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山楂树》与小说相比缺少了什么

(2010-10-18 00:09:37)
标签:

山楂树之恋

张艺谋

影评

史上最纯

纯爱

静秋

老三

艾米小说

杂谈

分类: 【杂谈】

知怎么的,对于张艺谋的电影,总让我提不起兴趣,除了最早的《红高粱》和前几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我有看过,其它的说老实话还真没怎么看。不过,最近他又出新片了,而且这次是把我最喜欢看的小说《山楂树之恋》拍成了电影,我倒还蛮激动的。从《山楂树》选址开拍到它首映那天,我的心里一直是满怀期待的。然而,当我满心欢喜的看完《山楂树》之后,我的心里总感觉这部电影缺了些什么,之前的期待也彷佛刹那间荡然无存了,那电影《山楂树》与小说相比到底缺少了什么呢?

 

仔细想来,我觉得首先是缺少了人物心理活动表现。就拿静秋到西村坪(电影里叫西坪村)的第一天的来说吧,村长老婆让欢欢带她去勘探队叫老三回家吃饭,在勘探队帐篷外面,静秋远远的听到帐篷里面的手风琴声,浪漫的手风琴声让静秋各种感官都浸润在小资产阶级的气氛中。就在这时静秋在心里猜测老三到底长啥模样,猜测老三不是拉手风琴的就是其中一个唱《山楂树》的。其实静秋的这个心理活动是很重要的,正因为静秋心理想象的老三与现实她看到的基本吻合,才有他们一见钟情的那段场景,否则就会让人感觉静秋一点都不矜持、不含蓄。而电影里就简单的通过演员周冬雨眼睛砸吧砸吧的,没看过小说的观众还不知她在干嘛呢。因此,缺少了静秋的这段心理活动是达不到表现静秋和老三间纯爱效果的。

 

第二是缺少必要的人物角色。或许是因为节约开支的缘故,也或许是因为要达到故事单纯的效果,电影《山楂树》删掉了小说中的好多人物,比如说万昌盛、张一、赵老师等,不过我觉得有些人物可以删,但有些人物对故事的发展还是有必要的。就说成医生和江老师吧,他们夫妻俩对刻画静秋这个人物还是有帮助的,因为老三生病了静秋心里着急要问成医生,静秋要做衣服要找江老师,而且成医生一度还是静秋意淫的情人。电影里把成医生和江老师两个人物省掉了,当静秋要把那块山楂红的布做衣服时,电影却安排静秋说“我找魏红做衣服,她家有缝纫机”的台词,而那时魏红早已下乡去农村了,魏红还怎么做呢?再说,省掉成医生和江老师也就算了,但最不该删掉的就数学校农场里的周建新了。因为周建新是整部小说结尾部分的关键人物,对故事的最后发展很重要。正因为静秋一次次坐着周建新的小拖出去买菜买米,正因为下雨天周建新把雨衣让给静秋,所以看在眼里的老三才在生病之后选择离开静秋的。如果没有周建新和静秋在农场的这些故事情节,那老三突然一走了之也就无法圆说,对故事的发展也就会有突兀之感了。

 

第三,缺少必要的故事情节。从静秋见到老三以后,他们的恋情就通过换灯泡、送钢笔、去车站接静秋以及在老乡家做饭来表现,电影里的老三就如孙悟空一般神通广大,貌似没有他办不到的事一样。然而,电影里却惟独忽略了从老乡家回西村坪路上在那棵山楂树下的情节。因为这段也很重要,因为在这颗山楂树下,他们第一次拥抱、第一次接吻,静秋和老三的爱情在山楂树下也得以见证,这也算是一种意寓和点题吧。可是遗憾的是电影里没有这段,因此电影里的故事情节也就显得跳跃性很大了,让人感觉这个故事很平淡,还有些莫名其妙的错觉。

 

第四,缺少唯美的浪漫色彩。小说里描写静秋把老三给他的信和诗缝在棉衣里面,等没人的时候会躲在被子里拆开棉衣的暗口袋,把那信再拿出来看。虽说这只是一封短短的信,但对静秋来说应该算是寄托她爱情的信,有时她只是为了看老三的字,有时她只为了看老三那个“新”字。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静秋偷偷的看老三的信,看老三的诗也可以说是一种浪漫,充满了唯美的浪漫主义色彩。而电影里恰恰就缺少了这段唯美,取而代之是老三用一个有山楂果花纹的瓷盆留给了静秋。仔细想想,虽然瓷盆上有山楂果的花纹,但跟山楂树又有什么意寓呢?再说用瓷盆做爱情信物很是好笑,也有些老土,破坏了整个故事的浪漫色彩。

 

说了这么多,其它的我也不想多说了.虽说整部影片里拍摄的画面很干净,但还是有很多掩饰不掉的瑕疵的,比如背景音乐与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的旋律雷同等。有时我也在想,也许张艺谋的《山楂树》是拍给看过小说的人看的,他以为大家都熟悉其中的故事情节,都了解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所以才这样断章取义、云里雾里的,倘若一个没看过小说的人看这部电影或许还真的要歪曲原著的思想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