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 油菜花开》文本分析
(2012-02-10 21:19:29)
标签:
大别山宋体油菜花晓阳牧羊人股票 |
分类: 文学评论、理论和文化评论 |
《大别山
关于晓阳的诗歌,我前前后后有过三篇文章。91年写了《未归的真实:为了爱》,92年他出版第一本诗集《人在边缘》时,就写了《生活中的乐事》,那是他第一本诗集的序言。去年他出第二本诗集《脉原·痕》时,那个长篇序言又是我写的。这三篇文章,都谈到过他的诗。晓阳说我评他的诗有点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地谈过。呵呵。为了深入地谈,同时又不想重复那些文章中的观点,今天就深入地分析他的一首诗。
关于晓阳的诗,从整体上我这里只谈三点:
第一点,长期一贯的写作风格。晓阳的写作,从我1987年认识他以来,他的写作就是三个方向:他的人生感悟,他的爱情,以及他写农村生活场景的诗歌。如果一定要加上另外一个方向的话,那就应该是写即时情景。比如,我们大家现在做一件什么事,或者到个什么地方去玩儿一下,看一个什么东西,这种即时性的场景,晓阳可以把它们写成诗歌。因此,晓阳的诗歌,就是这三个方向或者说四个方向。从他写诗以来,他一直没有偏离这几个方向。这是他长期一贯的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他的语言风格,没有多大的变化。这么多年来,最早八十年代的时候,晓阳的写作就是明显地区别于第三代诗歌,他一直坚持他简单的语言,简洁的语言,言之有物,实实在在,明白晓畅。这种写作,二十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变过。因此,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和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当大家都沉浸于第三代诗歌写作语言,认为晓阳诗歌不怎么样的时候,我都一直承认他的诗歌的价值。
因此,一贯的写作方向,一贯的语言风格,晓阳在自己的写作道路上坚持了二十几快三十年。
第二,晓阳的诗,三个或四个方向,写得好的,前三个方向都有。第四个方向有写得好的,但是少有写得特别好的。如果要评他写得最好的,当是第三个方向,即他写乡村生活的诗歌。
第三,09年以后,晓阳诗歌有些小的变化,但变化不大,这三四年来,代表作是三首诗:《大别山
我们这里要分析的,是他去年写的《大别山
大别山
这是一个春天,少见的春天
人间三月
山坡、丘陵,山缝间唯一的原野
长出了烂漫的黄花
天空万道阳光温暖的照射
牧羊人的鞭舞动起来
如同音乐中的节拍
发出动听的声音
蜜蜂忙碌
且不要惊动它们
静静的,静静的站着
你好好的听吧
一定能听到美丽的舞曲,好好听
这些草,流水,鲜花,羊群,昆虫,
这样热闹的人间三月
这是一首很短很短的诗,一共15行。我的判断,这是晓阳写得最好的诗。当然有人会举出《目光》等,在我过去的评论中,我也评到过那首诗,但是现在让我评,我认为晓阳写得最好的是《大别山
《大别山
山坡、丘陵,山缝间唯一的原野
长出了烂漫的黄花
但如果你这么读这首诗,那就错了。表面上,写油菜花的只有两句,但是,后面的那么些,阳光,牧羊人,蜜蜂,草,流水,羊群,昆虫,这些全是围绕着油菜花的。蜜蜂和昆虫围绕着油菜花,流水绕过油菜花田边,阳光,草,羊群,它们与油菜花形成呼应。因为在这个场景中,最亮的是金黄的油菜花。换句话说,在这首诗中,作者没有怎么着力地写油菜花,而是粗粗地两大笔写过油菜花在“山坡、丘陵,山缝间唯一的原野”上长出了以后,转而表面上写别的。但是,那写别的,还是围绕油菜花而写,还是为了映衬油菜花。更为重要的是,写油菜花是为了写春天,那么他写那么些东西,最后就是写春天。如此,作者后面的那些写作,就有三层:第一层,表面,写阳光,牧羊人,蜜蜂,草,流水,羊群,昆虫。第二层,中间,中心,写油菜花。第三层,写春天。就是说,这首短诗的写作,结构上就有三个层次。它从层次上来看是立体的。这种三层结构的安排,无论晓阳是有意的还是无心做到的,都是了不起的。有意安排,则显出了作者的匠心;无心插柳,则显出了作者的天分。
