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路遥木兰锭子纺车织布机 |
分类: 散文 |
农村土布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前几年写过一篇文章,谈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说自己不喜欢。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语言不好。第二个原因,不真实。
《平凡的世界》是曾经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也是路遥为之献出了毕生生命的长篇小说。它之获奖,据说获奖原因恰恰是说它真实地揭示了那个年代的生活。而我之评价它不真实,是从一个细节来判断的。那个细节大致是,男主人公在80年代初打零工,一天挣了5块钱。
主人公的身份是农民,1980年到1982年到陕西的一个地级市去打零工,一天挣5块钱。按照这么个收入水准,他一个月按照农民的习惯,没有休息,那么他就可以挣150块钱。这是那个时候一个省长都挣不到的收入水准。
1985年,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只有57.5元,而且是在大城市。那个时候还没有奖金。一个在中部地区地级市打工的农民,1982年前后怎么可能一天挣5块钱?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能够真实到哪里去?哄哄那些城里的读书人可以,哄我们哄不到的。
类似的情况,在我早年的一个作者那里出现过。他是习武之人,某次比赛当评委,有个后生上场表演大刀,其他评委都说那后生的套路演得好,他却评他不及格。原因,他说那个后生在演练之时,有一个动作刀锋对着自己的背,刀背对着对手。他说如果在实战中,就这一个动作,足以被对手利用,让他成重伤。
我对路遥《平凡的世界》的看法,与此相似。
因此,作家也好,艺术家也好,他们应该了解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你可以没有做过,但你应该知道它为什么要那么做。
现在拍旧题材的电影、电视,很多东西一看就是假的。这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农村纺线和织布。
棉花很多人都摘过,因此摘棉花就不讲了。棉花摘下来以后,要清理沾在棉花上的枯棉叶。这个活干完以后,下一道工序就是轧花。轧花有三种,一种是只轧棉籽。因为棉花里面有棉籽,因此轧花的第一个作用是去掉棉花里的棉籽。最初有一种轧花机只除棉籽。第二种,是既轧棉籽,还附带着松花。即把棉花像弹棉花那样弄得松和,这样便于后面纺线。第三种,还有一种轧花机,还多了一个功能,拉棉条,即把轧松的棉花搓成棉条,以便直接就可以纺线。
我们小时候,干得比较多的活儿,一是捡棉花,二是搓棉条。
当时家里轧棉花时,一般只选择前面两道工序的轧花机。这样少一道工序,就少交一些钱。但第二道工序因为比较麻烦,因此还是交给机器去做。
搓棉条很简单,即把轧松的棉花,放一些在案板上,用一根细高粱杆做芯子,外面再包上些棉花,把它搓成圆条条就可以了。手搓的棉条长两尺左右,既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搓好后,把高粱杆抽出来就行了。
下一道工序,纺线。
纺线,就用纺车,再就是用锭子,再就是用棉条。
右手顺时针方向摇纺车的把,纺车就转动起来。纺车的前后叶片所形成的两个轮子之间,有粗索子绑着相对叶片的前端,然后相对叶片之间的粗索子上,就有一个传动粗索绕到锭子上。这个传动粗索的作用就是传动,相当于农村磨粉机的那个动力传动皮带。纺轮的动力就通过传动粗索子传动到锭子上去。锭子和纺车右边的纺轮,实际上就是一个动力轮(纺轮),一个被带动的轮子(锭子)。因为纺车右边的轮子很大,左边的锭子很小——锭子大小与根粗点的筷子差不多。因此,纺车转得慢,但锭子转得很快很快。纺车每转一周,锭子肯定要转好几百周的。
锭子的形状,拿根粗筷子作比吧。把筷子的两头削尖,中间大,两头尖,就可以做成锭子。锭子最中间有两个凹槽,原因就是连接传动粗索。传动粗索套在这两个凹槽上,纺轮的动力就能够传动到锭子上。
纺轮是顺时针转动,锭子是逆时针转动的。因为套锭子的时候,传动粗索既要将它固定,又要能把动力传到它身上去,因此粗索子在套住锭子时要有一个交叉,这就改变了锭子的转动方向。
纺线时,右手摇纺车,不能过快。原因在于绽子转速太快。如果右手摇得太快,那么锭子的转速就太快了。这是说右手。
