址就是现在的大翔凤胡同6号。

八十年代,原来苏联专家住的那栋苏式小楼还在,拐过小楼,是一排一排的平房。走到拐弯处,高高的围墙挡住了去路。围墙的那边,就会看到亭台楼阁,造型独特的奇花异树,假山,长廊,一排排青灰砖瓦的红色厢房。再往后院走,就会看到一座石山,石山前有一水池。在石山的东边是一座小桥,跨过小桥,就看到一长溜带长廊的红厢房。

毡子胡同14号传说是恭王府下人居住的地方,俗称“太监房”。

毡子胡同

毡子胡同

毡子胡同

毡子胡同

 

                  毡子胡同34号

 

北京市文物保护四合院毡子胡同34号,位于什刹海风景保护区内,占地面积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49.2平方米,共14间房,该院属于标准的一进四合院。

毡子胡同

朱红大门上设了四枚门簪正书吉祥如意,上面配有金字对联。蹲坐在门两侧的抱鼓石格外抢眼。房顶瓦片,沿用旧时筒瓦,正房瓦端尚可清晰看到福寿二字。房檐是双层,一层椽头绿底金字万字图,二层椽头蓝底小花,檐两边为砖雕牡丹。松木门窗,配梅竹木雕。门上方绘有山水、花鸟、鱼虫等图案。窗下方墙壁砌牡丹、花瓶图案的砖雕,隐喻富贵平安。

走进大门,到影壁位置封成房屋,可做门房,也有影壁效果。穿过门房进入院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左右两棵海棠树,象征春华秋实。正房及东、西厢房前有廊子,采用花岗岩铺成的三级台阶,古色古香,颇有老北京文化的韵味。

迎面为5间正房,三正两耳,东耳房延长与东厢房山墙连接,扩充了耳房的面积。另外,东、西厢房、倒座房各3间,颇为符合传统四合院出入躲闪、高低错落的空间感觉。屋瓦均沿用原有砖瓦,焕然一新的彩绘配上松木门窗。显出屋主人对四合院文化的理解。

进入正房屋内装潢极为考究,每间房里都有卫生间,格局规整、简洁、独立。其中正房两侧各有浴室。1993年翻建过,在2003年重新装修之后,就不再居住,故保护完好,修缮也秉承了传统四合院的风格。实木的地板,还有星星点点的射灯散布屋顶,让人又回到了现代的生活中。砖雕尽显四合院特有的文化气息,彩绘包含松、竹、梅,寓意岁寒三友。各种配套设施除天然气已经铺设到胡同口外,院内上下水设施齐全,和市政管道接通,冬季取暖采用电取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