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巾巷(一)

(2012-05-26 05:59:43)
标签:

杂谈

              南小街是平民“生活街”

 

从东二环路(旧日城墙和护城河)至东单大街东四大街和北新桥大街,南、北小街两侧的胡同里大约生活着二十万老北京人,约占东城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因而也促进了南、北小街商业街的形成。

南、北小街商业业态,大多是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修理、理发、药店、洗浴等服务性行业,六百年来一贯如此。

明清时期的南北小街是老北京人生活区里的商业街,多小商铺,且均与北京人日常生活必须的茶米油盐酱醋茶有关,如油盐店、肉铺肉床子、酒铺、当铺、绒线铺、布店、药店、茶叶店、山货店、冥衣店、裁缝店、文具店、杠房等等。

笔者在这里仅聊聊咱们老北京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油盐店、杂货铺和绒线铺。

老北京的油盐店主要经营油、盐、酱、醋、酱菜和腌菜。有的店还兼营蔬菜、米、面和杂粮。油盐店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散落在京城的街头巷尾。到解放前夕,北京约有大小油盐店一千六百五十家,职工有两万人左右。

最初在北京开设油盐店的是山西人。早在明朝永乐年间,朝廷为充实京畿之地,曾两次从山西移民来京。晋中的祁县、太谷、平遥人,开颜料店的居多,后来大都改为经营票号、钱庄和当铺;晋南的临汾、襄陵人多开油盐店。闻名遐迩的“六必居”酱园,就是嘉靖九年,临汾西杜村赵姓商人开设的。

方巾巷(一)

到了清朝中后期,京东回民在京都开设油盐店的日渐增多。北京的“天”字号酱园,如西单的“天源”,王府井大街的“天义成”(后叫“天义顺”)等,都是京东人开设的。“天”字号油盐店,虽属京酱园,但酱菜大部分是用甜面酱制作,甜咸适口,味道鲜美,很受南方人欢迎,故又有“南菜”之称。据说咸丰年间,宫内御膳房所用小菜,都为“天义成”所制作,西太后慈禧最喜欢京酱园的特产桂花糖熟芥。

清末民初,大批山东黄县、掖县一带人,来京做粮食买卖。他们除经营粮食外,也兼营油、盐、酱,醋,并作酱菜应付市。如解放初期被镇压的“粮老虎”王振亭经营的“永生厚”、“长顺”等字号,就是这样的油盐店。

因而,老北京的油盐店素有山西屋、北京屋、山东屋之分。这些油盐店都有自己的“前店后场”。前店搞经营,专管应酬买主,招揽顾客。有的前店又有油柜、粮柜之分,油柜经营油、盐、酱、醋、酱菜和腌菜,兼营蔬菜;粮柜经营米、面和杂粮。后场搞生产,负责腌菜、酱菜,做酱、做醋和加工定货。有的后场还配有磨面房和磨油房。

前店包括东家、掌柜、记帐、跑粮市的、跑油市的、跑菜市的以及十来个伙计和学徒。前店的学徒除日常营业外,还要伺候东家和掌柜。一般说来,前店的伙计们穿着整齐,而且都能识几个字儿,因为前店的伙计大多与东家是同乡,所以,他们享受的待遇要比后场工人高些。

后场工人一般都是河北唐,完、定,曲阳和望都县人。后场工人的等级很鲜明,最高的是掌作。掌作由技术高、工龄长的老师傅担任,大多是东家信得过的工人。他们负责技术指导,并管理后场工人,平时干活不多,关键时才亲自动手。二掌作,也叫“二头”。负责给前店上货,掌作不在时,二掌作管事。二掌作以下叫伙计。新来的学徒叫力把,重活、畦活都是力把的事,还得供掌作递茶倒水,等到技术熟绦后,才能慢慢往上升。

油盐店的生产带有很浓的封建色彩,在后酱醋房的墙上都贴有这样的对联,“调和酱为首,五味醋当先。”有的酱醋房还供着“酱祖”、“醋姑”的牌位,每逢初一、十五,早晚一炷香,以祈求生产顺利。相传旧历三月二十四日是“酱祖”、“醋姑”的生日,每年到这一天,后场的工人都要放假,看戏聚餐,欢庆纪念。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北京解放。

南小街最有名是东总布胡同西口60号的酱园。三间门脸坐南朝北,后面是一个拥有三进院落的大宅院,总共有60多间房。

东总部胡同60号(旧门牌46号)始建于清末,是一所大型三进四合院,院门坐南朝北在东总布胡同,宽2米多,阔可进马车。大院是个山西人开的酱园,制作黄酱和咸菜,三间门脸儿房设店铺,里面是作坊、主人住宅和大小伙计们住的十几间厢房。院子很深,北起东总部胡同,南至顶银胡同。解放后,在顶银胡同开一骑墙门,称顶银胡同47号。人称该院“大酱园”。

1953年春天,由中国作家协会出资买下这座大酱园,作为部分作协领导和驻会作家以及工作人员的宿舍。不知是因生意不好,还是酱园已倒闭,总之主人逃之夭夭了。然而当时山西房主卖房者还提出一个古怪条件,得连同院子里的300多口腌菜沤酱坛子一道买下来,可见当初买这所宿舍宅院时,中国作协下了不少力气。这个大院子不仅是中国文学史的见证、也是新中国发展史的重要见证、是当之无愧的名人故居,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著名作家萧乾、赵树理、刘白羽、严文井、陈白羽等都住过这里三间门脸房虽已改为民居50多年了,仍不失山西人建房讲究质量的特色。2009年墙上写着大大的“拆”字。

方巾巷(一)

