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市21周年心得7

(2014-07-27 14:48:01)
标签:

股票

b股

财务报表

书商

财务

分类: 思想的光芒

入市21周年心得7

 

我最初学习技术是借助于书本。可是说实在的,早期的书本水平高的真的不多,每本书里,你能够从中间学到一招半式就算不错的(问题是你要从那从多的平庸内容中找到有用的东东)。因此,有些投资者经常在博客里要求我给他们推荐股票技术的书,我无法推荐。因为我最早写股票的书始于1998年,1999年出版,最晚的书于2001年出版。此后13年中,我没有写过股票书。

而读股票书则更早,主要集中在96年到98年。从98年开始,我写的股票书中就有自己的东西了。而98年以后,我没有读过一本讲股票的书,因此你要我推荐什么书好,我真的做不到。

除了书本之外,就是学电脑操作技术。当初是钱龙系统,股票分析分静态和动态,在行情最热的时候,证券公司晚上开放,让大家可以进入钱龙静态系统做分析。我学习电脑操作技术,则主要是在散户大厅里学的,也就是96、97年在南方证券循礼门大厅那前后。好像到98年的时候,我已经转到武昌这边儿来了。

学习不是向人请教,有时你诚心请教别人,别人也不教你,好在那个时候很年轻,因此看,看别人按什么键出什么结果,看别人怎么操作,边看边用心记,看完后找个机会,自己试。这相当于偷师学艺。于是两年后,电脑钱龙系统的所有技术分析,我差不多全会了。

财务报表我则是从96年开始看的。那时我订有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因为我 喜欢做深圳的股票,不太喜欢做上海的股票,因此我没有订上海证券报。从96年开始,只要有年报半年报的报纸,我经常是一字不拉地读。开始读,说实话,读不出什么东西,基本上啥也不懂,看不明白呀。但是坚持两年后,突然有一天,我能够看明白财务报表了。后来我试着对财务报表上的不同数据进行加减处理,试着试着,也就能够发现数据之间的逻辑联系。

让我彻底明白这个东东的,既有我当时的工作,还因为我参与一个书商的经营成本分析。当时我所在的单位,每年都进行年度考核,考核到个人,我相当于做产品研发,然后也做过市场推广的工作,这两项工作一项是开发产品的,一项是做市场的,因此核心工作我大体明白。到年度考核的时候,很多人对自己的产品的数据都不清楚,但我对自己产品的数据,比如卖了多少,卖了多少钱,它的成本、费用的每项到底是多少,我一般都要搞得清清楚楚,相当于自己心里有一本账。当时主要不知道间接成本,即费用如何计算。后来有一年武圣路有个书商觉得他们的财务有问题,但他又不清楚问题在哪里,于是他们要请外面的人去弄清楚,一个朋友介绍我去了。我到书商那里去了之后,以几本书为案例,对书商的收入、成本、费用等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一项一项地核对财务记录,最终就把这个都搞清楚了。当然,这是在98年之后,在此之前,财务报表我基本能看明白,但是不太深入。那次核算之后,财务报表对我而言就比较清晰了。

那么,为什么财务人员不一定能做好投资呢?

其实做股票的人,很多都是做财务的,但是相当多做财务的人,都做不好股票。原因不是他们不懂财务,而是他们不懂业务,不懂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他们看得懂静态的报表,但是看不懂报表背后动态的业务拓展,看不清企业的主业发展趋势。如果他们能够看懂这个,那么对财务而言,投资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而我做过产品开发,也做过市场营销,到我看得懂财务报表之后,很多企业对于我而言,只要我用心去研究,它就是透明的——我既能看明白它的财务,又能够看明白它的业务。因此,我能够把这些打通。

这才是我的优势。

另外,我懂股票操作的技术,懂行业分析,懂全球市场,还懂宏观经济。因此,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我可以把这些都打通。很多人单项拿出来,绝对是冠军,可是他们要拿出整体,则未必是冠军。我哪一个单项拿出来都未必是最强的,但是一旦组合起来,我的优势远超很多人。

还有,98年到99年,我遇到了我人生中最好的一个投资机会,那就是万科B股。98年11月,万科B在2块多港币处晃动,99年1月跌破2块,99年3月10日,最低跌到1.18港币。当时从98年11月起,我在武汉市三镇到处找券商,想投资万科B股,可是券商都不给机会。当时国家规定B股只卖给外国人,必须有外国护照和签证,同时有外汇才行。我有外汇,但是没有护照和签证。我找了三个月后,只好放弃了。那时万科B这么跌,我的判断是国外资金全线撤离沪深B股市场,国内资金(指有护照和签证的)全面进入B股市场。

用向下复权,99年万科B最低1.928港币,2001年B股对国内投资者开放,它最高33.352港币,已经涨了17.30倍。这只股票最后涨了460多倍。而同期A股涨幅则要小得多。这是我自入市以来,最牛的一个判断。

这个判断在1998年做出,《如何让1万元变成100万(乙种本)》中有很明确的记述。1998年,我可能是国内唯一看好房地产行业的研究者,当时国内所有的机构对房地产业,对深万科都不看好。而支持我相信自己的原因,就在于除了相信自己之外,我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的判断所有的人都不相信,因此我只能相信自己。

现在国内对房地产研究的很多理论基础和办法,都来自于我那个时候,比如城镇化,产业化,对经济的拉动和绑架等等,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从中长期来看,安民已经不看好房地产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