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第31届噶举大祈愿法会.〈修心八颂〉第一堂课~~

(2014-01-16 06:04:43)
标签:

转载

第31届噶举大祈愿法会.〈修心八颂〉第一堂课

随时想到,众生比钱还重要!

钱只能给你暂时利益,却无法让你长久安乐;但众生却能让你生起悲心,那是成佛的起点…

 http://s1/mw690/001wLNTjgy6FLFICBNu40&690
授课上师:法王噶玛巴

时间:2014年1月11日上午9:20-11:20
地点:印度菩提迦耶大祈愿会场

 

今天开始是第31届祈愿法会的课程,由噶当派大善知识朗日堂巴所著的〈修心八颂〉,这次我会简略做一个介绍,平时祈愿法会有8天,这次只有5天,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前几天举办莲师初十法会,最后一天的金刚舞需在藏历10日结束,所以此次祈愿法会天数减少,成为只有5天。

 

在昨天下了场大雨,相信大家一路早上过来时,可能有些困难,因为路上泥泞很多,祈愿法会大会也会尽量为大家安排,今天早上我就有个想法,还好今年我们搬到这会场(祈愿大会场),不然若在正觉大塔举行,今天就会无法顺利进行,明天如何也是未知数,若下雨的话不知如何安排,因此,很幸运可以在此举办,为大家减少了一些困难,可以有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让大家可以在此修持。

 http://s5/mw690/001wLNTjgy6FLG6KCc474&690
http://s6/mw690/001wLNTjgy6FLG6Nmnze5&690

 

(大众鼓掌)

 

■心系众生苦,「黑脸」大师一生只笑过一次

 

关于朗日堂巴大师传记,明天会仔细讲解。他有一个绰号,称为「黑脸」,听说他一生只笑过一次,是很严肃的。也因此现在藏族年轻一代,有时会开玩笑批评说「你看!藏传佛教就是太给人压力,就像朗日堂巴格西,连笑都不会笑了。佛教给人的都是苦啊!」会有这样比喻。

 

同样也有人说我:「你怎么都不太笑,总是很严肃,是不会笑还是怎么的?」请你们不用担心,我在你们看不到的地方,都有在笑的。小时候照片脸上笑容很多,但随着年纪增长、责任增大,脸上笑容就比较少了。

 

朗日堂巴大师为什么表情总是如此严肃?因为他不会想其他,总是专注于众生的苦,非常严肃、认真的面对着众生的苦,因此他脸上反映出来比较严肃的相貌。

 

其实我们每人都想要离开痛苦,都不喜欢而想去消除痛苦,但此处他显示的严肃的表情,是一种带有悲心、有关爱的苦相。因为他内心具备有热忱、有悲心,希望让众生的苦都消除,若有人心中具备此等热忱与悲心,就会有很大的勇气去面对很大痛苦,而能承担。

 http://s11/mw690/001wLNTjgy6FLG6QYb05a&690
http://s8/mw690/001wLNTjgy6FLG6TvYXe7&690

http://s9/mw690/001wLNTjgy6FLH4BBDG28&690

 

■更多的苦,会让具悲心者更勇敢

 

因此若具备这样关爱之心或热忱者,当他经验各种痛苦时,其实「苦」不会伤害他或让他灰心,更多的苦反而会让他更加勇敢、让他的悲心功德更加增长。

 

也因此,我们看到朗日堂巴示现的严肃表情,并不是因为他心中充满困惑、焦虑,相反的,他心中充满了热忱、悲心、勇气,且不散乱在其他事情上,专注认真在利益众生上。

 

接下来就是〈修心八颂〉,我们要在两天之内将它讲完,首先是第一个偈文:

 http://s9/mw690/001wLNTjgy6FLGiNVji28&690
http://s12/mw690/001wLNTjgy6FLGiQGiTbb&690

 

■众生珍贵,胜过如意宝

 

1.愿我以圣如意宝  饶益他众之意乐

 

八偈文中前七个,是透过各种道理和比喻,让我们了解「他人比我们更珍贵」,第八个是在了解「他人比自我珍贵」之理后,试着让这一念心不再被各种执着、障碍所束缚。

 

首先前七个偈文分中,为两个部分,第一个告诉我们「为何他人比我们殊胜」的原因,第二点是透过知道这一点,来修持「自他交换」法门。

 

