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自有它储存记忆的方式-记官窑展

(2015-04-10 18:53:23)
标签:

杂谈

分类: CC。小生活。

一直很喜欢看瓷器,到博物馆里,除去青铜器,就是瓷器给我带来的感动最多了。当与那些神奇的色泽、剔透的釉片对视的时候,周围会突然变得安静,而心也如穿世般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古代。

 

在上美术史的时候,又记住了官汝哥定钧。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看到汝窑瓷的时候,那种细腻的色泽一直难以忘怀;在上海博物馆看到的那些瓷器也是美轮美奂。“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南宋·叶寘《坦斋笔衡》)

 

官窑成品传世稀少。在杭州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址上,几乎没有发掘出一件完整瓷器——倒是挖出几十个碎瓷片大坑,出土的瓷片成千上万。究其原因,是因为官窑是只为皇室服务的,生产严格保密,也严禁流通,除了皇帝特赐给功臣,大臣庶民都无权使用。为了不流散到民间,烧出来的成品稍有瑕疵,不出窑场,就被下令统统砸碎,就地深埋。

 

宋代社会繁华开放,宋人生活温文尔雅。盛酒用注子(一种酒壶),热酒配温碗,喝茶有把盏,把盏配盏托,日常起居充满典雅的仪式感。百姓尚如此,何况帝王家。仁宗的子孙、著名的金石书画家兼亡国之君宋徽宗,曾经当庭给群臣表演高超的斗茶技艺:他用一只釉色青黑、饰有兔毫般银光细纹的建窑贡瓷“兔毫盏”,亲自注汤击拂。不一会儿,汤花浮于盏面,如疏星朗月。徽宗得意地亲自分茶给诸臣饮。社会习俗这般风雅,瓷器业也迎来了鼎盛期。

 

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在位时,主管烧造瓷器的大臣问他:瓷器要烧成什么颜色?柴荣略一思索,挥笔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诸般颜色做将来。”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方文山的这句歌词出自Jay的《青花瓷》。

 

后世公认,南宋官窑青瓷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那种如脂如玉的青色,正好和人眼对色光敏感的平均峰值一致,每个人见了它,都会不由自主地喜欢——那是最接近自然的色调啊。

 

如果把它放到大时代的聚光灯下观看,南宋官窑青瓷所呈现的审美品位竟然非常前卫,称得上是现代极简主义的先锋。经历了唐的消亡、五代的战乱,宋朝人进入了一个理性思考的时期,倾向于天然去雕饰,返璞归真。社会风气质朴自然。白墙黑瓦就是在宋代确立的,皇家御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采”。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出现了。服饰一扫前唐豪华,女人以洁净为美,社会舆论鄙视奇装异服,朝廷甚至颁布过“禁奢令”。家具极其简约,尤其南宋时,南方的竹子成为家具设计的灵感源泉。竹子的好处就是一个疏字,那家具简约到了“减之即毁”的地步。

 

简约,是实力的象征。宋代经济富足,西方还在用木头劈柴生火做饭,北宋的汴京城已经用上煤了。西方富人穿粗布麻衣,宋朝的农夫走卒已穿上了丝质的鞋子。宋代的GDP最强盛时占到全球的50%,全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制造工厂:造船厂、火器厂、印刷厂、官窑。从精神层面上说,宋朝是一个文官统治的社会,社会尊重知识分子,文化艺术高度发达……

 

片本来是一种技术上的失败,操作者掌握不好胎釉的膨胀系数,使得釉面产生了裂纹。南宋官窑的窑工灵机一动,索性让缺点变成特点,琢磨出了“冰裂纹”、“蟹爪纹”、“梅花片”这样美丽复杂的纹路来,倒成为官窑的一个时尚象征。

 

正像华雨农说的:“拥有一件南宋官窑完整器是每一个爱瓷人的梦想。那是可想而不可即的事。哪怕得到一块稍大的官窑残片,也要有好的运气。”

 

民间说:“家有万贯,不如官瓷一片。”

 

2013年08月31日 大英博物馆官窑瓷器展观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