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所谓的创新神话,咱一下子就不见了?
(2024-03-19 06:53:37)西方所谓的创新神话,咱一下子就不见了?
(应部分读者要求,我们团队微信公众号”安民Anmin0001深度分析”推出《2023年年报跟踪1:新型电力信息网和智能电网双重加持,助推公司高成长》。公司股价处于2020年最高点和2021年最高点之压力线附近,突破前是阻力,突破后是支撑。文中公布了从3月8日开始每周的价位,可供参考。这家公司题材很多,是电力信息网人工智能和消防人工智能双人工智能题材;且英伟达的黄仁勋和特斯拉的马斯克判断,人工智能大爆发之后,下一个将爆发的是电力;电力大爆发背后就是电力网和电力信息网大爆发;2023年,公司股东净利润增速超过30%,在手订单增速超过38.4%。周一收盘价再创新高。有兴趣者可关注。)
我很早就工作,做业务,从边缘做起,到做核心业务。这有点像旧时的学徒,师傅带着边扫地抹柜台边学着干。只是我不是师傅带出来的。年轻时一心向学,成天想的是看书写作,工作自然也干,但主要是琢磨别人怎么干。我边干边看边想琢磨了10年,到后来一起手做核心业务,就很顺利。
1992年跟武圣路书商合作。一河南的三兄弟,在武圣路做书商,初中毕业。另有一武汉书商,也是初中毕业,当然也有大学毕业的。跟他们合作时,一本书从写到排到校对到编辑甚至到封面设计,我一个人全部拿下,最后交给书商硫酸纸,书商直接拿给印刷厂制版印刷。
讲这段经历,是因为那就是做产品,相当于从研发到做成可复制的样品。也就是1992年,我一个人把产品前端的所有环节全部搞定。我现在能看明白一些公司,是因为我在业务和财务方面有几十年的积淀。
对制造业来说,业务无非研发、采购、生产、销售而已。服务业呢,则要看服务的对象和内容,一般也含有销售(有的叫客户服务),再就是要看服务内容是自产还是外购,这里面就会有一些变化,比如一般没有制造和生产等环节,有的有采购(别人产),有的没有采购。但万变不离其宗。制造业也好,服务业也好,最终要通过让下游满意,将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通过客户付钱来完成业务流程闭环。完不成这个闭环的公司,只可能是自己跟自己玩儿,那只可能是洗钱,否则它生存不下去。
而要下游付出高价值,只能靠过硬的产品和服务。青海春天不是靠这个,而靠编神话故事。
其实青海的酒厂,早年关注过青青稞酒,现在改名叫天佑德酒,但一直没做过。看青海春天曾用简称,居然叫过白唇鹿。炒股31年,青海春天代码600381,排位那么靠前,我居然对这个名字没有任何印象,也是奇了怪了。靠编神话故事让下游付出高价钱,这种割韭菜的办法,很难维持长久。一瓶58600元的听花酒,要想不收割人们的智商税,那它靠什么内在品质才能立得住呢?
国外则是靠品牌,但是品牌里面到底有多少内容,则是说不好的,弹性非常大,可盐可甜,也可能淡得出鸟儿来。总体感觉是弹性大得太没谱了,有可能很实,但也有可能虚得很。可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国外进入中国的品牌往往的确唬住了很多人。故而很多人一听到说品牌,往往以为那里面真的有很多很多好东西在做支撑。
比喻苹果,全球手机产业链条上80%多的利润被它挣了。你搜苹果和科技创新,会出现“苹果以科技创新引领应对全球挑战”的文字,这特么显得高大上。早先的苹果的确是走科技创新之路,因为它的确颠覆了手机行业对吧。但凡事总要有个比较,到华为出现了,危及到苹果的领地了,美国政府就出手干死华为手机。然后到去年8月29日华为MATE60 PRO面市,人们突然明白所谓苹果的创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此时人们会怎么想呢?抛弃苹果。有华为在,再买苹果,而且还花那么多钱,岂不就是收脑残者的智商税?所以今年我们看到,苹果在中国销量下降有说24%的,有说30%的,然后美国那边的股价,连跌几月。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吧。
中国从刚刚改革开放起,国人一路对美西方顶礼膜拜。到本世纪中国人开始富裕起来,于是西方的品牌一个接一个,一路杀将过来,在中国大杀四方,华夏大地畅通无阻。一个包包几万几十万,我们甚至看到它就是当初80年代中国农民外出时背的编织袋。一件衣服几十万还只能穿一次,一双鞋几万还是我们小时候见过的回力鞋,一瓶100毫升的香水几千几万,一辆车几千万。现在被河南人用工业制造打下来的钻石,当初可不是这个价,抢的人依然老多了。
李诚如在《大腕》里的台词一点也不假,不求最好,但求最贵。那就是西方所谓高端品牌在中国的现实。看看若干年前有批中国人每年从西方买回些什么就知道了。只要是贵,再天价,总有人愿意掏钱,然后买回来炫耀,认为那是自己有身份。这种搞法,最终会让西方的很多品牌陷入破产。
因为总有一天,总会有人问,你品牌的支撑是什么?
支撑品质的一定是硬货、干货,总得上个硬菜才成对吧。不然怎么成席请客呢对吧。
汽车现在就是如此。当中国新能源汽车站上比赛舞台,我们发现西方所谓的创新神话,咱一下子就不见了呢?那些几百万几千万的车,凭什么收那么多智商税?
包括波音,这个美国军用和民用的曾经高科技的代表,那个所谓的皇冠和皇冠上的明珠。
所以,从今年开始,西方的很多品牌,将在中国科技进步的攻势下,走下神坛,然后纷纷被中国人抛弃。他们的价格将逐渐平民化,他们的品牌将归入寻常,然后被扫进那个什么堆。
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只怕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若干年后,我们或许会想起纳兰性德的词: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可惜西方人不懂,懂了又如何呢?
可能有人问,你的自信从何而来。呵呵。我们团队一直在研究公司,研究公司必然研究公司研发投入,必然研究那些公司研发的技术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等等。我们看过的公司越多,我们的信心就越强。品牌来自于什么,来自于编故事吗?来自于沉下心去做研发。
(我们团队研究的公司中,《公司分析(八)——一家高成长的创新药公司,在主升浪》,该公司前6年净利增长了100多倍,股价涨幅才2倍多。2023年业绩增长超过90%。周一股价又创新高,历史上只有11个交易日价格高于昨天收盘价,未来创新高势在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