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与100名老板对话 |
《与100名老板的对话》是根据《中国经营报》发表的采访而整理的,与其说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值得研读的课本,是对已经或者正在“商海”中沉浮的“弄潮儿”而言的课本。确实,看和谈是一回事,而做却是另外一回事。“事非经过不知难”。不“亲口尝尝梨子的滋味”,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梨子”。同样,不下海,不喝几口水,也永远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商品、什么是“老板”。我们采编了这些文章,出版这几本书,其目的是“宝剑赠壮士”,希望能够给在商品大潮中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改革者、创业者们一点点借鉴、一点点启发。对真正的事业而言,技巧和诀窍绝不意味着成功。在今天的中国,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做人。先做人,再成事――“磨刀不误砍柴工”。
主持人的话:
我与毕云龙只打过三次交道,是通过朋友介绍认识的。乍看上去,毕云龙不象一个老练的商人,也不象一位工科硕士生,倒更象是一位思维活跃的文科高材生。但是毕的业绩不得不使我否定自己的主观臆断,因为他从一个试用期的职员做起,仅用三年时间就坐上了集团副总裁和两家一级公司总经理的宝座。如果没有特殊贡献,没有出众的才华,他怎么可能获得这么快的升迁呢?
他的属下曾折服地向我讲述过毕在“丹侬”做过的几把漂亮的大活儿,也听旁人赞叹地描述过他在谈判桌上的风采。和毕聊天时,更感到他思维的敏锐和话语的魅力。但当我打开录音机正式进行访谈时,我忽然发现,他太是个修炼工科的硕士生了,因为他对我的每一个提问,都回答得那么谨慎,那么有分寸,以至于失去了他更多的风采。
我了解他的用意,他不愿意更多地突出自己,他也不愿意把太多的商业秘密完全披露于新闻纸上。
毕反复强调,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儒商,他是用儒文化管理公司的。他没有具体解释他的儒文化是什么,但他告诉我,决不简单地因为他是个硕士,就能自称儒商。
在我看来,儒商大概是儒和商的一种有机结合,即具有东方传统伦理道德和西方现代管理知识的商人。
80年代的中国商界是一个“斗勇”的时代,90年代的中国商界是一个“斗财”的时代,未来的中国商界应该是“斗智”的时代。未来的商业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是德性的竞争,可以说一个儒商的时代即将来临。我想,象毕云龙一样的儒商们,一定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
==============================================================
探访丹侬-与北京丹侬太空棉联合企业公司总经理毕云龙对话(四)
一、有关丹侬的传闻
一、有关丹侬的传闻
赵强:自从“丹侬”总裁余韦达离开“丹侬”后,关于“丹侬”的传说五花八门,最普遍的传说是现在的“丹侬”已经不是过去的“丹侬”了,丹侬集团后来被侨联收购,许多领导人都被换掉了,请问是否有这儿事?
毕云龙:有关现在的“丹侬”不是过去的“丹侬”的说法我个人的观点是,现在的“丹侬”比以前的“丹侬”更为壮大了。侨联下属机构———北京华侨经济开发会社原来是“丹侬”的股东之一,现在他们已经退出丹侬集团,“丹侬”后来被侨联收购的传说是不真实的。另外除了余总之外,“丹侬”董事会的成员都没有变化,原来下属公司的总经理也都没有任何变化,都没有离开“丹侬”。
赵强:“丹侬”过去和现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企业?
毕云龙:“丹侬”一直是国营和集体联营的企业,其中北京海淀区区政府下属的企业———海淀服装公司,现在在“丹侬”持
20%的股份……
赵强:原来持多少股份?
毕云龙:原来持 80%的股份。
赵强:在北京曾有好几位老板跟我神秘地描述过丹侬太空棉的起家史,据他们讲,“丹侬”早期做的是太空棉设备技术转让的生意,并且成功地获取了一定的利润,但一年后这几十家企业将太空棉生产出来,因为没有市场便要联合起来状告“丹侬”,“丹侬”为了给太空棉找市场才不得已做了太空棉衬衫,请问这个传说真实吗?
毕云龙:1992年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新技术,就是太空棉技术,“丹侬”通过改造将技术推向民用市场,当时根据市场的需要,我们一共发展了
27家成员厂。当时,全国太空棉厂达到了
150多家,经过几年经营之后,国内大部分太空棉厂由于经营不善,都已经倒闭了。归在“丹侬”旗下的二十几家成员厂基本上都能生存下来。最初“丹侬”根据市场的需要,以生产和销售太空棉为主,后来公司感到太空棉作为一种保温原材料,它获取的利润比较低,于是通过深加工,使原材料变成最终的产品。
1993年开发了太空棉衬衫,当时的开发在国内一举获得了成功。对于社会上几十家企业状告“丹侬”的传说,在我
1994年接任“丹侬”总经理职务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我现在的成员厂同公司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有的企业还是省级先进单位,其中一部分工厂和公司合作了几年以后,已经成为“丹侬”持有股份的分公司。
赵强:早期你们转让技术的二十多家企业里有没有以后不跟你们合作的?
