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侧重于教学内容、课堂结构、教师的基本功等,忽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习情感和态度的评价。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已不能客观地评价课堂教学。实施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如果不改变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素质教育便无从谈起。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更为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的教育过程,实质是一种以外部因素激励为主的目的性行为。成熟的评价机制对教师具有重要信号功能,使评价机制对教师的价值取向形成正向强化。
从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办法,努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适合课堂教学实际的具体评价标准。
一、知识和技能
1、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尤其要凸现层次性。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
2、教学内容:(1)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处理得当。教师对教学内容及重点进行浓缩,不面面俱到,将知识归纳、分类、整理。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从而突出重点内容,对于一些复杂、深刻、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教师能抓住关键,选准突破口,做好必要的铺垫,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2)知识量适中,不片面追求知识的量,既要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还要使学生消化得了,吸收得好。使大部分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能独立完成作业,正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3)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尽量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保持和发挥课堂教学载体化的主导功能。(4)渗透德育。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发挥思想教育因素,教书育人。
3、技能培养:(1)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避免“繁、难、偏、旧”,突出基础性,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知识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全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学习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以此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3)能力要求适中。定位在每位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到,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基础较差的同学能力有所提高,学习优等生有时间去钻研与课文有关的开放性练习题和研究性学习。
二、过程和方法
4、课堂结构:(1)课堂程序层次分明,密度合理。教学思路清晰,问题明确,学习活动环环相扣,各环节时间安排合理。(2)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安排合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处理重点内容、突破难点时,要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结构,既保证解决重点内容的时间,又保证学生思考重点内容的时间、保证学法指导和自主学习的时间。
5、教学方式:(1)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立足于学生的学,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度、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体现学生自主发展、差异发展等教学策略。(2)运用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社会生活实践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3)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学反馈面向全体,教师自问自答、教师问学生集体答现象明显减少;教学反馈注重实效,能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辩论;教学反馈尊重主体,教师参与辩论不急于对问题进行评判;对教学反馈中发现的新问题,能组织学生分组再讨论,进行二次学习活动。
6、学习活动:(1)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空间、有实效。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做法明显减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探索形成知识体系,结论由学生自悟和发现,每一项实践活动都由学生自己体验,学生参与面广。(2)学习内容充实,灵活多样,有梯度。教师安排学习活动应通过学生的努力而达到,既不能过低,不需要努力就能完成;也不能过高,学生通过努力也无法完成。(3)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互交流。成立学习合作小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责任依存关系,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讨论,自学讨论活动有充足时间,使讨论活动得到深入,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共同提高认识。
7、创新学习:(1)教师创设开放性问题。所提问题富有挑战性,把学生的困难、问题和经验当作课堂教学的生长点,促进学生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高。(2)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地去思考、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3)学生有创新意识。回答问题有新思路、新观点,说真话、说实话,学生想创造、敢创造,敢于怀疑书本、教师和他人观点。
8、教师素质:(1)语言规范生动,举止亲切、自然,有感染力。语言表达清晰、准确、简洁、流畅、生动形象,富于启发性,富有亲和力。(2)板书规范,实验、教具使用合理。板书重点实出,字迹工整美观,字体规范,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录;根据教学需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恰当使用教学挂图、实物、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电影等各种教学媒体辅助教学,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3)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调控教学有效。教师有较广博的知识面,对教材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掌握熟练,了解学生学习基础,课堂组织、应变能力强,调控教学有效。
三、情感与态度
9、师生关系:(1)提倡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化,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教师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关注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以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学生学习愉快、轻松、有序、和谐。(2)师生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互教互学,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0、学习态度:(1)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乐于动脑、动手、动口,乐于讨论、争论、辩论,思维积极活跃。(2)学习兴趣浓,信心足。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浓厚,乐于探索,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效果与价值
11、目标达成: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随堂即时效果显著。
12、价值职向: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新学知识技能,学有所获,体验成功的愉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