因此第一部分提到「为什么其他众生比我们更加珍贵?」。来解释这一句话,一个修心行者要具备什么想法?他要想说,这世界上一切有情、一切有苦乐的众生,其实比「如意宝」还要重要。「如意宝」指的是世界上最珍贵之物,但众生却比如意宝还要更珍贵。

 

为什么用「如意宝」来做比喻?「如意宝」是在印度的传说中会提及的珍宝,是在海中、很难寻得的,因此必须潜入海中,才能找到这样的如意宝。如意宝的功能、力量,就是只要对它说出心愿,都会满愿,但这样能圆满的愿望也仅限于今生的暂时愿望,譬如说食物、衣服、财物等等,不能给予究竟遍知的佛果,对究竟的愿望,是如意宝无法满足的。

 

这如意宝是过去在印度、西藏传说中的珍宝,我想想,这「如意宝」如果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钱」吧?不是说要向钱去祈求满愿,而是若是有钱的话,大部分世间暂时的衣食、名利、权力等,都是可以得到的。

 

■没有众生,我们也成不了佛!

 

虽然说钱具有「得到一切」的功能,但也可以说有钱,什么都得不到,因为透过钱,你无法得到快乐、平静、关爱,当然也无法得到究竟解脱的佛果。因此钱只能给予你暂时利益,但是无法藉由钱来得到长久安乐的。

 

这样你对「如意宝」有所了解,是很重要的,不然在此偈文当中「众生比如意宝还重要」,但却根本不知道「如意宝」是什么,那你是不会有感觉的。也可以换着想说,众生比「钱」还珍贵,因为我们对钱比较有感觉,因此,我们应该知道:众生比无量财宝、万千财产都还要重要珍贵。

 

因此要成就佛的遍知果位,就要具备大乘道的修持,而整个大乘菩萨法门的修持,根本就是「大悲心」。

 

龙树菩萨曾说,成就佛果的基本是来自于「以众生为对境、为所缘的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菩提心的根本,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大乘法,因此「悲心」如此重要,而「悲心」是因为「众生」才能产生,因此悲心很重要、众生更重要。

 

最开始要生起菩提心珍宝,我们绝对要具备的根本就是具备大悲心,在生起菩提心后,中间会修持菩萨六度或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万行,因此要记得具备菩提心,也就是要以菩提心来行菩萨万行。

 

同样,不仅究竟佛果要依靠众生,若我们想要获得今生暂时天人果位,也需具备「不伤害众生」的戒律,因此可知道众生是如此重要,不论是得到暂时人天果位或究竟的佛的果位,都需要依靠众生而得,因此要想说「众生比如意宝还要珍贵」。

 

■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

 

就像是《入菩萨行论》中所言:「本师牟尼说:生佛胜福田(编注:活生生的佛、也就是众生,是培植福德资粮最殊胜的福田)。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成佛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敬佛和尊敬众生的原因是相同的。

如同刚刚所谈,我们要对佛陀礼敬供养,才可能成就佛果;同样的,对众生要能「无害」,才可能成就圆满佛果。「佛」和「众生」没有不同,怎能只尊敬佛陀而不尊敬众生呢?因为两者都是帮助我们成就圆满佛果的因,因此「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哪有这样说法呢?

 

尤其我们在21世纪,可以看到当今社会上,每个生命之间、他人和自己之间的关系是更加紧密,可说整个世界越来越小,尤其形容现在是信息网络世界,人和人生命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更紧密不可分的,每人都应该对此都非常深刻的一种认知。

 

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提醒自己,了解到我们和其他生命的紧密关系,不然我们平时很容易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跟其他生命有很大差别」,我是完全是独立个体,他人在其他地方,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在辩经时会说:「自、他」像是两支牛角,完全无关。但我们看看生活中其他状况,就会认识到完全不是这回事,人和人之间是非常紧密的。

 http://s5/mw690/001wLNTjgy6FLGoMpiQf4&690
http://s6/mw690/001wLNTjgy6FLGrBK2pd5&690
http://s3/mw690/001wLNTjgy6FLGrGqfo82&690
http://s4/mw690/001wLNTjgy6FLGrKi1Jf3&690
http://s14/mw690/001wLNTjgy6FLGrMKktdd&690

http://s6/mw690/001wLNTjgy6FLGrORdr35&690

 

■「独立自主的『我』」在哪里?

 

因此我们在这里真的要想想,是否真正如此?是否有真正独立自主存在的「我」呢?这是我们要观察的。

 

→身体是「我」吗?

