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拒绝补缺,市场齐收十字星

(2008-05-27 15:08:58)
标签:

股票

技术

实战

理财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杂谈

休闲

分类: 股市解析

正如我今早的《股市早参》分析的那样,两市大盘顺势低开后维持窄幅震荡整理之势,盘中最低探至3333.95点,板块热点有升温迹象,深沪两市最终十分顽强的以一根低位小阳十字星线报收,成交量同比减少,创出561亿的近期成交金额新低,说明股指向下杀跌动力明显萎缩。

 

盘面观察,午后,大盘继续震荡,两市股指重心较早盘略有上移,部分权重板块如金融、地产、有色、钢铁等纷纷止跌企稳,短线无疑会对股指构成一定的支撑,这多少还是会对短期市场产生一些预期良好的心理影响。今日主力资金拒绝深幅调整,或许今天形成的大盘低点,将对近期大盘开始反弹形成重要的支撑点。

 

由于引发近期市场震荡的是前期的强势指标股板块,并拖累了一些处于上升形态良好中的个股,因此短线即便指数保持弱势,部分强势股也还是有继续上涨的要求。但在指数连续下挫的背景下,调整多是以时间换空间为主。对于股指震荡洗盘不必过于紧张,后市仍有继续向上反弹的可能。那么现在要想推动指数继续反弹,光靠大盘权重股的轮涨推升还是不够,市场必须启动新多热点来填补前期强势股的空缺。在目前个股分化比较严重的背景下,质地较好的低价股和成长股仍然是多方可以运用的板块,都有可能在后期发力上攻,朋友们可对这类个股进行关注。

 

综合来看,大盘在近期选择方向的过程,也是主力选择实施战略性方向的过程。在今日盘中震荡之时,在近期强势的灾后重建、通信板块回落调整的时候,证券、银行有色板块不失时机的接过领涨大旗,充当了顶梁柱角色,主力强力推动中石油、中石化企稳,其盘面中可见十分完美,为稳定大盘指数立下汗马功劳,说明主流机构并不情愿在此位置出现深幅度的调整,结合前期资金成本以及阶段市场状态考虑,这个过程更有可能的结果就是从明日起大盘将以进二退一的形式稳步向上推进!

 

我预测后市可能的走势,大盘明天将会走出个股普遍回升的行情,可望重返反弹趋势。因为从本周一开始,主力制造超级恐慌的操作策略,决定了它不会给市场比较好的回补机会的。而大盘很可能将进入到反弹上升行情的启动阶段,市场谋取暴利的最佳时机也就即将到来了。真正的主热点可能即将在近期跑出,这是朋友们要高度关注的。展望后半周,尽管在短线获利盘的打压下股指有还有震荡的情形,但在大盘技术性反弹要求强烈的情况下,下跌幅度会很有限,热点板块的每一次回跌都是抄底的好机会,所以,把握好后半周盘中洗盘的良机,果断进场,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因此,我建议朋友们不管是题材股还是绩优股,都不要再盲目杀跌。经过近几个交易日的下跌蓄势,已经累积了较大的反弹动能,今天的大幅缩量表明洗盘已近尾声,决战爆发前的黎明静悄悄,本周后半段多方胜出的机会较大,不排除将会展开向上突破。后市可关注奥运、三通概念股板块的短线盈利机会。

 

1、可参考实战K线葵花宝谱——高抛定式篇 ,持股等待短线的“逢高减磅”。

2、重点关注大盘前期缺口上沿的支撑,可参考实战K线葵花宝谱——低吸定式篇》,再进行回补。

3、在反弹趋势确立后,可参考《实战K线葵花宝谱——追涨定式篇》,对强势股进行谨慎适度的追涨。4、由于震荡行情会比较复杂,如果经验不足的投资者,还是减少操作或者选择持股观望的比较好。

5、周日新文章《绝处逢生才是见底的根本》《震荡市里如何打翻身仗》 ,供操作参考。

 

看看我的新文章《相信缺口仍将留到奥运会以后》《有望打破上下两难的尴尬局面》《探低3400点之后震荡回升》,好好想一想,要及时调整修正我们的市场操作思路。我要提醒朋友们,看问题的角度要因时变化,现在不要用空头思维,要用多头思维考虑,要在调整时建仓或加仓!!!操作上可逢低低吸并适当持股待涨,现阶段短线做空后尚须注意未来的踏空风险。也许当你急切在地板上卖出的时候,庄家正偷着乐呢。

 


近期对宏观基本面的分析文章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双重作用》  《美联储或将转向加息对股市的影响》

供操作参考 


前期在月初对5月份走势预测的分析文章 

《5月下旬股市路线图》  《五月份的走势和应对策略》  《红五月谁主沉浮》

供操作参考 


 每日《股市早参》 文章会在每天的早晨8点前例行更新,为朋友们带来新鲜的股市资讯和评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