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名家之声 |
一所曾在全县教育排名中垫底的乡村薄弱初中,短短几年时间,便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先后被授予“省级规范化学校”、“市级教学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这个被兄弟学校视为“不可思议”的教育奇迹,其创造者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
变革,从课堂开始
——山东省邹平县九户镇初级中学提升办学水平的案例
2003年是九户中学命运的拐点。
之前的九户中学一直是落后的代名词,在全县的教育综合评估中,最好成绩也就是倒数第二,优质生源严重流失,考试成绩排前100名的学生大多转投其他乡镇读书,教师被家长戳着脊梁骨说得抬不起头,也提不起教书育人的精神,学校一度陷入生存危机。
在一次全县的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全县最好的语文教师来给九户中学的学生上公开课。然而,几节课下来,教师使尽浑身解数,也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除了沉默、沉默,还是沉默。一位外校的女教师上完课后气得直哭,发誓再也不来九户中学上课。起初大家以为是教师的组织能力有问题,可是一连换了几个班的学生,课堂还是没有任何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木讷、沉闷让九户中学的教师们坐不住了。
刚刚上任的校长刘德全分析:“学生没生气和活力的根源一定在课堂上!”当晚,组织优质课评选的邹平县教研室负责人也打来电话:“九户中学的课堂教学一定出了问题!”
是办学的危机,也是发展的机遇。这次活动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水,惊起一片波澜。刘德全抓住契机,引导全体教师讨论一个共同的话题---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状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场牵动九户中学命运的改革开始酝酿……
核心 “问题导学”吹皱一池春水
既然问题出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也应该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教育的新理论扎根在课堂上,课改的新理念发生在课堂上,教师的真功夫体现在课堂上,教学的真效益生成在课堂上。要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变革既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九户中学开始尝试实行课堂教学时间“三分制”,即教师讲授、学习自主合作学习、巩固训练各占三分之一,各个学科也开展了各有特色的课题研究。一次次聚焦课堂的尝试,让一些教师慢慢找到了自信。然而,由于学校整体师资薄弱,只有个别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现出和谐、民主的新景象,大部分教师只是新课改理念谈得头头是道,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依然没有多大变化。
怎么办?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刘德全面前。
“农村初中要想真正落实课改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兵作战比较松散的教研管理模式,全校必须建立一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并用规范的专题化校本研究机制作为保障。”刘德全说。
学校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把目光聚焦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探索,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成功进驻九户中学的课堂。
校长刘德全这样解释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任何教育所涉及的事情,不是解决问题,就是准备解决问题。一旦跳过问题揭示的阶段,直接把事实和方法传给学生,却不给学生自己提问、自己探讨的机会,学生或许能记住所教的东西,但却不能充分理解,也不能实际应用。”而“问题导学”的方式正是给学生学习提供一个顺藤摸瓜的框架,强调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就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怎样学”,“问题导学”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以“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是九户中学开展“问题导学”的三个原则。为了便于教师操作,学校将“问题导学”模式简化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个性展示,达标巩固”四个环节,“学会学习”是其中一以贯之的思想,每个环节都各有侧重点,即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展示-学会评价”。
从怕上英语课,到盼上英语课,以“问题导学”为突破口,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的英语课一跃成为九户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学校打破了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前,每位学生都会领到一份学案,而这一张张并不起眼的学案凝聚了教师们的集体智慧。学校确立了一项制度,每周由年级备课组的教师进行认真的集体备课,在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把每节课中重点记忆的词汇、短语、句型结构及教学环节中的活动要求和达标试题以学案的形式印发给学生,使学生明确目标,了解课堂流程,对照教材,结合学案,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学习。教研组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吸引了学生大面积参与教学,甚至在其他科目的课上,当教师要求回答问题时,学生们还大声说:“Me!Me!”教师们半开玩笑地说:
“英语组的课改可影响全校的教学了!”