因为锭子前面是尖的,因此左手拿住棉条的一头,把顺下的棉条可以松松地握在手中一些。先让锭子停下来,把棉条的一头跟锭子有一点点接触,然后右手摇动纺车,这样高速旋转的锭子的尖尖就能从左手的棉条中抽搅出细线来。然后右手不停,均匀地摇动纺车,左手不要太快地往高往后抽,就可以纺出细线来。棉花的纤维很细很细,要好多根纤维合起来,才能抽成细线。细线能够被抽出来,全在高速旋转的锭子。锭子旋转,相当于我们搓麻绳的那个搓的作用,旋转不够,左手抽快了,线肯定就断。左手抽到后面不能再抽了,就要把线绕到锭子上去。怎么绕?右手还是继续摇纺车,左手不再往后抽,而是稍稍一松,转动的锭子就把线绕到锭子上去了。这个时候,左手既不能用劲,也不能不管。左手一松,线就容易打卷,为了不使打卷,因此左手就得要用点劲,劲的大小,能让线被拉直着绕到锭子上去就可以了。当左手快送到锭子那儿时,稍停顿,再摇纺车,左手再接着往后抽,接着抽线。抽到顶,再接着把线绕到锭子上去。
这一抽,大概能抽出一米多的一根线,也即棉纱。过去人们身上穿的所有的粗布衣服,都是这么一米一米地纺出来的线。一个锭子被线绕满后,就可以换个锭子。绕在锭子上的线团,形状大体上像中间粗,两头尖的红薯的形状。
第三道工序,是挽线。
我们小时候常做这道工序。
纺线是妇女和女孩子们干的事儿,男孩子则只有在她们不注意而纺车又恰好空着时,上去捣一下蛋。这种捣蛋的时间尽管不长,当时的结果也不好,但是能够积累很多的经验。小孩子嘛,经常是在错误和挫折中长大。
要将挽线讲清楚,那就给大家讲织毛线衣吧。毛线从商店里买回来后,形态一般就像那种天津的大麻花,而且比天津大麻花要粗两三倍。这种毛线,是不能直接织毛衣的。要织毛衣,得先把大麻花的毛线,绕成一个一个的线团。而挽线的工序,与这个刚好相反。
在锭子上纺好了的线团,形状像两头小中间大的红薯。这种线团,用两个简单的工具就可以挽成大麻花状的棉纱线。左手拿一个小竹筒,把锭子竖插在竹筒里,右手用个挽线的挽子就可以了。挽子一般用根比较细的水竹弯成,形态像两个尖端相对的三角形,总体形态像个8,只不过是两个尖三角形相对组成的8。右手握住8的中间,把锭子上的线头子弄到那挽子上去,然后左手握竹筒,右手用挽子挽线就可以了。直到把锭子上的线挽完,再拿个新线团接着挽。接着挽新线团时,一定要把线接好,线头子要短,接得要紧,不容易松开。其实就是要学会打好结就行了。一般挽了四到六个线团,就可以把线从挽子上弄下来,然后扭成大麻花形状就可以了。这道工序算是结束。
第四道工序,是浆线和晒线。
大麻花线,不能直接织布。一般地,当线纺得足够了(至少有几十上百个大麻花),就得浆线。就是把锅烧开,把大麻花线放到锅里,用米汤煮。这样的好处就是线比较紧,再就是结实,织布时不容易断线。线煮透后,再拿出锅来晒,将它晒干。我们小时候经常招呼晒线。
第五道工序,倒筒。这个筒,是竹筒。竹筒的直径大概三四公分,我们那里叫这种竹子为桂竹,它比楠竹要细。桂竹筒的长度大概一尺来长。倒筒时,将它放在纺车上安放锭子的地方,然后跟纺棉花一样。只是这里要加一个小工具,跟纺车右边的纺轮差不多的形状,只是要小得多,刚好可以把大麻花线给上到小轮子上去就行了。这个小轮,用两根支架支着,放在锭子的左边。将大麻花线松开,安上小纺轮,让它对着竹筒转。然后把小纺轮上的线头子找出来,系在竹筒上,右手摇纺车把,纺车转动,竹筒跟着转动,那个框在小纺轮上的线就倒到竹筒上去了。倒这种竹筒,一般要倒几百个才行。
第五道工序,牵线上机。
这里先说织布机,可能很多人都看到过,到一些民俗展览的地方去,应该都可以见到的。即使大家没有见到,中国人都读过《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读过初中的人都知道这首诗。这首诗开始,写的就是织布。不过,诗中有两个地方值得大家注意。一是“唧唧复唧唧”。这前面的“唧唧”,虽然是像声词,但是声音并不太准确。织布时,机杼撞击纬线发了的声音是“咚,咚”的,织机因为在动,有时零部件之间会因为晃动,有点松动,会发出点声音,有点“唧唧”那么个意思。再次,当户织的户,是门。因为织布机较大,一般都放在厅堂内。中国厅堂的面积较大,而农村过去的房子,厅堂里一般不开窗户,门开得比较大,好采光,因此木兰织布,是当“门”织,而不是当“窗”织。
