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期震荡的风险因素和操作对策

(2008-10-26 10:34:13)
标签:

地产

经济

股票

市场

文化

理财

杂谈

休闲

财经

分类: 股市解析

本周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中国A股虽有多项利好消息刺激,但由于权重股板块没能继续走强,导致股指震荡走弱。沪深大盘经过连续多日的持续下跌,到上周五最低曾跌到了1825点,距离9.18的低点仅有大约23点左右的空间。但从本周市场盘面的走势来看,虽然大盘也在出现调整态势,但较亚洲其它股市跌幅来说,仍有较强的抗跌态势,尤其是在权重股大幅杀跌走低的背景下出现的如此走势特征,这就显示出我国股市在近期的确有大资金隐蔽流入,从而牵引着市场出现抗跌态势。

 

从盘面上看,近阶段个股依然跌多涨少,而领涨个股多集中于受利好刺激的地产板块和部分题材股。不过,本周权重股板块的跌幅比相关的H股跌幅要小,其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个别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增持,另一方面来自于经济刺激措施的密集公布,再加上国内货币政策也进入了扩张阶段,所以投资者对于目前及后市行情不宜过于悲观。

 

市场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确认这一底部了,市场预期的“双底”底部可能略嫌单薄,下周前半周不排除在低位反复震荡以进一步夯实的可能。事实上,每一次比较可靠的底部形态,往往是需要这样的一个震荡确认的过程的。在这种震荡中,由于投资者都是刚刚经历过比较迅猛的下跌,因而往往有惊弓之鸟的感觉,从而导致在操作上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因此,适当分析底部震荡的风险因素,从而决定一个比较可行的操作策略,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底部震荡时的一个风险因素就是过度恐慌,以致造成过度杀跌。因为在此之前,市场或个股往往已经经历了一轮持续时间比较长、下跌幅度比较大的调整,个股的跌幅可能有相当部分已经达到或超过了100%,投资者往往是惊魂未定,因而一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结果就很容易被市场上的恐慌情绪吓倒,以至于本来可能已经跌麻木了的心理,又被当时一片愁云惨雾的市场气氛所撼动,本来不想卖也不该卖的股票,在一时冲动之下就给卖出去了。甚至有的刚刚一成交,心理就已经后悔了,但要回过头来把它买回来,又没有那种信心和勇气,有的也会觉得划不来,最好能够再跌一段距离再补回来,结果股价却逐步走高,低点再也不见了。可以说,底部震荡时的最大风险就是这一点,因为一般投资者都是喜欢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旦周围的人都看空,自己也可能变成空头,甚至变成不可救药的空头。所谓“不可救药的空头”,就是那种喜欢走极端的空头。偏偏要自己吓自己,非要把下跌目标定到1500点之下,那不就很容易把自己吓出病来了吗?

 

其次,底部震荡时的另一个风险因素就是犹豫不决,以致于本来应该买进的股票也被人家“一笑而过”。在经过一轮较长时间和较大幅度的下跌之后,往往有不少股票会是那种属于被牵连被错杀的品种,因为在整体下跌的市场里面,往往都是泥沙俱下,即使有的股票本身是应该调整一下的,也往往受到市场气氛的影响而跌过头,这时候,本来就应该是及时抄底的良好时机。换句话说,股票市场本来就是一种“合法打劫”的场所,现在你不用去打劫人家,而是人家拼命把价格压低,送钱给你,可你却双手发抖,不敢干脆利落地接过来,不是很可笑吗?

 

再次,在底部震荡时,还有一个风险因素就是过分乐观。这里所谓过分乐观,不是说在下跌趋势中提早入市,而是说在市场见底之后,总是把反弹看做是一气呵成的。当然,一气呵成的反弹行情也有,但一般都比较少,基本上都会有一个震荡筑底的过程,如果以为低点探明了,反弹上来了,就没有买入廉价筹码的机会了,那就走到另一个极端上去了。因此,在底部震荡时,如果短线冲得太急,就没有必要急于入市,可以等在底部震荡时,市场稍做回档再行介入,成本也可以低一点。如果买得太高,一旦出现幅度稍大的回档,可能又会被震出来,那样就变成两头挨巴掌了。

 

当然,有的股票在所谓底部震荡,也许只是下跌途中的休整,象前期大盘从9月18日的低点反弹到9月25日的高点后,部分的股票却只是在大幅震荡后再次向下破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要做的就是适当运用止损策略,以免在向下破位时被“泥石流”伤到!所以,底部震荡时的最好策略,就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总体上就是在做好止损的前提下适时出击,而不是盲目唱空和做空。

 

我的征文寻求朋友们的支持,请看完后在此点击投票。谢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