“问题导学”的模式搅活了课堂教学。学生们的变化实实在在,课堂上朗读的声音高了,回答问题的态度积极了,抢着去黑板展示的多了,表现也更精彩了……原先死寂的课堂活了起来。学生主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气氛越来越浓,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逐步建立。
将思路变为现实,需要改革,更需要勇气。
起初,改革同样遇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和行为方式的惰性等阻力。然而,经历了“强制-认同-自觉”三个阶段的全力打磨,学校的强力推进最终使“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在转变教育观念、总结自身经验、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九户中学制订了宏观的学校教学改革方案。
首先是准备阶段,学校组织骨干教师集体会诊,制订操作流程,修改上课及备课要求,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其次是引领阶段,业务骨干带头上示范课,为教师提供可具体操作的课堂案例。第三是立标阶段,各学科推选出立标教师,全组集体备课,试讲、评课、再试讲、再评课,直到合格为止。第四是达标课阶段,每位教师都有达标课,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全校共同努力,不断完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不能简单地靠移植、靠取经,而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
只有植根于学校实际,并被教师所认同,所追求的改革才能沉淀为学校的血肉。”这是在实践中九户人总结出的经验。
为了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逐渐统一到学校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上来,学校着手将教研活动、教研组教研活动和教师个人自主研究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构思布局。学校建立了“教导处、学区、教研组、备课组”的协同管理机制。教导处主要负责全校校本教研的统筹安排、宏观管理、政策保障、督查考评;各学区、教研组主要负责学区、本组校本教研的规划部署、具体落实、督查考核、经验推广等工作,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完善的校本教研领导和指导机构。另外,把校本教研与学校目标管理、学区和教研组绩效考核、教师考核评优、职称评定及后备干部培养选拔等直接挂钩;学校对学区、教研组、备课组和任课教师统一管理,评价考核;每学期评选一次“课改功勋教师”、“课改明星教师”、“课改进步之星教师”。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了研究效益的最大化。
围绕“问题导学”模式,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学校针对课改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遴选出一批诸如“新老教材的衔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习题设计”等专题,采用案例-问题-行动-反思-交流的校本教研流程,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专题化研究,组织教师集体攻关。
每周由教师个人形成案例,教导处根据听评课和教学案例反映的情况集体会诊发现问题,确定本周校本研讨的主题,集体备课轮流执教研究课(每周一人),每一节研究课要过五大关,即集体备课关、试讲关、正式讲课关、反思关、评课交流关,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本周的研讨主题,写出书面总结材料。
在每周六的全校教师课改论坛上,教师分组讨论、交流发言,在辩论中增长才干,在辩论中达成共识。
一个个牵动课堂走向的细枝末节变成了教师集思广益、碰撞智慧的舞台,通过教研沙龙、案例分析、汇报展示等形式,使教研活动真正解决日常的、发生在教师身边有意义的问题。
在专题化校本研究中,九户人始终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大做文章。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展示课观摩、教学设计和案例反思评选、教学反思演讲比赛等活动。把听评课分为全员交流课、公开课、优质课、师带徒课、选拔课和专题研究课等六种形式,并对各种听评课的组织、数量及要求作了不同的规定。在全员交流听评课活动中,教师既是执教教师,又是评委;教师每听一节课,至少吸收别人一个优点,改正自己一个缺点。
就这样,一次次“头脑风暴”,一篇篇“课改叙事”、一页页“课改手记”,几年下来,学校干部教师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培训,在培训中实践,九户人正是以一种农人耕作田地的扎实和细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和韧劲,凭借“校本教研”整合集体智慧,悄悄拆除了新课改感性和理性之间的隔墙,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效益。
相信看过九户学生小步伐“零距离”跑操的人,一定都会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学校1300余名学生,以班为单位,排成四列纵队,前后两排之间无间隙。在行进中,学生必须全神贯注,通力合作,保持动作和步调的高度一致,否则一人迈错,全队皆乱。口号响亮,步伐整齐,一种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规则意识震撼人心。
而另一个让人震撼的细节,是在偌大的校园里,竟然没有垃圾箱,而校园洁净如洗。
学校的精细化管理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九户人对精细化管理的理解是:“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更精彩,把简单的事情做得更彻底,把平淡的事情做得更经典。”
为了打造精细化管理的文化品牌,九户中学的领导把目光瞄准班子队伍建设。学校要求领导干部在“管理上专业型、业务上专家型、服务上公仆型”,工作中以身作则、务实扎实、创新超越,任何工作都要永争第一。学校采取了领导干部“一步半工作法”,即干好本职工作是应该走的第一步,在思想观念方面应该起到示范作用,比一般教职工要领先半步;在遇到困难和可管可不管的事情时,应该主动向前迈半步;在遇到利益和好处时应该比普通教职工后退半步。努力打造一支有人品、有能力、有态度,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队伍。正是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形成了一支率先垂范、严格自律、身体力行的干部队伍,赢得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信赖与支持。
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九户中学的领导对每一项工作都建立起一个具体量化和细化的标准模型。为此学校进一步理顺机制,下放权力,努力做到权力人人有,责任人人担。
在九户中学,无论是学校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的制订,还是主要工作、重大活动的开展,各个班级、学科、岗位的工作履行,都始终贯穿了关注过程、着眼细节、重在落实的“精细化”理念和作风。学校全力推行的“三全管理”法,即全程、全员、全方位,使学校工作基本达到了“事事有人负责,事事有章可循,事事有据可查,事事有错必纠”,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各个层面的活动精细化、高质量推进与落实。
看看教室门口外的班级宣传牌,上面不但有“志远”、“鲲鹏”等大气而有特色的班名,还有班主任、形象代言人、班主任承诺、班风、班级心语、班级明星等的介绍。学校的宣传橱窗中,全体教师的形象照一一展出,列出教师所取得的各项荣誉。在学校实验室、图书室的门口,挂上管理教师的个性化工作宣言和个人简介,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看看这些,就能感受到九户人工作的精心和精细。
“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个工作都要精品。”读懂了这些,就不难理解,在这样一个普通的乡村中学,奇迹是如何创造的;读懂了这些,才能明白,只有把这些平凡的细节做到极致,才能铸造明天的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