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财富人生证券/理财股票理财谈天说地感悟随笔价格通胀物价货币贬值央行风险危机流动性过剩资本 |
分类: 股市解析 |
中国现在存在三大谜团。
一,中国进口商品价格冲高,但却没有打压经常帐盈余;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主要贸易伙伴国快,也理应打消经常帐盈余,但事实恰恰相反;三,一国经常帐盈余通常为国内储蓄减去本地投资,中国最近几年投资活跃,但经常帐却没有恶化。
对于三大谜团,经济学家做出了种种假设。但是华盛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高级合伙人、曾在1991到2001年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的Michael Mussa,却以一个最简单的解释解决了上述疑团。
Mussa在最新的一份研究中将中国收支表看作一种货币现象,是适应实行钉牢美元政策国家最理想的方法。
假设中国居民购买力需求(货币和银行存款总额)与经济发展一起增加,货币当局增加货币的压力就日渐加重。但是基础货币(货币以及银行存放在货币当局的储备总额)则是央行的负债,必须与国内外资产相一致。因此,中国央行应该增加哪种货币供应呢?
从发达国家情况看,是从银行买入国内资产(政府债券),从而发放资金到想要钱的人手上。这也正是发达国家经济以高于趋势水平增长时,会带来通胀的原因。
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尤以中国最为明显,央行是买入外国资产,比如美国政府债券,来阻止本币升值。增加基础货币可能引发通胀,这种方式却可以抑制通胀,即央行卖出本国债券来抑制居民购买力需求。这就是中国目前的情况。
2003年底到2007年10月底,中国央行外汇储备增加了7.4万亿元(折合9879亿美元)。在这期间,央行削减国内净资产4万亿元。这样,中国居民别无选择,只能用存款的方式来达到购买力需求。另外一种方式则是对外国投资,但中国金融系统相对封闭。
结果就是高投资、高储蓄、低消费、1.4万亿多美元外储以及不断增加的经常帐盈余,尽管同时进口商品价格不断攀升。
Mussa指出,这些现象同时发生的原因就在于央行打压居民对资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