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国门东南角(十二)——永安里

(2012-05-16 08:46:31)
标签:

杂谈

                  建国门外永安里

 

旧日建国门城墙外有座人工湖,叫二闸人工湖,过建国门木桥,路南就是,湖边栽满了柳树,风光十分秀丽。就是现在赛特大厦、华侨公寓的位置。人工湖是1958年附近居民义务劳动挖的。湖的北岸在建外马路边(国际俱乐部对面),南岸达到通惠河边,东岸大概距离现在的北京广播电台不远,在往东是永安里小区。

有一篇网络文章,现在大家都在转载:从月河寺往东,建外大街南侧即现在的长富宫、华侨村、赛特大厦往南一带,就是建外大街最早的居民区建国里,它是在刚解放时形成的。这一带解放前大部为菜园子庄稼地,我曾见过这里浇地的水井,地头的小庙,还有石碾子。更多的,则是建设工地挖出的狗头棺材,就那么的摆放一大片,后来都不知怎么处理的。解放后房管局器材处,一机床,401被服厂,印刷厂,在此盖了些宿舍。在当年明朝皇家的窑址上,又盖了北京炮兵司令部。当年炮兵司令部高高的天线群、就丛立在壁立的土坡北面,土坡就是窑坑的边缘形成的,所以那地方被人叫做砖厂。从建国里往东隔一条小马路,就是靠漕运繁荣起来的头二三道街。当年南面的通惠河北岸建有‘裕丰仓’,沿河修了很多码头。所以这三条街的人以赶车致富的居多,我上的小学“三道街中心小学”,就是大车石家的产业。靠码头致富的还有永安里东面的“三块板”,那里因有三块石板铺就的大路直通朝阳门东岳庙而得名。三块板的白薯与它东面郎家园的枣,都是北京最出名的土产,如今已绝迹。既提到永安里,就得承认这是北京第一片居民楼。这里最早为祁家菜地,所以解放初期永安里也叫祁家园。上个世纪50年代,为展宽建国门马路,修建人民大会堂,政府在此盖起了一片屋顶为瓦龙板结构的四层红色砖楼,安置拆迁户。这其中颇有知名人士,比如一个特招小孩儿喜欢的外国老太太、就是何鲁丽他妈。因为人们不想住在这荒郊野外,琢磨着要搬回城里去,彭真急了,亲自给这片楼起名“永安里”,寓“永远安居”之意。断了居民的念想!现在这地界儿的房价得两三万钱一平米,你想往进挤,怕没二百万也没戏。

从月河寺往东,建外大街南侧即现在的长富宫、华侨村、赛特大厦往南一带,就是建外大街最早的居民区建国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形成的。

这一带解放前大部为菜园子庄稼地,解放后最初盖了几排简陋的土坯平房被称为一巷、二巷。到了70年代改建成砖房。80年代后,这一带又盖了几座条件好些的居民楼。

60年代以后,这里才安上了自来水。现在这里大部简陋的平房已拆迁,整个建国里地区已处于高楼大厦的“包围”中。

从建国里往东隔一条小马路,就是永安里,分为永安东里、永安西里和永安南里。因为永安东里最早为祁氏家菜地,所以解放初期永安里也叫祁家园。上个世纪50年代,为展宽建国门马路,政府决定迁出居住在建国门城里紧邻城根儿一带的居民,并在祁家园一带,盖起了一片屋顶为瓦龙板结构的四层红色砖楼房,并起名“永安里”,寓“永远安居”之意。现在很多老居民还记得,当年很多居民都说,永安里的名字是周恩来总理给起的。

一开始老百姓还对这些楼房称为“转子房”,意为住一阵,还可以转走,也可以说就是现在我们都知道的“周转房”。后来很多居民住下来之后挺满意,就没有再“转走”,并逐渐形成了永安里居民区。

随着CBD的建设,永安里的瓦龙板屋顶红砖楼房,已经拆迁了大部分,建起了LG大厦等建筑。现在路过建外大街时,还可以看到路边有四层红砖楼,这是前几年经过拆迁后还剩下的几座楼房。

永安里居住小区1958年开始规划建设。均为苏式大屋顶四层楼建筑结构,大屋顶为木质结构,墙体为均厚40厘米的红砖墙,室内平均高度为3.3米,比现在楼房的高度高0.6米,居住舒适,保温效果好,室内冬暖夏凉。永安里居住小区用地1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6.9万平方米,居住居民1232户,主要来自1958年延长东西长安街至建国门和复兴门的拆迁户。

永安里居住小区沿建国门外大街部分住宅组群讲究轴线对称,一部分东西向住宅围合成院落。由于平房建筑及违章建筑占用,小区公共绿地、道路系统未能按规划实施,是我国在1958年建设的全国优质住宅小区之一。60年代初受当时反浪费、降低住宅标准思潮影响,续建标准较低的窄小低薄住宅,屋面采用大波水泥瓦,隔热防水效果差。