 

譬如说「我」在哪里?很容易说指着自己身体说,这是「我」,但想想,这身体是「我」吗?其实也不是,是身体也是从父母而出生,我们以为独立自主的身体,其实是「依他」。

 

→我的东西真是「我的」吗?

 

接着再想,我们有衣服及很多穿戴物品,这些东西都是「我的」吗、都是独立自主的吗?并不是的,这些不是买来,就是他人给的,因此也是「依他」,没有人是出生就穿着衣服的。

 

当我们喝茶或吃饼时,也是他人给予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衣服、食物等这些我们认为是「我的」、以为完全不需要依靠他人的东西,其实都是需要「依他」的。但因为太执着「我」时,就觉得「不需要依靠他人」。

 

→「我」到底在哪里?

 

我们应该看看「『我』到底在哪里?」分析看看,其实99%都是「依他」的,另外1%是「心识」,你可能想「这就是『我』吧?」但其实我们平时并不会太关注到「心识」,而会将更多关注置放于外在物品上。

 

这样观察后,就会知道外在以为是「我的」物品,其实都是「依他」的,并没有真正的「自」或「我」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说,「我」都是要依靠他人的,或以为属于自己的,其实都是属于他人。

 

做个比喻来说,我的父亲名为噶玛敦珠,母亲名为洛嘎,他们就好像是工厂,我好像是产品,就好像工厂创造出产品一样,这产品照理说属于这个工厂。还好我比较幸运,一般工厂产出产品时,会有认证标签,还好我没有被我爸妈盖上标签,我还自由一点。

 

http://s8/mw690/001wLNTjgy6FLGxNcxNe7&690

http://s7/mw690/001wLNTjgy6FLGxQcFUc6&690 

■每一口呼吸,都与其他生命息息相关

 

我们会以为「我」是独立自主的「我」,但并不是的,我们都是属于、或都是与某人有关连的。

 

因此重点在于,「他人是更加重要的,他人与我们是不可分的」。且由于我们的苦乐都是依靠他人而产生。去认知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不得不想着众生,就算你不是带着菩提心去想众生,就算为了自利,也应该要了解到「他人和自己如此紧密」,而去想到他人。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所有东西,譬如衣服、食物,都是依靠他人才能得到,甚至我们现在正在呼吸的每一口气,都是与其他生命息息相关、依靠他人才得到的。因此任何时候,跟周围事物和人接触时,都要带着关爱和感恩之心,这是很重要的。

 

因此在这里〈愿我以圣如意宝〉之偈文,就提到说,不仅是我们的衣食依靠他人,就连最究竟的佛果的快乐,也是依靠众生才能得到,因此要时时刻刻珍爱众生对轮回一切有情,都要带着珍爱之心。

 http://s4/mw690/001wLNTjgy6FLGHlZ3Je3&690

 

■「自他平等」禅修

 

课程讲解偈文就到这里,现在做五分钟禅修,主要内容是「自他平等」。

 

这里所谓「自他平等禅修」,就像自己不想得到痛苦、想要得到快乐一样,就算最微小的昆虫,也会为了得到快乐去做很多事情,因此可以知道众生都是平等的,因此对于每个生命都应该尊重,并试着帮每个生命去离开痛苦,要带着随喜的心,对此来修为「自他平等」,对此来做五分钟禅修。

 http://s6/mw690/001wLNTjgy6FLGDG4tL65&690

http://s6/mw690/001wLNTjgy6FLGDISHj65&690

(法王引导大众禅修五分钟)

 

接下来我们要先要跟着投影念诵〈修心愿文〉,这是由蒋贡仁波切所撰写,以多种内容来让行者观想「自他交换」的愿文。

 

(大众念诵〈修心愿文〉)

 

接下来愿文是由第七世噶玛巴所撰写,希望僧团和合的祈愿文。因此,希望僧众心意和合专一地为生亡二者祈福和回向。

 http://s7/mw690/001wLNTjgy6FLGHjHiS56&690
http://s4/mw690/001wLNTjgy6FLGHqcG743&690(以上比较模糊的照片剪辑于直播视频)
http://s10/mw690/001wLNTjgy6FLH42msV69&690

http://s12/mw690/001wLNTjgy6FLH46Dhxcb&690
http://s14/mw690/001wLNTjgy6FLH4gl0V2d&690
http://s2/mw690/001wLNTjgy6FLH4Rnj371&690(以上精度不够的是折减于直播视频)

噶举大祈愿法会版权所有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