毕云龙:有的,比例大约占到三分之一。一个项目上马后不成功牵扯到许多因素,比如说企业的流动资金不充裕、地区偏远、生产能力跟不上等等。在
1992年出现了太空棉热,由于从事太空棉生产的企业很多,质量上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造成社会上对太空棉产品认识不够,市场滑坡很厉害。“丹侬”对产品质量比较注重,对产品有严格的企业标准。公司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做了很多的工作,致使我们的产品逐渐被广大的消费者接受。我国太空棉的行业标准就是依照我们企业标准定出来的。我们是国家棉检中心质量定点检测的单位,我们生产出来的每件成衣都要通过棉检中心检测。由于我们有良好的声誉,使跟我们公司合作的太空棉厂都获得效益。
赵强:据说“丹侬”洗衣粉也是跟“丹侬”太空棉一样的方式起家的,后来失败了,“丹侬”为此赔了许多钱,是吗?
毕云龙:对于洗涤行业来说,受到冲击的不止“丹侬”一家。据我所知,洗衣粉在国内知名的
6个品牌中只有“活力
28”是国产品牌,其余都是外资或合资的品牌。由于国外大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销售政策和策略,致使“丹侬”洗衣粉没有成功,这是大的市场环境造成的。
二、你的升迁有背景吗?
赵强:听说你来“丹侬”前是国家科委一个副处级干部,还听说你来“丹侬”一年多就当上了太空棉公司总经理,集团常务副总裁,据我所知你不是“丹侬”的创业者,外面的人说你是一个有背景的人,你能不能透露一下你的背景?
毕云龙: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丹侬集团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地方,它给我个人提供了很多的工作机会。第二是跟我个人的努力有很大关系,跟我的背景没有关系。我是
1992年
4月份下海到丹侬公司的,“丹侬”采用的是七星九等二十一级的晋升制,集团最大的老板是七星一级,试用期员工转正后定为一星三级,按照“丹侬”的规定,凡进入“丹侬”公司工作的员工,不管你曾经在什么单位工作过,有无背景和级别,到“丹侬”来一律从试用期做起。一个月后我提前转正,定为二星三级的高级职员,2个月以后,我定为三星一级的技术部副经理,大概
7个月以后,定为四星一级的总经理助理。之后我从总经理助理升任为副总经理、到常务副总经理,在
1994年
2月,我接任了“丹侬”太空棉公司总经理的职务。这三年来,我是苦干过来的,也是学习过来的。成绩验证了我的信念,也令我更自信。
赵强:“丹侬”的七星九等二十一级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毕云龙:每一个星级有
3个级别,最高的是七星一级,普通职员为一星级,高级职员和主管是二星一级。部门副经理是三星级,部门经理和总经理助理是四星级,副总经理是五星级,总经理是六星级,集团的总裁和董事长是七星级。
赵强:按照正常的规律,一个职工要过一个级别需要多长的时间?
毕云龙:如果没有突出的工作业绩,一个级别升到上一个级别一般要经过一年的时间。
赵强:刚才你说你没有背景,我想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定为“丹侬”做过几件特别漂亮的大活儿,否则你不可能升迁的这么快。
毕云龙:我想我升迁得快的主要原因是,在当时市场大环境不是很好的时候,我领导丹侬太空棉公司旗下
27个成员厂走出经营低谷,致使这些厂在当地站稳了脚跟,我觉得这是我升迁的最重要原因。我到“丹侬”7个月后担任总经理助理的职务,实际上我已经在负责公司的全面业务,当时公司的总经理———现在就任集团总裁,调离了太空棉公司,他是集团的董事,集团的事非常的多,太空棉公司的许多业务,包括市场的开辟、新产品的开发等等,都是我来组织的。后来我的职务变了,但业务跟我在公司当助理的时候的性质没有变。在
1992年的时候,北京市场的太空棉产品是供不应求的,根据我们预测,公司决定发展
20几家企业合作,采用包销的办法,包销期是两年。但
1993年市场有了很大变化,采用包销的办法已经不可能了,成员厂的厂长是非常清楚这个事实的,当时为了保护我们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不过后来没有用上,1993年的时候,市场滑坡严重,在两年之间我们开了
5次成员厂会议,我和当时的总经理在会上分析了当时的经济形势,为了销售产品,投入广告费已超过上千万元,如果再背着一个包销的包袱搞经营,那公司和生产企业都会因此受到很大损失。我们希望各厂在生产资金上边能够加大投入,形成集团作战的优势。之所以能达成共识跟我们万总(万总为毕云龙前任总经理)的演说才能有关,如果换第二个人,不管谁来做这件事,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在那个时候,我们比较庆幸的是,成员厂都明白利益得失,如果不这样干,单凭自己的力量最终是死路。
赵强:你是搞技术出身的,当上总经理之后,除了技术,你还必须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这个应该说是你的弱项,你是怎么来面对市场的?
毕云龙:1992年的时候我可以说还是一个知识分子,但下海以后,为了适应公司经营的需要,每天我都抽出时间看有关经营管理的书籍,来弥补我的不足。我当上总经理助理之后,不断地给自己挑战。我是搞技术出身,搞市场销售可能难以胜任,当上总经理助理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队到东北做销售工作,在外面锻炼了
5个多月后,我觉得对市场和营销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打下了一个基础。就我本人的工作经验来说,一个人的决策能力、预见性跟你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知识分子下海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不能说知识分子下海只适合作幕僚。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有一种严谨性,条理比较清楚,比较循规蹈矩,可能冒险精神不足,但是在商业上机会和风险是同时存在的,因此科技人员必须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否则会失去很多商业机会。
后一篇:《与100名老板的对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