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行书《追寻帖》(四种拓本)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2021-02-13 21:24:02)
标签:

练字

书法

文化

孝感

教育

分类: 【古代碑帖】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均可放大

《追寻帖》现有四种拓本,分别如下。

王羲之行书《追寻帖》(四种拓本)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一)王羲之《追寻帖》南京大学藏  翁方纲宋拓本

王羲之行书,榻本,十一行,一百零三字。

《右军书记》著录此帖全文。在王羲之尺牍中,字数逾百,所陈事状、心绪如此详备,属少见之例。第七行“哭”字,有作“失”字者,《快雪堂帖》则刻为“尖”字,第十行“酸塞”之“酸”字,有释为“毁”。

《追寻帖》王羲之的行草书,共11行103字,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人到暮年的浓厚伤感,其中频哀感、哭之、酸塞等都在给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份心态。

在《追寻帖》中,王羲之说到他每天起床后要“服食行散”,也因此感觉特别疲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晚年,身体虽然已经衰弱了,但他还保持着“服食”的习惯。

“服食”又名“服饵”,指服食药物以养生。道教认为,世间和非世间有某些药物,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死。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道士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一套采集、制作和服食长生药的方术,即为服食术。

服食之后因为需要到户外行走散发,但此时王羲之的体力已经很难维持,因此也就感觉更加顿乏,无益于身体。但王羲之对服食的执迷,不但毁了身体,也造就了他个人的悲剧。如果没有这个习惯,王羲之估计享年应该能超过60岁。

在《追寻帖》开头的“追寻伤悼”,清代的王澍认为是王羲之因为长子的不幸夭折而感。米芾认为此帖是王献之代笔,但黄伯思则认为不然。年代久远、翻刻诸多,难以定论。此帖在《大观帖》、《快雪堂帖》亦有收刻。


王羲之于帖中流露出“垂尽之年”的浓重伤感,“吾昨频哀感”、“哭之”、“酸塞”等语均能显现出这种心态。其中谈到:早上起床後又服食行散,感到更加顿乏。可知王羲之晚年身体衰弱,但仍然保持服食的习惯。服食后须往户外行走散发,然体力难支,故更加顿乏,无益于身体。长期如此恶性循环,对身体自然是一种摧残。王羲之执迷于服食,毁及身体,造就是他个人的悲剧。若无此习,其年寿何止五十九岁。

帖首言“追寻伤悼”,清王澍认为是羲之因长子玄之夭折而发。米芾认为此帖乃献之代笔,黄伯思则认为其字势圆紧,非出自献之笔下。笔者以为,帖中“顿”字的写法殊不类王羲之通常的笔顺习惯。

《大观帖》、《快雪堂帖》亦收刻此帖。

王羲之行书《追寻帖》(四种拓本)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二)王羲之《追寻帖》安思远藏本

此帖著录于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著录文字有三处不同:

一是“旦复服散行之”,著录漏“复”字;

二是“将无复理”,著录作“转无复理”;

三是“足下念顾”,著录作“足下念故”。

此帖诸刻本清晰完整,文从理顺,信为可靠。相反,《右军书记》著录的文字,这三处必是传抄之误。《右军书记》时代虽早,但在此帖上却也露出了马脚,这也说明,文献不可尽信。


王羲之行书《追寻帖》(四种拓本)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三)王羲之《追寻帖》材官本


释文:

追尋傷悼,但有痛心,當奈何奈何。得告慰之。吾昨頻哀感,便欲不自勝舉。旦復服散行之,益頓乏,推理皆如足下所誨。然吾老矣,餘願未盡,惟在子輩耳。一旦哭之,垂盡之年,將無復理,此當何益。冀小卻,漸消散耳。省卿書,但有酸塞。足下念故言散,所豁多也。王羲之頓首。

注释:

追寻:追忆,回想。《晋书·谢安传》:“追寻前事,可为寒心。”

哀感:悲哀伤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丧家朔望,哀感弥深。”

不自胜举:痛苦难当,人几乎要倒下。

服散:服五石散,服用五石散是魏晋士人的风气。

行之:行散。服散后须行走以散发药性,叫做“行散”,也称行药。程穆衡《淳化阁帖考释》:“晋人以服药后行动,谓之行药,服散则为行散。如《世说》云,太傅绕东府城行散是也。此帖‘服散行之’,及‘言散’皆谓药散也。”

