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一剂古方“腾挪演绎”四百年传奇
标签:
王礼德美国马应龙八宝眼膏楚天都市报马应龙痔疮膏股票 |
图文:一剂古方“腾挪演绎”四百年传奇
(本文是《楚天都市报》系列报道百年老字号文章的第一篇。)
2012年10月30日06:11
|
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马应龙品牌价值目前超过70亿元
图为:马彩丽和马肖梦选取药品原料
本报记者陈俊旺 摄影:记者程铭
在武昌中南路口的电子大屏幕上,隔不了几分钟,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一只大熊猫没了黑眼圈,显得无比喜感,它无辜地表示,因为用了马应龙八宝眼霜。
这个“告别熊猫眼”的广告,还出现在不少电视和网络广告中,一些网友调侃:这个大熊猫用的眼霜,不会就是马应龙痔疮膏吧!
对于这种从臀部“错位”到脸部的揶揄,马应龙八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礼德不以为然:“反差越大,噱头越足。我一位同学的父亲,还用痔疮膏抹嘴唇治疗起泡上火呢!马应龙不怕错位,就怕错过。”
农民来信
400年眼药变身痔疮膏
这种错位的冷幽默,算得上马应龙400多年发展史上的神来之笔。
在马应龙集团档案室里,保存着一封特殊来信:两页信纸已发黄,并粘在了一起,字迹浸得只剩下墨印,根本不知作者是谁。对此,王礼德无限感慨:“多亏了写这封信的华北农民兄弟!”
马应龙本是做眼药起家。明朝万历十年(1582年),“马应龙定州眼药”在河北定州面世。二百多年后的清朝道光年间,马应龙由河北几经辗转来到北京,历经波折,最终声名鹊起。1919年,时局动荡,马应龙又南下武汉,从此扎根于此,产品定名为马应龙八宝眼膏。
上世纪80年代,因为农村缺医少药,华北的这位农民痔疮发作,情急之下便将马应龙八宝眼膏涂抹患处,效果很好。这位农民很认真地写来两封感谢信,一封寄给马应龙药厂(当时叫“武汉市第三制药厂”),一封寄给主管部门湖北中医药管理局。
马应龙第14代传人、高级药剂师马彩丽回忆说:“父亲马惠民生前曾提到这封信,当时大家很惊喜,俗话说"十人九痔",一下子眼前涌现一个新的广阔市场。父亲带着我们花了一两年时间,在眼膏八宝古方的基础上,研制出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并大规模生产销售。”
而作为主业的马应龙八宝眼膏,因为抹在眼睛上不美观不方便,定价也仅一两元,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兴起,日渐式微。
网友推动
将错就错亮出眼霜
就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风生水起之际,更加匪夷所思的错位出现了。
1998年,时任马应龙驻川渝藏办事处经理的王礼德,在成都一家报纸上,无意间看到一篇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大意讲的是一位美国女星用马应龙的痔疮膏涂在眼睛周围,缓解了熬夜工作产生的黑眼圈。当时,王礼德并没有太在意。
直到2000年出任集团策划部部长,王礼德才重新想起在成都看过的那份报纸,他带领团队考据后认为,“这位美国女星,也许到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或者用过马应龙眼膏。她或许本想买马应龙眼膏,结果错买成了痔疮膏。或者她看得很开,认为二者区别不大!”
