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12月05日

(2014-12-05 22:14:45)
标签:

体育

马克•奥吉(Marc Auge)的“非场所”理论(non-places)为当代西方都市主义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疆界。

 

他的《非场所:一部对超现代人类学的引介》(Non-Places: 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试图把当代人类学与一个主要关注“他者”(otherness)的传统人类学分开。

 

奥吉认为,相对于传统人类学里所研究的那些人类学场所(anthropological space),在当代城市大量建造的是无数的“非场所”(non-place)。人类学场所定义了社群所共享的身份、关系与历史,比如祭祀空间,村社的广场,小镇的教堂等等。这种场所是在社会流动性非常低的前现代时期经由社群与空间长期的互相塑造中形成的,这类空间具有交织的共同记忆与共同物质环境。“非场所”是指那些在快速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设施——主题公园,大商场,地铁站,候机楼,高速公路,各种城市中的通过性空间。“非场所”打破了空间与人自身身份之间的长期磨合所形成的关系。人与“非场所”之间的关系受契约与指令的控制。人们要进入这些“非场所”必须要获取一种即时的身份,比如上地铁要买票,进商场要消费。一旦进入“非场所”人必须丢弃自己原本的人类学身份而获取一种新的身份,比如乘客、会员、顾客、食客等等。在这里时间与空间又在契约的约束下再一次交织在一起了,就像前现代时期的村镇一样。在“非场所”中历史是隐身的,只有在那些模拟历史场所的主题公园“奇观”(spectacle)中,历史才以消费空间的方式复现。在快餐式的城市环境中,人从旅客变成了过客,空间都变成单向的了(oneway space)。

必须注意的是奥吉强调他所提的“非场所”与德赛都(Michel de Certeau)所提到的“非场所”具有不同的意义指向。德赛都的“非场所”更强调那些作为背景的、不被强势城市文化所注意的日常空间。奥吉的“非场所”则强调一种人与空间之间的无关性以及空间本身的非排斥性:瞬时与恒久,本土与外来,历史与当下等相互矛盾的元素都可以并存在一个空间里。奥吉对这种非场所的泛滥是持谨慎的开放态度的。他试图在非场所中重新发现当代人群与一种新的空间对象(object)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大量的城市学研究者建立的是一种基于修辞与隐喻的话语方式(比如将空间比作主题公园,奇观,将行走称为漂移等等),这多数不能提供一种对建筑师直接有助益的分析工具。“主题公园”是建筑学者迈克尔•索金用以批判公共空间的私有化所使用的概念,用以批判空间的奇观化。“漂移”(dérive)是境遇主义国际所提出的空间概念,用以定义的一个城市的接受器官与探测器、知识的经验主体。

但是奥吉所定义的矛盾的场所特性的场所三要素(前文所提的历史、关系与身份),异类空间并存,契约性,匿名性、单向空间,看与读的差别等等同人群本身在空间中的行为方式有关的概念为建筑学提供了丰富的分析工具。

 

http://s12/mw690/001mPJczgy6O9tQwYQz8b&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