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在正是万科练内功的时候——谈万科的核心竞争力

(2012-07-18 22:33:55)
标签:

房产

王总

中国

万科

核心竞争力

股票

分类: 公司研究

现在正是万科练内功的时候——谈万科的核心竞争力

 

(终于找到我03年11月27日发在王石在线上的贴子了。这是我在网上发的第一个贴子。)

 

王总认为万科的核心竞争力是万科的社区规划、市场定位、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现在瞄准的万科的核心竞争力是工业化生产,也即规模化。但我们不认为这些够不成核心竞争力。 从1998年开始,我们一直认为城镇化是中国今后30余年间的基本趋势,而且将开始加速。城镇化和现代化将使中国房地产市场呈现令人不可思议的发展之势,并且同汽车产业一起,成为取代家电的中国新的支柱产业(10万至百万级消费)。也就是从1998年开始,我购入万科的股票,到现在也没有出售。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在追踪万科的一举一动。这是我看好万科的前提。 但王总的专业化,仅仅在目前还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不能保证长远的竞争力。从核心竞争力上来说,万科并不具备。 房地产业从1998年市场化开始启动,到现在才5年时间。如果从政府市场化拍卖土地开始,也才一年来的时间。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现在还只是开始不久。这类市场的典型特点是,只要不是比较差的产品,都不难卖出去。只不过有的产品好卖点,有的产品卖得差点。供给旺盛,需求同样旺盛行。同时,开发商也还不成熟,大的开发商较少,竞争不太激烈。 我们只要看看90年代中前期的彩电市场就知道了。与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没有太大的差别。 现在市场上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开发商,全国有3万多家。小的开发商太小了,万科就矮子里面拔将军(声明:我很敬重万科和王总)。小的开发商还没有淘汰完,同他们相比,万科有规模的优势和品牌的优势,每平方米可以多卖1000元。过几年,市场开发过头了,小的开发商就将被一一淘汰,最后剩下的就是大开发商的竞争,大的开发商的竞争,核心竞争力将是成本。这恰恰是万科的劣势。 万科每平方米多卖1000元,并不能说明万科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从万科周刊中的一篇文章中我们看到,南京一家小房地产公司的利润率可以达到10%,而万科整个集团2002年的平均利润率为7%。就是说,如果万科的房价每平方米降7%,万科的利润就为0。武汉万科的房产比同地段其他开发商的贵40%,其他城市至少贵15%,而万科还只有7%的利润率,这是很危险的。它说明万科的成本比其也开发商至少高出25%至50%。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也许王总可以说,我只要保证万科的房产比别的开发商卖得俏不就得了吗? 万科的房产现在卖得俏,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和这个产业还没有成熟。任何市场,一旦转为卖方市场,供过于求达到10%以上,降价战必定开始(因为那将引至产业利润为0)。而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离这一天并不会太遥远。在王总离任前,这一天应该会到来。而降价战一旦拉开,万科的优势就很脆弱了。而今的北京市场,房地产价格不是开始下降了吗?至少可以这么说,在局部市场上,供求关系不是开始在发行变化吗? 也许王总会说,我不参与价格战总可以吧。万科决不降价。产业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一旦发展到那个程度,其他房地产商主动挑起价格战,不怕你万科不应战。 现在是小地产商降价或变相降价,但总有一天会发展到大地产商挑起价格战的。 我觉得万科应该关注世茂集团,这个不事张扬的对手很有内功。我的判断,他们目前采取的是紧跟战术,是真正的讲究规模和成本。它跟万科到了北京和上海,又看到他跟到了南京。万科到哪个城市考察了又考察,但类似于世茂股份这类发展商,他们不用考察。你万科到哪里,他们到哪里。哪块地被万科炒热了,他们跟到哪里发展,同时他们又看准了万科成本高企的死穴,用低价策略进入市场,利润率比万科还高。这样,他们就开始在悄悄地畜积力量,在一步步地缩小同万科的差距。尤其世茂集团每到一个城市,都进行超大规模的开发,这种策略真的可以通过规模优势降低成本。 我们可以注意到,因为利润率低,万科自身资本积累能力不是很强。