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的功效与养生
 (2017-06-12 10:27:45)
	
			
					(2017-06-12 10:27:45)		| 分类: 综合 | 
 
  “华池之水”,是指口腔中的唾液;而“灵根”,则是指口腔中的唾液腺,即:腮腺、舌下腺及颌下腺,一般人每天大约可产唾液1000毫升以上。而常吞此津不但可帮助消化、调治百病、抗衰老、增强人体免疫力、软化血管,而且还有消炎、美容、驻颜、减肥、抗癌等作用。唾液是人体的精华,是人体七般灵物的一种,它里面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高级营养元素。李时珍曾说:“唾精,乃人之精气所化。”明代的名医龚居中也讲:“津即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m2代医学证明:人的唾液中除含水分外,还含有酵素、粘蛋白、球蛋白、氨基酸、硫氰酸盐、淀粉酶、溶菌酶、麦芽糖酶、过氧化物酶、神经基因,以及钠、钾、钙、氯、氧、氮等许多重要有益的生理化学成份,而这些物质都与人体的健康、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
 
著名道教养生家陶弘景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本草纲目》中云:唾液能“灌溉脏腑,润津肢体,祛病延年。”《医学心悟》中也说:吞唾液‘专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并能卸外邪、消饮食、轻身不老、祛病延年。”三国时期有位老人名叫皇甫隆,他在百岁时仍耳聪目明,体力不衰。曹操向他请教长寿之术,皇甫隆说:“要想寿命延,朝朝服玉泉。”唐代名医孙思邈也常习此术,活了120多岁。他在《养生铭》中讲:“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年过八旬的乾隆皇帝,其养身法之一就是“齿常叩,津常咽”。武当道姑李诚玉在108岁时,仍面如中年妇女,其养生之道中就有一条叫做“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长年”。道家创始人老子享年160余岁,其长寿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咽津养生。他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不如自己的津液。
 
 

 
 
  清代名医程国彭,在其所著的《医学心悟》中把津液称作:“华池之水,人身之金液也。”《灵剑子·道海喻》中也讲:“人人尽怀道气,津生满口,咽而服,之为琼液,此乃仙人之粮矣。”世寿137岁的道医石泰在《还源篇》中说:“华池神水内,一朵玉芝生。”而唾液可养生、治病的机理,最早被美国科学家斯坦·科恩博士在1985年揭开。他发现:在唾液中含有一种名为E
G
F的活细胞,而这种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物质,除具有加速皮肤和粘膜创伤愈合外,还有消炎止痛等功效。故唾液对口腔炎、咽喉炎、牙周炎、扁桃体炎、腮腺炎、食道炎、胃炎、肠炎、疡疮肿毒、口干舌燥等都有显著的疗效。另外,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促进细胞的培植分化,以新生年轻的细胞代替衰老死亡的细胞。为此,斯坦·科恩在1986年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奖。 
  吞咽唾液确实对我们的健康、长寿大有益处。此方法早在《史记》中就有了明确的记载,传说是长桑君传授扁鹊医道的主要内容。而修炼此功,也极为简单容易。《内功图说》中曰:“舌抵上腭,津液自生,再搅满口,鼓漱三十六次,作三吞之,要汩汩有声在喉。”这里的意思是说:用舌头在口腔内上下左右各搅36次,谓“赤龙搅海”或称“赤龙搅华池”。然后用舌头轻顶上腭片刻,此时唾液就可从三腮涌出。如此三遍,即可使唾液增多。待唾液满口之后含漱36下,意视从口腔下移到“下丹田”,并分三口咽下既可,这就是道书中所讲的“天河水逆流”。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因此常常觉得口干舌燥、食欲减退、食而无味,因而如能经常科学地刺激唾液腺更为重要。
《内解经》曰:“人能终日不涕唾,随有漱漏咽之。若恒含枣核咽之,令人爱气生津液,此大要也。"JE面的话,讲的是更简易的一种功法。即是:口中时常含一枚去掉尖的枣核或杏核,并不断地翻滚搅动即可产生大量唾液。当唾液增到一定数量之后,同样用鼓腮的方法含漱,并从口腔意视下移到丹田。而以上两种方法,对牙齿的保护也有一定益处。因为在舌头搅动和鼓漱时还可按摩牙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起到一定的固齿和护齿作用。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云:“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经科学研究证明:唾液中包含了血浆中的各类成分,其中有一种名叫唾液腺激素的物质,它能促进细胞的生存和分裂,可推迟人体机能衰退。日本食品研究所发现:唾液可以消除从氧气和食物中产生的对人体十分有害的自由基,故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