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2020-12-01 09:32:02)
分类: 【古代碑帖】

友情提示:点击图片均可放大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王羲之《寒切帖》高清大图


释文: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具。羲之报。

注解
①切:深,深切。

②忧劳:忧虑劳苦。

③悬情:挂念。 

④力:体力。“力”与后文的“不具”在东晋翰札中多见,如王徽之《新月帖》“力不具”等。 

⑤因:顺,顺应。 

⑥谢司马:未详,一说谢安。 


大意
十一月二十七日王羲之答:得到十四、十八日两封来信,为你的问候感到欣慰。天气寒冷日深,近来各位都可好?心内忧伤辛劳,长久挂念悬心。我服食很少,不是很好。费力回应谢司马书,不再多叙。羲之答。 


备注

法帖文中“吾食至少”的“食”之意,是指“服食”而言的。王羲之好服食养性之术,在其去官之后而益甚。王羲之在《旃罽胡桃帖》中,曾向周抚索戎盐,云:“为服食之需”,在《服食帖》中,也说:“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作者:王羲之   

时代:东晋   

质地:纸本   

尺寸(内):纵25.6厘米 横21.5厘米

收藏单位:天津博物馆藏 

简介:

此帖是王羲之的一封回信,应为晚年所作。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其书法受到历代书家推崇,惜真迹早已毁佚,今仅见钩摹本和法帖摹刻拓本。钩摹本是直接从原迹上勾勒填墨而成,最为接近原帖,尤显珍贵,故将此唐代钩摹本同视为王氏真笔。董其昌卷后跋文认为此帖系王羲之三本真迹之一。董氏本人书风亦以“二王”为宗,颇多临仿,可谓“二王”书风之集大成者。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晚年体弱多病的王羲之,在一次回应谢司马信件时留下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寒切帖》。此作品书写时,王羲之本人精疲力竭,因为生病的原因没有力气。50字的手札,以草书的方式快速表达了出来。具体内容也非常简单,大概是问候了一下对方目前可好,最近天气有点冷,我这边身体不好就不再多说了。放现在就是简单的几句问候语。这么点信息使用的是草书,而且书写很快。

作品从第一个字开始就有了草书加速的笔势。“一月”俩字已经融为一体,后面的几个字也都很强的连带意韵。全文除了一些单体字能识别以外,其他字迹都是草法,以章草的形式为主。该作品现在看到的虽是填墨复制品,但也能推测出来,前文几个字是重墨书写,之后少有加墨,全篇预计点墨次数不超3.一气呵成,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笔法方面和王羲之其他手札有很大区别。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方笔的使用非常多,而且擅长切笔。转折之处也有明显的切痕,棱角分明。而《廿七帖》里几乎没有方笔出现。除了第一个字“十”是大切笔开始之外,其他的都是顺锋所写,收笔时也没有以往手札那样干脆。这里要么就是停顿了,要么就是一句不间断。由此也能感受到,王羲之当时身体状况和心情,不太想说什么,不知写点什么好,所以有所停顿。但停顿时间非常短促,立马就连续了上来。

手札中的起笔基本上没有过多藏锋,顺其自然的就下笔书写。通篇看下来,会发现很多起笔都是露锋有尖。这一点其实和王羲之其他作品关联性较小,也就是说没有特别的注意露锋过多处理。原因很简单,当时王羲之的状态根本不想写字,也就是为了答谢书信快速写的手札。当时精力也有所下滑,注意力相对不集中,所以写的时候也就没有特别留意露锋现象。

从“一”、“七日”、“得四十八日”,还有后面的绝大部分字都是露锋起笔顺锋到第二字。全文极少没有露锋,即便没有的几个字也都是因为本身笔画不允许露锋,否则也会使用这种笔法。露锋写字的好处就是快捷,无需太多藏锋、逆锋的时间。另外《寒切帖》的字迹里,在王羲之其他帖中切笔的字迹这里没有方切,比如“为”“久”等等。全部将切方的字以顺锋圆转表达。可见王羲之当时书写是多么的快速,身体临近虚脱状态。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董其昌于《寒切帖》卷后题跋云:“右军真迹世不多见,唯吾乡陆文裕公家《月半帖》、吴门王文恪家《此事帖》与此而三耳。所谓山阴衣钵,非具眼者,不可与传也。”娄坚在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题跋云:“此右军《廿七帖》为长洲韩宗伯收藏,去年春始获见之。今又从辰玉内翰索观,寻绎再三,往往得其异趣,真所谓从容中道者。米元章云:‘世人以努张为筋骨,不知不努张自有筋骨焉。’余幸得再睹神物,益信此语之妙解。”

虽然《寒切帖》纸面墨色磨损,仍可见此帖草书浓纤折衷,骨肉和畅,书体遒美俊逸,勾填精密,形神俱到,悠焕自然。 艺丁《谈王羲之寒切帖》评价:“意缓字舒,不激不厉,山阴遗意,犹可相接,洵为可宝。” 