这几年来,配了两次股,发了一次债券,还准备再发一次。四资筹资,胃口很大。但万科的现金流量往往却是负的。集团解释说是资金用于拿地去了,这个说法很堂皇,却难以打消我们的疑虑。因为它至少给人两点怀疑,一是对利润和自身积累的怀疑,二是万科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是否存在问题。因此,尽管万科每年的房价在一个劲儿地上涨,可它的盈利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每次总是净资产的百分之十左右。而这其中,还有出售资产所得。——顺便说两句,我们觉得,万科老总意识到了公司成本的问题,之所以出售资产,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集中资源,另一方面可能还有难言之隐,为了报表。尽管这可能会得到王总的否认。 相比较而言,万科的优势是规模、销售和资金渠道。在它们背后,就是王总所说的万科的竞争力优势(规划、物业、销售等)。万科的劣势是什么呢?同样有规模,其次是成本。 就规模来说,万科虽然总规模第一,但除了沈阳,在其他开发城市,万科没有什么规模优势。房地产生产的水泥、钢筋、砖头等材料,都不宜长途运输,每个城市开发规模不大,同上游供应商谈判,万科没有优势。 既然在上游那里很难节约到钱,那么万科房产比别人高出那么大一截成本,钱到底到哪里去了呢?从房地产业在中国造就了那么多亿万富翁,从一些小公司的盈利能力比万科强这两点来看。我们有理由怀疑万科的成本控制能力以及在未来的竞争力。 2000年、2001年,万科曾经热衷于搞中城房网,其目的可能是为了节约成本,王总也曾公开提出过要提高万科的盈利能力。但同样从万科管理层公开发表的言论中,我们发现,通过招标和总体规模而非每个城市的规模节约成本的想法,最终没有取得成功。王总再也没有提过要努力降低万科的成本、提高万科盈利能力的话。这说明万科在降低成本上的努力失败,似乎也意味着因此而放弃。从论坛的一些投诉中,我们发现万科的房产质量问题也有好些,用了那么高的成本,房子质量又有一些问题,这不太好理解。因为一时没有成功而放弃降低成本的努力,我觉得更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误。 因此,从总体上说,万科目前急于拉长战线的战略,应该说是成功的。但是在成功的背后,万科身上的隐忧在一天天显现。这就是没有在每个城市从规模上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成本控制力太弱。特别令人担心的是,放弃了控制成本的努力。我想,房地产市场从供需平衡转向过剩是迟早的,如果现在万科不将内功放到成本控制上,不能用与对手差不多的成本造房子,那么总有一天,万科就会被市场竞争拖与水。这个问题,万科老总和每一个员工,都不应该回避。 因此,我想给万科老总和每一位员工提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万科房价降低10%,大家该如何应对。我觉得这是他们应该每天想一想的问题。作为投资者,我们也应该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不解决,我想万科就不是一个真正对投资者负责任的公司。 量变总会引起质变。万科与对手的差距没有拉大、一些小的房地产公司开始死掉,这些都是市场的量变。沃尔玛公司之所以做到今天,与他们的成本控制、供货周期控制能力超强紧密相关。正是几个点的差别,最终让他甩开了竞争对手,将对手一个个击垮。因此建议万科老总和万科人看一看沃尔玛的竞争之道。这对万科有借鉴价值。而目前市场的变化趋势表明,竞争正朝大地产商之间的竞争方向发展。这场竞争才刚刚开始,万科有没有能力胜出,还是个求知数。 海尔张瑞敏提出再造业务流程理论。其根本原因就是海尔的成本问题。曾几何时,海尔也是高价卖产品,也声称不打价格战,但怎么样呢?海尔不是遇到了利润问题了吗?万科现在不未雨绸缪,总有一天会碰到海尔今天的难题。我们再看看希望饲料,刘永行4年前就公开发言,在那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成本。任何行业,发展到一定时候,就必须降价清理市场,清理门户,这是行业发展规律。万科也不可能摆脱这个规律。因此,我认为现在正是万科练内功的时候,控制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在房子还好卖的时候积累得足够大,到一定的时候先发起降价运动,进行房地产市场的清理门户。 最后,说说我对万科股票的态度。如果在最近几年里,万科不能真正形成成本上的核心竞争力,一旦发现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的苗头,或者出现一定的降价,或者有大的房地产商开始降价,或万科开始降价或变想降价售房,那么我将全部卖出万科股票。如果有人得到这方面的信息,请立即通知我。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