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小猫钓鱼”
(2010-04-08 10:40:15)
标签:
教育童话杂谈 |
分类: 教学——抗颜为师 |
我们一定记得儿时的童话:“小猫钓鱼”的故事,有只跟猫妈妈去钓鱼的小猫,一忽儿去抓蜻蜓,一忽儿去追蝴蝶,没有钓到鱼。妈妈教育它说:做事要专心,不要三心二意。
我们来考察一下小猫的学习过程:
小猫去钓鱼——有求知的目的
小猫坐下来钓鱼了——已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小猫去抓蜻蜓和蝴蝶了——兴趣广泛影响了学习
结果:没有钓到鱼
改进方法:专心钓鱼
结果:钓到鱼
问?我们能得到是否仅仅是:做事要专心这样的结论呢?
让我们与小猫钓鱼比照一下来考察一下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
到学校学习——姑且说目的是明确的
但是: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是否和小猫对鱼的需求一样的渴切,很难说;所学的知识是否就是和鱼一样重要,也很难说;学校所获的求知能力是否与小猫所获的钓鱼的能力可以相提并论,那就不一定了
其实:学生求学的目的真的明确么?
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已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比较:和小猫钓鱼一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需要游戏,以至于影响了学习,这与小猫是有类似之处的;
但是:小猫仅仅是做一件事——钓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多少需要他们去达成的任务?有多少的功课需要他们去掌握方法去专心一意?这许多的“综合素质”究竟是“鱼”还是“蝴蝶”“蜻蜓”?而学生的游戏活动究竟是影响学习的“蝴蝶”还是他们成长所需要的“鱼”?我们还需要反问。
那么:学生学业成就不优秀,没有获得成功体验的症结在哪里呢?
许多教育专家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早就呼吁“授之于渔”不要“授之于鱼”,这是让教师要注重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助其自学。
我们的教师都希望践行这样的对学生有益的思想,不断地投入“授”的方法内容途径的研究,课题频出、成果纷现,实在可喜。
然而,最担心的就是然而——
我们学生需要的是这些么?
我们给了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么?
其实我们也知道,学生学习很多时候不缺方法,缺的是“求鱼”的心情和目的;而我们更缺的是专心求“鱼”的态度。
有很多时候,教育的目标太多了,对学生发展的诉求太多,对“全面”发展的希求太理想了,这些“蝴蝶”“蜻蜓”就成了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且,更值得推敲的是:很多“蝴蝶”还扮成了“鱼”的模样,让人很迷惑地觉得很有必要来求取。
如此而来,学无所成,学无所乐。
也许,我们的学生不缺什么,是什么太多了——过犹不及。
猫妈妈说了:做事要专心,不要三心二意。
我们该怎么说呢?我们怎么教育我们的孩子呢?
不要让小猫钓鱼仅仅是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