老北京除了有“前店后场”的油盐店外,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位处偏僻寂静的小胡同,深受民间百姓欢迎的小油盐店。这类油盐店多者十来人,一般三五人,没有后场,是自购经销。在闹市口至东直门的南北小街里,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大多都是小油盐店,不下几十家。他们就是解放后南北小街副食店的前身。

关尔先生在他的博客中写道:北京副食供应紧张是从59年下半年开始的,在这之前夏季的蔬菜很便宜而且丰富,2分钱一簸箕西红柿,足有四、五斤。可能是因为京津地区连降暴雨的原因,59年放暑假时,街道给每户发了菜卡,每人每天四两菜,每天早上由那个叫“天昌副食店”的售货员推着车到胡同卖菜,居民们提前到那儿排队等候,售货员拿着一支红铅笔,买完菜的就把菜卡上相应那天的号数划掉。

北京人感到粮食恐慌、工业产品缺乏及质量下降大概是在1960年,那时的北京晚报是一份平民化报纸,每天四版2分钱一份,极受北京市民欢迎。六十年代第一年,突然有一天报纸变黑了,纸里还镶嵌着些细小的草梗或麦秸,而且缺乏韧性很容易折破。学生用的铅笔和书本质量也有所下降,饭店里卖的包子、馒头也显得黑了些……。糖果、点心、副食也按定量发票配给,大约每人每月二两糖果,半斤点心,但一些商店有卖高价糖果、点心的,大约比要票的糖、点贵5—8倍(当时要点心票的桃酥0.66元一斤,一斤收6两粮票,不要点心票的高价桃酥其色泽比要票的鲜艳一些,约3块多一斤,也收6两粮票,至于那些奶油蛋糕、点心就更贵了)。当时流传:“高级点心,高级糖,高级老头上茅房”的民谣。大概是说一般人吃不饱,吃下的食物很快就被消化完了,没有多余的东西可去茅房排泄。

副食店以经营食品为主,兼售少量杂货。老百姓日常的生活用品,一般用“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个字来形容,其中就有七分之五来自副食店。不光北京有,全国各地都有,名称叫法各异,“杂食店”、“食品店”“油盐店”“小铺”等。其实,外国人也离不开副食店。

解放后,北京城的副食店有多少?很少能查到准确数字。有知情人诙谐地透露说,“北京城的胡同有多少,副食店就有多少!”据调查,1949年北京有大小胡同七千余条,到20世纪80年代只剩下约三千九百条。就取平均数吧,北京城国营、集体、大街、胡同里的大、中、小副食店大概有5000家。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胡同里的小副食店。

方巾巷(一)

旧京在小街小巷中都有卖小百货的绒线铺。小铺中最多不过掌柜的、伙计、徒弟三个人售货。其格局十分简单,大多是一间门面,一进店门迎面有一柜台,两边各有较高的玻璃门壁橱一个,盛放货品。绒线铺所售的货品,大都批自崇文门外花市一带,再有则是天桥东的大市或东晓市等地。小绒线铺其所售百余种物品,有各种棉花线、洋丝线、衣线、丝线等等缝衣或绣花用者;红头绳、松紧带、袜带、手套、袜子、网子(妇女梳头用)、皮鞋带、麻绳等。还有雪花膏、蛤蜊油、梳头油、扑粉、胭脂膏、口红以及香皂、药皂、猪胰子、牙粉等。以及别针、领钩、裤钩、气眼、发卡、拉锁、顶针、锥子、各种缝衣针、绣花针、刮脸刀片、牙刷、皂盒、手电筒、蜡烛、煤油灯、气门心、奶瓶、牙签、火柴、纸烟等。季节性用品苍蝇拍、蒲扇、小折扇、薰蚊香、仁丹、万金油、“长春堂”的避瘟散、无极丹等等。这些小铺儿在街道上是不起眼的,所售商品也没有值钱的,掌柜的所谋求的只是蝇头小利,不过是维持生活,伙计与徒弟也只是“混碗饭吃”而已。他们过着清苦的日子,每天从早到晚默默地在小铺中等待主顾光临,卖的虽是针头线脑儿零七八碎的小百货,但是货真价实,和气生财;胡同里的大娘、大嫂们常来买东西,那些东西老百姓过日子都还很需要。下面附图是丰台宛平城老北京微缩景观绒线铺的景观。

北京的小杂货店在胡同中很常见,始见于元代。一般买的都是居民日常所需,来买东西也都是多年的老街坊。杂货店一般都是临街住户把自己房子加以改造,小的就是开个窗户,大点的顶多开个门,经营上很是随意,在家一一边做着家务,来了买主只要敲敲窗户,敲敲门,或者您干脆来一嗓子(告诉店主你要什么)这买卖就做成了。

周围居民也是图个方便,临做饭了酱油没了,直接从杂货店嘀啦一瓶。而且都是街里街坊,没带钱还可以赊账。久而久之胡同中的杂货店也成为胡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就像现在的手机,您可以一天不打电话,但万一哪天没带,这个别扭劲就别提了。杂货店也一样,可能平时谁也不注意它的存在,可当您想来包烟的时候您就发现它的便利,万一哪天没了也是两字“别扭”。

推门进去,“买什么您呐?”店主亲切的问。“来包烟,‘工农牌’的多少钱?”“二毛一包。”交钱走人,临走店主还不忘说一句,“再来您呐。”买与卖,问与答之间都透着字正腔圆的北京话。

解放后公司合营,这些杂货店改称副食店,由于门脸不大,有个只有一间房,不少人昵称它为“小铺儿”。

自五十年代起,提倡过日子要“生产节约”,不少“小铺”还代收酒瓶、碎玻璃、铜铁锡废金属、牙膏皮、废电池、旧塑料什么的。

方巾巷(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