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阳线将为彷徨的5月收官

(2008-05-29 17:05:28)
标签:

抗震

救灾

中国

经济

股票

技术

实战

理财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杂谈

休闲

分类: 精帖看板

当大盘急涨之后,盘面走势总会有下跌并开始调整的现象。也就是说,无论大盘是震荡蓄势,之后将再度出现新一轮上涨,还是就此构筑头部,一般来说,在相对的一个区间内的盘整都是必经的过程。这时候,如何判断盘整的性质,对于今后的操作至关重要。不过,无论是大盘还是个股,我们都可以根据其震荡盘整期间的成交情况得到对今后操作有益的启示。

 

一般来说,大盘在冲高回落之后的走势都会出现明显的缩量,并且随着盘整时间的延长,其成交会不断的萎缩。如果在下跌了一定的空间之后盘整期的成交量只是略为小于前期上涨期间的成交,有时与前期上涨期间的平均成交差不多,那么大盘出现再次下跌的概率极大。当然,这种调整指的是大盘已经有相当的跌幅之后成交还比较大,如果是那些大盘没有大幅下跌,在高位盘整的成交较大的走势则不可怕。实际上,如果大盘下跌了一定的幅度,成交迅速萎缩,这种情况反而说明抛压减小,或者大部分筹码在主力手中,所以往往会再度出现新的行情。

 

实际上,就目前而言,大盘在前期已经出现了较大的跌幅,这种分析对于大盘的把握较有意义,对于判断未来的市场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本周指数震荡的幅度不超过5%,就应该视为比较的强势了。此时观察,近日成交成交量水平也是迅速萎缩的,但股指并没有创新低,只有在盘整过程中成交大幅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后市往往是有望再度向上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判断是针对目前市场是否存在头部的情况来分析的,是在确定未来市场长期向好的前提下,判断市场短期内再度发力的时间而采用的。

 

总的来说,在一个反弹向上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平台小幅破位的出现都是介入的好机会,不应有任何恐惧。还要指出的是,所谓的价涨量增是相对的,如果一个市场以箱体震荡或者向上三角形的方式调整一段时间之后再度走高,此时不需要成交量的配合,股指也能创出新高。

 

所以,我对目前大盘的震荡走势比较满意,《震荡小阴预示明天收大阳》,明天的大阳是可以期待的。

朋友们,越是这个时候,你就越要坚定,机会总是在绝望中产生。今天的小阴下跌对市场的每一个人造成的压力都是巨大的,但我们必须克服心理压力,理性分析,冷静对待。因为,困难是暂时的,并且,已经到最后的时刻,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胜利!经过短期的震荡调整之后,直至以时间换空间,在周末的明天迎来新的上涨契机,沪深两市有望重新上行。

 

股市永远都是被希望与恐惧所主宰,正是由于希望与恐惧的膨胀性,才使得市场永远祥云一样的飘过来,向钟摆一样的荡过去,永远于变化中丰富着自己的人生与阅历。虽然偶尔也会与理性不期而遇,奇怪的是,他们永远像一对怨偶一样,永远也撞不出共性的火花,只是一个擦边球而已!做股票就是做心态,手中的个股是好的,就耐心等,用时间验证吧!
 

1、可参考实战K线葵花宝谱——高抛定式篇 ,持股等待短线的“逢高减磅”。

2、重点关注大盘5日均线的支撑,可参考实战K线葵花宝谱——低吸定式篇》,再进行回补。

3、在反弹趋势确立后,可参考《实战K线葵花宝谱——追涨定式篇》,对强势股进行谨慎适度的追涨。4、由于震荡行情会比较复杂,如果经验不足的投资者,还是减少操作或者选择持股观望的比较好。

5、周日新文章《绝处逢生才是见底的根本》《震荡市里如何打翻身仗》 ,供操作参考。

 

看看我的近期文章《相信缺口仍将留到运动会以后》《有望打破上下两难的尴尬局面》《探低3400点之后震荡回升》,好好想一想,要及时调整修正我们的市场操作思路。我要提醒朋友们,看问题的角度要因时变化,现在不要用空头思维,要用多头思维考虑,要在调整时建仓或加仓!!!操作上可逢低低吸并适当持股待涨,现阶段短线做空后尚须注意未来的踏空风险。也许当你急切在地板上卖出的时候,庄家正偷着乐呢。

 


近期对宏观基本面的分析文章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双重作用》  《美联储或将转向加息对股市的影响》

供操作参考 


前期在月初对5月份走势预测的分析文章 

《5月下旬股市路线图》  《五月份的走势和应对策略》  《红五月谁主沉浮》

供操作参考 


 每日《股市早参》 文章会在每天的早晨8点前例行更新,为朋友们带来新鲜的股市资讯和评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