葛思德东方图书馆,是美国收藏中国图书的第二大场所,其创办人邱昂·穆尔·葛思德,于上世纪20年代到中国做生意。葛思德患有青光眼,在美国驻华使馆海军上校义理寿建议下,他使用了河北定州眼药(马应龙眼药的前身),没多久便“霍然大愈”。葛思德对中国医药顿生兴致,开始大量购买中国医书,回国后建立了葛思德东方图书馆,胡适曾应邀担任馆长。
马应龙痔疮膏能缓解黑眼圈的传言,在网上越传越火。王礼德坐不住了,他向集团领导汇报了这一现象。此时,欧莱雅旗下药妆品牌薇姿年销售额已超过15亿元,同仁堂等中药老字号也已推出药妆产品,“药妆”概念正是热门。马应龙遇上这个机会,决定将“错”就“错”,于2009年推出八宝眼霜。如今,八宝眼霜一年的销售收入就过千万元。
今年元月,马应龙又在八宝眼霜基础上推出升级产品“瞳话”。区别于八宝眼霜的软管包装,“瞳话”包装换成了真空推压瓶,更具档次,更显时尚。
一脉相传
四百年古方历久弥新
一座东方图书馆,一封农民来信,一个不知其名的美国女星,让马应龙本已厚重的历史更显传奇,甚至有点诡异。
但在31岁的马应龙第15代传人马肖梦看来,这些并不奇怪。无论八宝眼膏也好,麝香痔疮膏、八宝眼霜也罢,其核心成分,都是马家已传承400多年的八宝秘方。
马肖梦现任马应龙集团工艺技术部主管,她解释说:“牛黄、麝香等八宝古方,是马应龙这些药品的核心成分,具备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等功能,对于眼病、痔疮、黑眼圈都是通用的,只是炮制方法不同。”
八宝秘方,只在马家一脉相传,自然也是马应龙集团的核心竞争力。马肖梦说,公司对八宝古方的配制实行三级保密,其中最高级别的是“非常保密”级别,即药方最核心的炮制方法,每次仅由她和母亲马彩丽两人亲自操作。2011年,马应龙八宝古方及眼药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古方推陈出新,惊喜不断。14代传人马彩丽从中研制出知名度很高的“龙珠软膏”,用来治疗皮肤的脓肿溃疡等,每年销售收入过千万;治痔产品也实现7个品种10种规格的产品梯队,并向肛肠乃至下消化道产品进行延伸。
家传秘方,一般都是传男不传女。马应龙传到第14代传人时,虽然马彩丽上有四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但她更具药学基础,便被父亲挑定为接班人。马彩丽的独女马肖梦,自然已成为第15代传人。
“我本来随父亲姓肖,为了更好地传承马应龙的品牌,我在高一时改名为马肖梦,高考也顺利考上湖北中医药大学。”马肖梦笑着告诉记者:“我跟老公已商量好了,以后的孩子也姓马,要传承好马应龙的制药技艺。”
错位延展
药业公司办起肛肠医院
对品牌的“错位延展”,马应龙从不会轻易错过。
1995年,马应龙引入中国宝安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马应龙开设了马应龙大药房,自己开始卖药;2004年马应龙成功上市;2008年,马应龙正式介入肛肠诊疗领域,先后在武汉、北京、南京等地开办马应龙肛肠医院。
医药企业开药房办医院,局外人也许会生疑。在马应龙看来,这是做大、做强肛肠优势的必然选择。马应龙肛肠医院主要选用自己生产的药,更有利于形成医药互动的经营,有利于了解顾客疗效,有利于促进产品改进和研发,有利于打通形成全产业链条。
目前,马应龙已形成药品生产、药品零售批发、医院诊疗三大行业并进的规模效应,品牌价值超过70亿元。仅今年上半年,药品生产的营收就达3.7亿元,其中治痔类营收达2.87亿元;药品零售批发营收达3.76亿元,医院诊疗营收达2800万。
专家点评
及时“错位”更显眼光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陈继勇
马应龙产品的“错位”转型,非常及时、必要,这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决策眼光。企业发展,最怕的就是因循守旧、目光短浅、安于现状。
马应龙始终坚持市场需求第一、坚持产品质量第一。它向上做产品的研发,中端制作药品,向下则做药品营销和医院诊疗服务,这样更具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势。同时,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不断发展壮大。
我担任过近十家企业的独立董事,马应龙是其中一家。马应龙集团董事会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董事长陈平非常注重品牌拓展,看重全产业链,强调企业文化,决策贴近实际,产品贴近市场。同时,他身体力行“做事要勤勉”的马应龙古训,虽然在中国宝安集团也担任重要职务,并不常在武汉,但每次董事会和股东大会,他都亲自参加,与股东一交流就是一两个小时,这很难得。有了这种坚强有力的领军人物,马应龙在宝安集团接手后,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