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上第三个时间段上摸4000点,意味着什么?

(2025-10-28 14:59:14)

历史上第三个时间段上摸4000点,意味着什么?

 

(我们发布《用大趋势的眼光,回归主流,做投资投机两相宜的事》敬请关注。近期还有公司分析20:从构建核心技术的护城河到抓住机器人的东风》《大盘分析7:多指数相互印证下的大盘趋势,未来何去何从?》,以及基本面结合技术面分析的文章《一图胜过万言》《复制成熟的盈利模式,抄大底》;还有CXO龙二追踪分析:减肥药唤醒的蛰伏力量》《再次布局战略投资》敬请关注。)

 

昨天,指数摸到了4000点,最高4010.73点。这样的点位,2015年4月9日到7月27日才有过。2015年4月9日,最高4016.4点,收盘3957.53点。2015年6月12日,最高5178.19点,收盘5166.35点。2015年7月27日,最高4051.16点,收盘3725.56点,一天跌了324点,跌幅8.48%。头一天最高4184.45点,收盘4070.91点。这是前10年中,它最后一天站上4000点。

当然,此前,还有一段时间指数处在4000点以上,就是2007年5月9日到2008年3月13日。2007年5月9日,上证指数最高摸到4015.22点,收盘4013.08点,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站上4000点。当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达到6124.04点,历史最高。2008年3月13日,上证指数最高为4055.45点,收盘3971.26点,为第一个时间段最后一天摸到4000点以上。此后直到2015年4月9日,才再次摸到4000点。

2015年是第二个时间段摸到4000点以上,现在是第三次,第三个时间段。当然,昨天是这第三个时间段的第一次。

除此之外,本次上摸4010点,还有一个意义,就是上证指数站上6124点到5178点的压力线,前面冲击过这条压力线,但下来了,这次是站上了。是连续第三天站在压力线之上。表明是站上了。如果后面有回踩,回踩还不破的话,那么这个突破就是有效的。当然,有时突破就是突破,还不一定会回踩,或者回踩不一定有那么深。

所以,目前指数突破,一是上证指数。二是上证50有突破,不过和上证指数突破的级别不一样。三是国证2000,而国证2000是有回踩的。

当然,这三个指数的突破,级别都是不一样的。

前面的这个创新高,上摸4000点,主要是由两个指数拉动的。一个是上证50,它突破了,就需要继续向上。二个是科技股,主要是十五五规划拉动的。十五五规划一定以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为主,特别是倾向于科技股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就给前期坚挺到最后才调整的科技股创造了反弹的机会。但科技股在这里极有可能会走N字,所以后面几天,指数有可能在这一带继续振荡。

当然,现在指数在这里走得并不是很坚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三季报。目前,三季度进入最后公布的时间段,只有最后3天了。因为今年不强制要求企业发业绩预告,因此有些高增长的企业不发公告,有些高速下滑的企业也不发公告,这就会让有些人踩雷。因此资金后面就会比较谨慎。预期后面几天,业绩出问题的企业会跌一跌,业绩向好的企业,也不一定有资金会去炒作,因为资金往往先炒那些发了业绩增长公告的企业,在那里可能还没有出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股价按三季报业绩排序,这个工作还是要做的。所以,未来几天,注意别炒那些绩差股就是了。回避了绩差股,就基本回避了大跌。

而从总体上来看,未来一段时间,这里没有大跌,而处于涨势。所以,历史上第三次摸到4000点以上,这个是上涨的机会。大家好好操作就是了。不要因为现在在4000点以上就恐高。后面我们还要看创业板指如何走,包括它后面如何突破长期下降趋势线。

前期我们讲得很清楚,6124点到5178点的压力必破,包括创业板指,它的长期下降趋势线,也一定会被攻破的。牛市就是要打掉上面的压力线,特别是大牛市,一定会达到它应该达到的高度。

总之,经过这1年9个月的反弹,相信牛市的人占比很大,但相信大牛市的可能还不是那么多。如果看不清楚整个牛市的轮廓,可以去看看我们去年分析大势的文章。那些文章,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大势分析方面很多人会反复阅读的东东,因为文章背后的思路和方法,它们的价值会一直在那里。

还有,昨天的调整是上证50指数先调整的。这个指数一直是我们的观察点。不过,我们相信这个指数在这一带盘不了多久,估计11月份,它就会反复向上,不排除加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