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S.弗洛伊德
(2006-09-16 23:30:18)
S.sigmund Freud
1856-1939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出生于奥地利的摩拉维亚(现属捷克),三岁时随父移居维也纳,1876年于维也纳大学医学系毕业,·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5年留学巴黎,跟随法国精神医学家沙克学习臆病的催眠疗法。归国后与神经病医生布洛伊尔合作,使用催眠疗法治疗臆病患者。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弗洛伊德认为臆病是由性的原因引起的。
1896年前后,创立了名为自由联想法的精神分析技法,其研究成果发表在(臆病的研究》(1895年)上,其中的性病因论遭到当时对性抱有很大偏见的维也纳社会的强烈攻击,且未被学术界所接受。1900年,(梦释)出版。不久,弗洛伊德将他亲自创造的精神分析更深层地观察和发展的性欲论进行了第一次系统地概述,这就是《性学三论)。从此,弗洛伊德驰名国内外。但是弗洛伊德的研究道路后来并不一帆风顺。他是犹太人,因此受到歧视乃至迫害,加上他的理论过于强调性,犯了禁忌而受到非难,此外,同他合作的研究者们又不断地背离他,使他饱尝分裂的痛苦。他正是在这种逆境之中,创造了精神分析治疗法,并一次次地修改完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大体上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划为两个重点,战前强调性冲动的“伊底”。弗洛伊德将人体的全部构造分为三部分:伊底、自我、超自我。伊底是完全的潜意识精神能量的源泉,本能的冲动便是伊底的重要部分。泛性论则是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战后,注重语言表达的自由联想,重点集中在自我机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次过程和二次过程的不同。性是一次过程的问题,自我是二次过程的问题,更简单地说是深层的下部构造和表层的上部构造,也就是说弗洛伊德并不是要忽视性,而是要明确了解性的冲动只有在表层上部构造中寻找线索。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乃至与人类相关的诸科学中被引用最多的学者,同时也是被批判最多的学者。
弗洛伊德于1923年被发现患了口腔癌,1938年由于纳粹党对犹太人的迫害而离开维也纳逃亡伦敦,1939年因口腔癌逝世于伦敦,终年83岁。
弗洛伊德一生发表的著作很多,除上述著作之外。还有(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1904年)、(儿童性启蒙)(1907年)、(精神分析学人门》(1917年)、(自我与伊底》(1923年)、(精神分析人门续篇》(1933年)、(精神分析学概论》(1939年)等。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