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职场/励志乔布斯张锐成长 |
王育琨/文
每一个成功公司的后面,都站着一个巨人。史蒂夫·乔布斯更赋予苹果性灵。当我对乔布斯的人生和精神发生浓厚的兴趣的时候,年仅26岁便自缢身亡的华为张锐的影像却总是挥之不去。一个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世界级企业英雄与一个走不出自己内心围墙的懦弱的年轻人,或许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是两个青年为什么走上全然不同道路?
两个人都生长在蓝领工薪家庭。张锐的爸爸39岁得子,捧在手里怕化了,放在地上怕凉着。而乔布斯就没有张锐那么幸运。他是弃养子,养父母也是蓝领阶层,每一个铜板都省着花。对两个家庭来说,供儿子读大学,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张锐父母省吃俭用还不够,举债5万多元,供儿子在首屈一指的武汉大学毕业。乔布斯的养父母,也倾尽所有,为乔布斯报了最贵的大学。而乔布斯则对昂贵的学费耿耿于怀,半年后就退学了,他要自己创业养活自己。一个习惯成自然的依赖,一个完全自主地承担责任,这是两个人走上不同道路的转折点。当然,他们不同道路的始发点还要更早。
生命的26年,是张锐被圈养的26年。家庭虽不宽裕,但是父母从来不委屈儿子。儿子在有求必应的氛围中长大。他通过无保留的依赖获得幸福,通过放弃独立性而衣食无忧。习惯性依赖悄悄在张锐身上建立起权威。起初温馨而谦恭,可是时间一久,便深深扎根,最终露出凶悍而专制的面目。他从出生后吃奶起,就吮吸这个习惯的法令了,这是他所看到的世界的全部!毕业后离开父母的怀抱,恐惧感与日俱增。即便是最沉得住气的人,恐惧起来也会心慌意乱。在人生的最后,他都不敢给含辛茹苦的父母留几个字。他不敢提“死亡”!他更不敢交待后事!他没有勇气承担一个人这最后一份责任!
张锐的悲剧,不是偶然的。中国独生子女多是被圈养的一代。这一代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太过依赖、独立性差以及责任感稀缺。无论是富裕人家还是贫苦人家,都毫无例外地不让独生子女受半点委屈,让他们从小就脱离社会,就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圈子里通过依赖获得幸福。可是,社会又是一个越来越具竞争性的社会,丛林规律无时无刻不起着作用。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做好准备,如何面对张锐们这一代!
乔布斯则完全是另外的轨迹。被弃养的烙印,深深地触动了乔布斯的灵魂深处。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追问:我是谁?我有什么价值?我来这个世界干什么?!
人的最大无知,是对人生的无知,对死亡的无知。归根到底,是对自心的无知。有些人一辈子过去了,也没想到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小小的乔布斯,少年时就开始触及这个很基本的哲学命题,甚是少见。哲学不是看书本得来的东西,而是以心去接触社会所得到的体验。乔布斯从小就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揣摩世界,感悟生命。
王阳明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17岁那年,记不得什么书上的一段话对他产生了致命的诱惑:“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过,总有一天你的假设会成为现实”。乔布斯被震慑了并记住了这句话。从那时起,他每天早晨都对着镜子扪心自问: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会去做今天要做的事吗?这件事真值得我去为它投放激情吗?在这样不懈的追问中,乔布斯很早就得以逃脱了人生的一个最大无知:人们往往只知外求,不知内求,不知“反求诸己”。
心乱了,一切皆乱;心若清明,万事通达。看上去他总是那么精力充沛,总是在他关注的领域探微知著提出很高而又能够实现的标杆,总是能够照亮他的团队和世界。原因就在于他发自少年的内心自觉:生命是短暂的,不久以后我们都将走到尽头,这就是现实。对生死和人生的思考,最终使他皈依佛法。入世与出世,这样来回的跳跃,给了乔布斯一种灵明和无与伦比的明辨力。
原始出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