《寒切帖》纸墨斑斓,但颇见精神。因用笔以侧势为主,锋棱峻利而势厚,结字多有横张之势,更显古朴之质。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唐代勾填本,有乌丝栏。收刻于《淳化阁帖》卷七、《大观帖》卷七、《澄清堂帖》、《二王帖》、《宝贤堂集古法帖》、《玉烟堂帖》、《邻苏园帖》。著录于《清河书画舫》。古书画鉴定专家张珩鉴定为唐代勾填本。 

《寒切帖》为王羲之中晚年所书写。纸本墨迹,草书,5行,50字。唐代勾填摹本,先勾再填以淡墨。勾摹精细,笔锋转折分明,书风遒劲腴润,沉着流动。墨色斑斓,笔意神采超逸,书风从容丰腴。卷尾有董其昌、娄坚题记,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平和简淡

《寒切帖》平和简淡。许多字如‘得’、‘保’、‘谢’等字,笔画并无过多的转折、顿挫。虽简化却是高度概括,做到了点画处意韵十足。法帖残破较重,许多字,如‘月’、‘羲’、‘劳’字等虽残破,而气势仍然丰满。整体来说,笔画比较妍润,但有些笔画,如第一个‘之’字,‘寒切’等字,润中含朴,非常耐人寻味。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章草古意
《寒切帖》丰润灵和,笔势流畅,体态圆丽,其韵致颇近于西晋陆机《平复帖》,区别在于《寒切帖》流利丰润,《平复帖》则沉朴苍浑,明显有章草遗意。 

《寒切帖》具有章草古意。章草,因趋急而将隶书快写,后草式渐趋规范,成为一种独立的字体与书体。王羲之善隶书,旧体章学得心应手(从《姨母帖》、《初月帖》及《寒切帖》等的一些用笔与结体可以窥见),故其草书时呈旧中见新或新中带旧,两者交融默契。《寒切帖》为羲之晚年所作,对今草新体的书写已娴熟,但作品中的章草书风,可视为尝试与探索。作为一位知旧而能新的书家,在新法变革以后从旧的体式中再发掘出新鲜的因素,或者将旧式改新,成为一种处于新旧交融的形式。这种实践也是创新的一种手法。《寒切帖》的新意,正在于作者将章草进行了再创造,或在新体中间入章草的笔意,使新体不失古意。

晚年书风
祁小春《关于王羲之晚年书迹问题》认为:“王羲之晚年不仅能写出《初月帖》、《寒切帖》(若两帖确为晚年书的话)、《十七帖》、《衰老帖》、《鹘等帖》等类型的草书体,也能写出如《丧乱帖》、《二孙女帖》这类风格的行楷书,这就为寻求其晚年书风提供了一个可信的参照依据与更为宽广的书体书风范围。”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书法用笔是这幅右军信札的最大亮点,其以侧锋、中锋并用,笔势翻转有度,线条劲爽圆健,用墨古润典雅,意缓字舒般的节奏变化;使清新优雅的完美字形,多了分沉静和散淡,少了些轻佻和浮躁。草书跌宕起伏的抽象线条,往往在自相矛盾中,寻求不经意间的平衡。

《寒切帖》中的简约笔墨,虽非右军真迹,然字中勾勒出的幽奥笔墨,似如真品浮现,钩摹者对此帖字形的理解,可说是烂熟于胸。字间淡墨沧桑的年轮,让昔日神采般的墨彩,更具儒雅风流!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天津博物馆珍藏的王羲之《寒切帖》信札一通,墨迹纸本,尺寸25.6×21.5厘米。纸印有乌丝栏,纤维细长厚而软,从纸地颜色来看,色赭黄,书写前应染过黄蘖汁(其色与唐写经纸近同)。字纵5行,计50字。帖经中国古字画鉴定家张珩鉴定,为唐代钩摹本。《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刻入《淳化阁帖》卷七、《大观帖》卷七等。

《寒切帖》被刘光启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位于天津市河西区太湖路的一个废品收购站所发现。收购站的熔炉前有一捆纸引起刘光启的注意,纸又黄又脆,好奇心让他将这捆纸打开,从落款而认定出这是王羲之的《寒切帖》。“这张帖子当年差点在废品收购站的熔炉里化为纸浆。”刘光启回忆起来仍感心有余悸。

此信札宝翰,曾入宋代绍兴内府珍藏。至明代散落民间,是经韩世能、王锡爵、王时敏等数代名人层层递藏。卷有董其昌、娄坚跋题。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法帖学习
对于《寒切帖》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侧锋用笔的方法,笔势爽利而浑厚,其间包含几个要素:

1、注意观察和分析用笔中锋、侧锋的比例关系、调和手段、转换方向。

2、侧锋用笔的线条中爽劲、锋利与沉着、圆厚的矛盾统一,不可偏颇。

3、中、侧锋在速度、节奏上的变化规律。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北京通州 常江临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广州 陈芳临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山西长治 孙镛临


王羲之《寒切帖》无水印高清大图欣赏
浙江台州 蒋挺辉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