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综合 |
刚上初中的小袁每天晚上睡觉前要戴上耳机听一阵子音乐,常常是mp3还在放着音乐,他却已经睡着了。最近,小袁发现左耳总是嗡嗡响,听别人讲话就像隔了一层东西。昨天他去宁大附属医院看病时,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史波宁对他说,这是由于经常戴耳机听音乐,给耳朵听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治疗,极有可能致聋。
一旦发病很难治疗
史波宁告诉记者,噪音性听力损伤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新发病,原本只有生活在噪音环境下,才会引起噪音性耳聋。但现代社会中人们接触噪声的机会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多,诸如过多使用耳机、经常泡迪厅、酒吧、甚至电瓶车的刹车声等等。过多的噪声会使青少年出现噪音性听力损伤,这种听力下降往往不易察觉,但若干年后一旦发病,不仅很难找到合适药物治疗,连助听器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耳机噪声伤害听力
史波宁说,由于青少年不仅热衷于使用耳机,而且十分喜欢上酒吧、迪厅等娱乐场所,这些场所的噪声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尤其是耳机,青少年在听mp3用耳机时,往往刻意把声音开得很大,这样不知不觉地对听力带来损害。目前青少年中噪音性听力损伤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有关统计资料也表明,在每年的门诊量中,约有60%以上的青少年受到耳机等噪声的伤害。
根据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要听耳机,最好每次听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声音不超过60分贝,这样对听力影响才不会很大。
出现耳鸣要及时检查
有关专家呼吁,出现噪音性听力损伤,早期预防很关键。由于噪音性听力下降比较缓慢,如果感觉双耳有犹如蝉鸣的高调耳鸣,这往往是耳聋开始的信号。这时应该到医院做一个常规测试,以确认是否受损伤。
为预防噪音性耳聋,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应该特别注意保护自己的听力,必要时戴用耳塞、耳罩等,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工间休息,消除声源或尽可能降低噪声强度。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听力进一步下降。青少年应尽量减少暴露在噪音环境的时间,如少光顾电动游乐场、电脑游戏中心、KTV、酒吧等,更不要长时间使用随身听。
音乐胎教不当很危险
专家介绍,许多孕妇进行胎教时,直接把录音机、收音机等放在肚皮上,让胎儿自己听音乐,这是错误的。此时胎儿的耳蜗虽说发育趋于成熟,但还是很稚嫩,尤其是内耳基底膜上面的短纤维极娇嫩,如果受到高频声音的刺激,很容易遭到不可逆性损伤。
用药导致药物性耳聋
药物是导致很多耳聋的凶手。令人担忧的是,药物性耳聋一旦发生,治疗十分困难。目前,临床上已知的耳毒性药物已达到100余种,可以引起耳聋的常见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利尿剂、阿司匹林、奎宁和氯喹、顺氯胺铂、避孕药等等。此外,重金属制剂,如铅、汞、砷等有毒重金属,长期接触,除发生身体内脏的中毒,出现贫血、乏力、恶心外,还可出现耳聋。
耳内发炎引发耳聋
很多人对耳朵发炎不重视,如呼吸道疾病常会引起中耳发炎,但如果吃点抗生素,炎症症状也往往会减轻,很多人因此也就不加重视,拖着不去就医。其他很多因素也会引起中耳炎,如游泳进水、硬物掏耳朵等。医生说,如果不重视耳朵炎症,拖延时间,将会给耳朵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失聪。
穿耳洞穿出炎症
现在爱美的女性喜欢戴各种饰物,穿耳洞戴耳环十分普遍。这,让很多女性的耳朵患上炎症。医生说,对付耳朵炎症,一要注意清洁,经常用酒精棉球擦擦;二是如耳环对局部有过敏刺激,可以换一副试试。如果仍不能好,只好先放弃戴耳环,等局部伤口彻底长好后再说。如果炎症较重,一定要求治医生。
耳朵很脆弱 需要你呵护
“你们谁能离得了我?没有我你们全都是聋子!不信你们把我扔了试试?你们这些人呀,平时总是对我不管不问,不是把耳机塞给我,就是把眼镜腿架在我身上,一天到晚不让我休息,最可气的就是你们想漂亮却往我身上打眼,打了也就打了,有的人还连着打几个,你说还让不让我活?”这是著名相声表演大师马季先生说过的《五官争功》相声中“耳朵”的埋怨声。
想想也是,鼻子、眼睛、耳朵、嘴,还有脑袋,少了哪一个都不行,谁的功劳都不小。它们又都是很脆弱的,如果你使用不当,发起病来就麻烦了。所以,让我们都来呵护它们吧!
-自测一下
你的听力是否已受伤
听力是否衰退,需要经过医生的检查和进行听力测试才能确定。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找医生检查:在嘈杂的环境下,常常听不到身边人说话,或者经常要别人重复;使用随身听时音量越调越高;在家看电视、听音乐时,音量调高;用手机打电话时,常听不清楚对方的话;常常出现耳鸣,尤其是在安静的环境下。
-温馨提醒
生活中注意这些细节
一、避免长时间待在太嘈杂的地方,如歌厅、迪厅、演艺酒吧。
二、在高噪声的环境下工作,要配戴适当的护耳罩及耳塞。
三、耳朵发炎或耳鸣,要立刻看医生。
四、用耳机听CD、MP3等时,不要把音量调得太高,时间别太长。
五、耳垢是一种天然保护外耳道的分泌物,不需特别清理,每天只要清洗耳廓便可。不要以为棉花棒是较佳的洁耳工具,其实这只会将大部分耳垢推得更深入耳孔,形成嵌塞,而棉花球也可能遗留在耳道内。
六、洗头或沐浴时,可用棉花球塞耳,防止污水流入耳道。游泳时要用防水耳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