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代书读出的困惑>>读《岳阳楼记》读出的困惑

(2006-09-10 00:59:09)
读古代书读出的困惑

读《岳阳楼记》读出的困惑

    一篇《岳阳楼记》,让人永远记住了实际中的一座岳阳楼。一篇《岳阳楼记》,让人永远记住了理论中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篇短文,几百个字,能够达到如此境界与效果,范仲淹的文采的确了得。 
   《岳阳楼记》之“好”,“前人之述备矣”,笔者在此不再“接着说”。笔者此处的问题有二:一、先天下之“先”应至于何时,后天下之“后”又应止于何时?二、天下事,仅有士之忧,够吗? 
    天下事如果只有士之忧,则很难实现任何目标。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一目标为例,从孔夫子开始追求,一直追求到孙中山,实现了吗?究其失败的原因,是不是只有士之忧而无王之忧的缘故?由此可见,只有士之忧而无王之忧,“天下为公”的目标只能是一个美妙的童话。
    如果以孔夫子为先天,以孙中山为后天,那么先后天之间相距了两千多年,只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谁见了“后天下之乐而乐”?没有时间的规定性,那么后天之乐的目标是不是就成了一条永远无法企及的射线?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脱胎于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两者对比,马上就会发现三个不同点:孟子所讲的是王之忧乐,王应该与民同忧同乐,忧在现实中,乐在现实中。范氏所讲的是士之忧乐,忧君忧民,忧在先天,乐在后天。孟子强调的是为君的责任,范氏强调的是为臣的责任。孟子讲究的是现实,范氏推崇的是未来。具体不同,出发点却是一致的:都企盼天下是有乐无忧的天下,都企盼天下是上下忧乐一致的天下。
    忧乐,在上下之间,在现实与将来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共同点?如何使后人不再忧愁先人忧愁过的同一问题?如何使后人享受先人的忧后之乐,即在同一问题上先人忧后,而不能让后人继续忧?同一问题,如果爷爷忧后,孙子、曾孙、玄孙继续忧,应该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