接着说牵线。牵线时,有一个较厚的木板,几米长,上面每隔几寸钻有一个小眼,可以插进一只筷子。这样的木板要好几根,一字长条地排开,上面得有大几百个眼子。牵线时,先把筷子插上去,再把倒好线的竹筒插进筷子里去,然后把竹筒上的线头子都找出来,然后向对面牵去。这个时候,机杼已经下下来了,第一遍是把线一根一根地穿过一个机杼上像篦子似的那个东西的缝儿。有多少个缝儿,就得牵多少根线,多少根线得一根不乱地穿过去。穿过去后,均匀在摆开,绑在已经下了下来的织布机后面的卷子上去。然后再把另一个篦子似的那个东西的线牵满。一样从它中间穿过去,一样有多少个齿,多少条缝儿,就得有多少根线要被牵着穿过去,然后再被牵到那已经下下来了的织布机后面的卷子上。都牵好后,用根木条一压,把线卷一下,在机头后面的卷子上把全部经线都卷好了,这牵线才算大部分结束。最后,就是把剩下的线固定在织机前面的卷子上(这时要注意一丝不能乱),然后把它们一起端起来,到家里后,安到织布机上面,就可以织布了。
牵线上机,是所有纺织程序中最复杂最细致的活儿,一丝也不能错,一分也不能差。农村只有那些最聪明的女人才能够学得会。一般的女人,多数干不了这活儿,只能请别人帮忙。织布机的经线有几百根,上面几百,下面又是几百,然后一机的布,至少有二三十米甚至四五十米长,这些经线,都要经一个女人之手,一次全部牵出来,不能有错。因此,这道工序的技术性是比较强的。而且,有些布,还涉及到不同的花色,牵的时候经线的颜色都要一次牵好,这个的确挺难的。农村的很多农活儿,我小时候看一眼就能看明白,但这牵线,特别是牵不同花色的线,其中的技术关键在哪里,我能猜得到一些,但还是有些不明白的地方。
第六道程序,倒纬线。要说倒纬线,先说梭子。梭子的形状,像个圆被一刀子切下一块,四分之一不到吧。有点像月牙儿形,只是月牙那边凹下去的地方,不是凹的,而是平的。这是平面形状。立体形态呢,它中间鼓,两头稍薄些,尖些。然后,梭子中间挖了个凹槽。凹槽的下边,梭子中间正鼓的地方,钻了个孔;凹槽两头各钻了个小孔,可以放一根比牙签稍大,但有两三个牙签长的细竹条。这个竹条上,织布时要穿一个水竹做的三五公分长的小竹筒。倒纬线,就是要把纬线都倒到这个小竹筒上去。方法跟前面所讲的倒大竹筒一样,纺车,锭子,锭子前面穿上小竹筒,然后再倒纬线。
纬线倒好后,把它的线头找出来,穿过梭子中间的那个小孔,把线拉长,然后再把小竹筒穿到那根竹芯子上去,再把它们安到梭子中间去。然后就可以拿着梭子去织布。80年代,有首歌,“太阳太阳是一把金梭,月亮月亮是一把银梭”,就是拿梭子作比。古人有云,“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也是拿梭子作比。只要一织布,我们就能明白这个比喻的含义。
第七道程序,织布。
织布机的关键,一个是前后面的卷轴,前面织好了布,开始一点点地向怀里卷。后面的卷轴,开始一点点地把牵好的经线往怀里这边放。织布机的中间,靠近织女面前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像双层篦子似的东西(机杼),径线从那里穿过去。我们先说梳子,大家都用过梳子。然后,梳子的齿如果再细一些,密一些,两边开齿,就是篦子了。织布机中间的机杼,就相当于篦子上边或下边的一半,经线都从这里穿过去。不过,机杼是前后连着两个,一个机杼管上面的线,一个管下面的线。它们通过绳子,连接到织布机上面的杠杆的前端,杠杆的后端,也牵着绳子,连接着织布机下面的脚踏板的后面。脚踏板有两个,左右脚各控制一个。左脚踩下去,左边的踏板向下,通过后面的绳子拉动织布机上面靠左边的杠杆向下,这时杠杆的后面向下了,前面就向上,就通过前面的绳子,拉动中间机杼和机杼上面的线或下面的线向上,然后两层径线左右两边就张开了口,就可以用梭子织布了。
织第一梭子时,千万要小心。把纬线拉得很长,然后踩下某只脚,向对面扔梭子,对面的手在那边接住,然后把纬线的这一头固定好,拉有梭子的那一头,把它拉好,拉直,拉到位,然后用点劲儿,再用机杼撞击它几下,把它撞紧,发出“咚,咚”的声音。再松那只脚,另一只脚踩下,然后通过那个传动系统,原来在上面的经线下去了,原来在下面的经线上来了,既把刚才的那根纬线交叉织紧了,同时经线左右两边的口子也再次张开了,又可以甩下一梭子了。这样交替踩左右脚,纬线就被紧紧地织了进去。
织布的活儿,我们小时候也干过。出错的地方,就是有时把经线弄断了,有时把纬线弄断了,有时梭子从中间的经线穿过,掉到地上去了。哪里错了,把哪里的错改过来,就没事儿了。
最后一道程序,染色。一般的布,先期没有染色,织出来是白的。白的要染色,一般都是在大锅里煮,再晾干。染好色以后,再裁剪成衣服。
一个农村妇女,即使是挺能干的人,从纺线到织成本,一匹布,至少得一两个月的时间。其中的艰辛,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很难理解。
小时候穿了很多年的粗布。粗布做的被里、床单,最是暖和。冬天上床,不冰。而细布做的被子、床单,睡上去都有些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