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豆腐磨好,拿出绝活”!任正非原来说的是他!
标签:
it财经教育历史文化 |
什么是做企业的极致?
任正非会用这样的口头禅来诠释:
“把豆腐磨好,拿出绝活"!
为什么要磨好豆腐?
因为你的爹娘要吃,
因为的孩子要吃!
“爹还那个爹,娘还那个娘,
好豆腐还是那个好豆腐”!
这个话很究竟,
把客户当做你的爹娘和孩子,
你就与客户融为了一体,
你就有了万物一体之真善美。
为什么任正非喜欢用磨好豆腐说企业?
或许他心里有个模板,
这就是他的浙江老乡——
朗霞豆浆的第五代传人干大林。
用31年把豆浆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他诠释了现代商业良心和工匠精神。
——王育琨记
原文:他用30年把日卖千碗的豆浆做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拿来喝呢,还是供起来……
来源:艺非凡
十年磨一剑,
砺得梅花香。
一碗豆浆
31 years
“你就是把这豆浆碗倒过来,
中间的豆浆都不会掉。”
是不是觉得不可能,
难道豆浆也会开挂?
说这话的是干大林,“朗霞豆浆”的第五代传承人。豆浆醇厚到掉不下来,这可是传了100多年的老手艺。
当甜咸两党,每年争得不可开交时,这碗只要两块钱,可以加碎牛肉或羊肉的咸豆浆,成了无数朗霞人最爱的早餐。
怪不得宁波人说“到朗霞没喝豆浆,等于没到过余姚”。
干大林做豆浆已经做了31年。
1985年,24岁的他拜老师傅徐国香为师(朗霞豆浆的创办人)。拜师的第一天,师傅就把话撂在那里:“学会做豆浆不难,难的是要做好。”
徐国香师傅17岁子承父业,
足足做了50多年的豆浆,
先后教过20多个徒弟。
干大林这小子倒也真吃的了苦。学徒三年,不论前一天多晚睡,第二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
一双手被滚烫的豆浆烫了不只多少个泡,也没想过偷懒。劈柴、用石磨磨豆浆,一点也不敢马虎。
朗霞豆浆作为中国豆浆百年老字号,早已声名远扬,其中惟有师从于豆浆世家徐国香师傅的"干大林豆浆"最为正统,其咸豆浆犹如一碗鸡蛋羹,喝起来口感十足,加上豆浆里满满的牛肉粒,鲜香四溢令人拍案叫绝。
干大林就是其中一位,
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位,
他的店就开在朗霞街道上,
一个不太起眼的店面。
干大林半百有余,
模样敦厚老实,
一碗豆浆学了18年,
做了31年,
深谙烧制豆浆的诀窍,
无非四个字:
润、滑、嫩、厚。
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
磨扎前一天就泡着的黄豆。
黄豆在他手上,
是个精贵的东西,
每天要浸泡12-24小时不等,
还需根据气温变化,
不断做出调整,
偷懒不计时这类事情,
从来不会发生。
不管是用石磨还是电磨,
他都要将黄豆磨上两三遍,
须经过反复过滤后,
才会开始生火烧浆。
生火又是一道麻烦的工序,
因为他用的是柴烧。
首先是选柴,
选柴是一门技术活,
要选没有浓烟,
碳性十足的白柴,
这样煮出来的豆浆,
会自然而然散发出阵阵柴香,
牵人脾胃。
其次是烧豆浆用的缸灶,
里面的膛锅得是木质,
现在难以买到,
需要找木匠特别定制。
再是熬制豆浆,
这个过程需要人寸步不离,
因为火候会影响豆浆的口感,
火猛了会焦,
火小了会涩,
干大林必须在炉边坐上一个小时,
好的豆浆才能烧成。
揭盖的那瞬间,
满屋都被豆浆的清香包裹,
恰似进入了一个雾蒙蒙的谷物之乡,
让人心向往之。
差不多6点,
干大林才和老婆一起,
笑眯眯地开门迎客。
一勺飞流直下,
奶白色的液体侵进白瓷碗里,
片刻成型凝固,
让客人从“喝豆浆”,
变成“吃豆浆”。
他的店并不只做早上的生意,
每天都有不少从外地
慕名而来的人,
通常到下午五点,
客人才慢慢开车踏上返程,
而他的豆浆,
也已经卖了上千碗。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xibRC2eoiaqM40MnFYc8ApZLpEaz76boLKpNaRhVJ9epnopGxRxHdDhkmuPq6vbTm3P1drK8Ulw472nYKpFbXF3Q/640?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xibRC2eoiaqM40MnFYc8ApZLpEaz76boLK7Gv6T2aR6XmHrlRr5V8bZOA84cicQHMaKMrtFdufaxSvCQadNsYIarg/640?
耗费几百块的油钱,
只为一碗2元的豆浆,
这种行为在很多人看来,
难以理解,
不过偏偏就有人做了,
而且还不在少数。
一碗用了心的豆浆,
金钱无法衡量,
千金难买心头好,
干大林的豆浆原液,
就是“吃货”们的心头好。
“时间不到,
手上的功夫到不了,
豆浆自然就不会好,
可是很多的精明人,
怎么就不懂这个道理。”
他选用的原料,
必须是生长期长、
颗粒饱满、
含浆高的黄豆。
水,最理想的是用天上落下的雨。
再是掌握好烧豆浆的火候,
而且要用木柴烧。
最后是调制好豆浆的配料,
做一份豪华版豆浆。
如此繁琐的工序,
只卖两块钱一碗,
如此傲娇的品牌,
只卖呆萌的价格,
便宜的是价格,
重的是心血和情谊。
干大林的豆浆,
一斤只做20碗,
“多做一碗,
都会失了它的原味。”
哪怕利润薄点儿,
也不会让客人败兴而归。
每一道工序,
都有它自身的意义,
少了一步都不行,
做豆浆如此,
做人也如此。
他对徒弟的要求十分严格,
不少人受不了他“死板”的想法,
两三天就坚持不住,
干大林也不强求。
他要将手艺,
完完整整地传授下去,
而不是随便找个人,
学个一知半解。
正在犯愁的时候,
“贴心小棉袄”帮他解了忧,
他的女婿本就是因为豆浆,
与女儿结缘,
夫妻两决定将父亲的手艺传承下去,
并且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日子越来越好,生意越做越大,干大林豆浆不仅成为市“十佳特色小吃”,而且还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样的荣耀,
非一朝一夕之功,
是18年的艰苦卓绝,
是30年的兢兢业业,
是岁月的浸染。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就看你自己,
对它用不用心。
推荐
生活那么多烦恼,活着就该美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