八十年代的永安里到秀水一带,热闹疯了,街里几个旅馆里住满了南方人,基本都是在这里或雅宝路做生意的,这条街本以批烟而闻名,街道两边都是卖烟的,切汇的,加之满街乱窜的生意人,跑车的列车员,卖菜的游商,这条街太乱了。每到周日,人们潮水般的从大一路,四路车上拥下来,又往秀水涌去,这里是个繁华地区。秀水街门口有很多游商,他们手里拿着老外喜欢的东西跟在人家后面兜售,那时侯的物质还比较缺乏,哪像现在呀,老外一般喜欢中国的棉袜,还有老外对中国的自行车转铃感了兴趣,一人手里提一个,滴铃铃的转着玩,那时候中国人赚“老毛子”的钱太容易了。

建外街道永安里社区居民社区,属于五、六十年代在永安路地区各家单位建设的职工住宅小区,属于该地区较早建设的楼房区。所辖范围:东起永安里东街,西至建华南路,南至通用时代国际公寓前和灵通观8楼南侧马路,北至建外大街,辖区面积0.5平方公里。分为六个居民委员会分别是:灵通观居委会、首汽居委会、铁路西里居委会、东里居委会、煤炭部居委会、中国社科院居委会。社区有26各居民小组,居民代表53人。

现在的永安里小区早已风光不再,是个“五多”居民社区:退休人员多、下岗职工多、老年人口多、吃“低保”户多,还有就是出租房多。

2008年1月21日,永安里社区、103岁老人黄淑容的家里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由朝阳区中医院、航天中心医院第二门诊部组成的医疗小分队上门为老人义务体检来了。“低压有点偏高,一定注意按时服药。”医务人员为老人体检后,与老人签定了送医送药上门服务协议书。当日,建外街道6名百岁老人、6户特困独生子女家庭分别与医疗小分队签定了服务协议。2007年建外街道老龄委、计生办、红十字协会共为228名无收入、无医疗保障的患病老人办理了慈善助老健康卡;在84户高龄、患大病的空巢老人家中安装了救助门铃;帮助4位百岁老人戴上了助听器。

2007年9月16日,朝阳区建外街道永安里社区的98岁孤寡老人张孝芳,与其他39位老人一起来到刚刚开业的致真酒家,观看表演、品尝美味、享受“星级”服务。原来,这是为欢庆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与重阳节,永安里社区与致真酒家共同举办的“关爱老人生活,携手共建和谐”的慰问活动。手中拿着精美礼物的张老笑着说:“商家开业邀老人当座上宾,我感到新鲜、高兴,不管啥时候社会敬老的好传统都不能丢。”永安里是一个老旧小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上个世纪50年代入住的,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老人多,其比例已占常住人口的22%以上,像张孝芳这样的孤寡老人就有13户。面对这些群体,社区委员会一直把关心、关爱老人的活动当作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不管老人在何时、何地、遇到了何种困难,社区的工作人员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解决,让他们生活得开心、愉快。可社区的能力毕竟有限,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才移师京城的致真酒家员工,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请缨”,表示要为社区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并会把敬老、爱老活动长期开展下去。店长沈琦先生表示:“民以食为天。我们了解到这个社区孤寡、空巢、残疾老人所占比例相当高,有的老人一日三餐都很困难,我们就与社区商量利用‘特长’为他们服务。今后,我们将为百岁老人过生日,为孤寡、残疾等老人提供优惠定餐、送餐服务,与困难老人结为帮扶对子,真情服务社区、热情服务老人。”

永安里居民社区,坐落在东长安街延长线上,东邻永安里东街,西至建华南路,南至通用时代国际公寓和灵通观8楼南侧马路,北至建外大街。社区占地面积0.5平方公里,社区有居民住宅楼47栋,常住居民2549户,常住人口7336余人,流动人口约870余人。

永安里居民社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开放式的老小区,由永安东里、灵通观、社科院、永安西里、首汽宿舍、煤炭宿舍六个住宅院组成,其中永安东里占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居民都是1958年因修建人民大会堂,搬迁到此的。社区紧邻长安街和通惠河北岸,辖区内有双子座大厦、新华保险这样高档的国际化的写字楼,也有知名度较高的119中学和永安里小学,有东长安和建国门两家大的饭店,社区内大中型社会单位十二家,六小单位一百多家。永安里社区是老旧小区,所以老年人多,失业人多,低保户多,社区的地理位置又造成了流动人口多。为确保社区的稳定,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建国门东南角(十二)——永安里

建国门东南角(十二)——永安里

建国门东南角(十二)——永安里

建国门东南角(十二)——永安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