顿乏:表示困顿劳乏。

推理:相当于今日的“按常理说”。

冀小却:表示希望略有好转。“省”即看,《说文》:“省,视也。”《尔雅》:“省,察也。”

酸塞:酸楚哽咽。

念顾:眷顾想念,相当于挂念。

王羲之行书《追寻帖》(四种拓本)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四)王羲之《追寻帖》快雪堂法

大意:

回想伤悼之事,心中唯有痛楚,应当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得到你的来信,心中感到宽慰。我昨日频频悲哀伤感,人几乎支撑不住。早晨又服了散并行药,人越发感到困顿劳乏。我也知道事理都是如你所教诲的那样,但我老了,残余的未尽之愿,只是在子辈中,如今一旦有丧子之哀,以我将尽之年,再也没有平复的可能,你说的又有何用呢?只希望身体稍有康复,心情渐渐消散罢了。读你的来信,心中只有酸楚哽咽。足下的记挂和劝慰,使我心中开朗很多。王羲之顿首。

王羲之行书《追寻帖》(四种拓本)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王羲之《追寻帖》(局部一)

此帖文中有一个相当明确的信息,就是写信时王羲之当有丧子之痛。根据这一点,历代学者有所考证。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卷六说:“按右军七子,玄之早卒,意当是玄之卒时语。”这个结论应该是正确的。但王玄之的生卒年史无记载,所以姚鼐《惜抱轩全集》卷二又考证说:“右军长子玄之卒,此其时与人书。右军寿止五十九,当与周抚书年垂耳顺矣,犹云七儿一女,然则作此书之后,其存日无几矣。真暮年迹也。”姚鼐的考证中利用了一个重要资料,就是王羲之《十七帖》中的两帖,他的意思是王羲之给周抚的信中说自己快六十岁了,尚且七儿一女齐全,而我们知道王羲之只活了五十九岁,所以《追寻帖》一定是王羲之垂暮之时的书迹。

笔者以为姚鼐的这一结论恐怕是站不住脚的,他的关键错误是把《十七帖》中两帖的文句连起来运用,这不妥当。因为王羲之“年垂耳顺”语出《七十帖》,而“吾有七儿一女”这句却出自《儿女帖》。《十七帖》虽然大都是写给周抚的,但并不一定是同时所写的,姚鼐草率地将两帖组合起来,以此论证《追寻帖》写于王羲之去世之前,这个结论就还有待商榷。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王玄之曾参加过那次著名的兰亭集会,所以此帖至少写于永和九年(353)之后。

王羲之行书《追寻帖》(四种拓本)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王羲之《追寻帖》(局部二)

关于此帖,笔者更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对此帖书写者的怀疑。首先指出问题的是米芾。米芾《跋秘阁法帖》云:“《追寻》,子敬。”米芾的意思是此帖为王献之书。

黄伯思《法帖刊误》卷上表示不同意,说:“《追寻帖》,米以为大令书,非也。字势圜紧,既非献之体,而中云‘吾老矣,馀愿未尽,惟在子辈耳’。案大令寿四十三,初无后嗣,与此不合。又《法书要录》逸少帖内有此语,固宜在此卷。”

玩味以上米、黄二人的意思,笔者以为黄伯思是犯了一个理解上的错误。黄伯思以为米芾的意思是说此帖为王献之法帖,被误归入王羲之名下了,于是他出来辩驳说王献之只活了四十多岁,所以不可能是王献之所书云云。

其实,米芾没有怀疑王羲之的“著作权”,因为帖末的署名明明是“王羲之顿首”,米芾不可能蠢到连这么基本的信息都不顾。所以笔者理解米芾的意思是,《追寻帖》是王羲之的书信,但是由王献之代笔书写的。以帖中用词看“痛心”“欲不自胜举”“益顿乏”等语,王羲之当时根本没有精力写这样一封长信,因而由儿子王献之代笔,这是顺理成章的。

王羲之行书《追寻帖》(四种拓本)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王羲之《追寻帖》(局部三)

笔者以为,从此帖的书法风格来看,整体上显得散逸开张,不是特别的谨严,整体的书风与王献之略有几分相似,所以米芾的判断可能是正确的。我们引一段唐张怀瓘《书议》评王献之书法语,聊作参考:

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借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王羲之行书《追寻帖》(四种拓本)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王羲之《追寻帖》(局部四)

玩味这一段话,对我们理解羲、献父子的书风之别,很有帮助。



王羲之行书《追寻帖》(四种拓本)无水印高清大图暨释文
羲之戏鹅图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徙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