上面,我们从大的方向分析了这首诗。这是从整体上分析的结果。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它的句子,分析它的词语,看看在这些细小的方面,它有何特色。
第一句,“这是一个春天
第二句,“人间三月”,继续点出时间。把第一句没有交待完的写完。
第三句和第四句,写油菜花。时间交待完了,就写空间。空间是“山坡、丘陵,山缝间唯一的原野”。油菜花开在山坡、丘陵和山缝间。注意这写空间的用词,“山缝”。这是土语,但用在这里极为形象,“山缝”,山的缝隙。说明了山是多么拥挤呀,山间的空地多么小呀。这个词一用,不是拟人,却有拟人的效果。还有一个词,“唯一”,原野是唯一的。如何唯一呢,两边一夹,中间只有一块平地,或几面山一围,中间只有一块平地。这就是唯一。“唯一的原野”写出了山区平地的稀缺,土地的逼仄。它们背后,就是农村的贫穷与封闭,交通不便。含有很多信息。写油菜花,用“长出了”,这个词虽然平常,但有动感,是动的。还有“烂漫的”。寻常人写油菜花,不会用这个词。因为油菜花太寻常了。但作者用在这里,一者很大胆,二者也很贴切。烂漫的原因有二,一是过去,小的时候,金黄的油菜花,可想而知,当年给了作者多少天真的、无边的遐想。二是现在回家太少,见油菜花太少,才感觉到它的烂漫。这与前面“人间少见”又是暗合的。
第五句,“天空万道阳光温暖的照射”。写了油菜花后,转写周边的环境,首先就是阳光。“万道”,把阳光形象化。温暖,既是写实,同时也带有好些感情色彩,隐含抒情。
第六七八句,阳光给了个背景,转写牧羊人。“牧羊人的鞭舞动起来/如同音乐中的节拍/发出动听的声音”。第六句写“牧羊人舞鞭”,写动作,是动的。第七句用了个比喻,把它比如为“音乐中的节拍”,写出了牧羊人有节奏地挥舞皮鞭的感觉。“发出动听的声音”,这句诗带有喜爱之情,用了“动听”二字。不过,在我看来,这句话是这首诗的一个败笔,实属多余,可以去掉。去掉后,更紧凑。
第九到第十三句的前大半句,“蜜蜂忙碌/且不要惊动它们/静静的,静静的站着/你好好的听吧/一定能听到美丽的舞曲,”写蜜蜂。蜜蜂之来,因为油菜花。这还是围绕油菜花在写,是全诗中写得最细致的地方,是全诗的焦点。油菜花中的蜜蜂,这个焦点是动着的。因此用“忙碌”二字,准确。随后就出现作者的态度,“且不要惊动它们/静静的,静静的站着”,站着干吗?是听。是“你好好地听吧”,听蜜蜂的叫声。而在作者看来,这叫声象舞曲。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注意这里写蜜蜂,有态度,用的是个古汉语“且”字,除此之外,有视觉,有听觉。作者是视觉、听觉同时上,态度,喜欢之情同时上,在这么少的词语里密集地表达出来。
蜜蜂写完后,这首诗就快要结束了。我们看看他是如何结束的。
第十三行后半段,第十四行和第十五行:“好好听/这些草,流水,鲜花,羊群,昆虫,/这样热闹的人间三月”。“好好听”,紧呈第十二句,对第十二句是变化中的重复,重复中显出变化。第十四句,“这些草,流水,鲜花,羊群,昆虫,”,听的范围扩大,作者的视线,从油菜花、阳光、牧羊人、蜜蜂,扩大到“草,流水,鲜花,羊群,昆虫,”,视点开始扩散。注意,草,鲜花是不能听的,羊群,昆虫,可以看,听的时候也是不多的。但是,作者这里用的是“听”,要你好好听,用心听,用灵魂去听。如果你用心了,用灵魂去听了,你一定能够听见。这里显出了两点,一是通感的写作手法,听,用了通感,极为贴切。二是这么写,写出了作者对这些东西特别的喜爱之情。这里有一个词不太恰当,“草”,后面用的是“流水,鲜花,羊群,昆虫”,都是双音节词,草是单音节,跟后面的配在一起,不够。改双音节词就更好了。我跟晓阳沟通后,他认为改“野草”更好。
而结尾一句,“这样热闹的人间三月”,注意“热闹”二字和“人间三月”。热闹紧呈前面的听,那么多东西的声音,自然就热闹了。热闹用在这里,让我想起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用在这里很贴切,同时写出了仲春那种旺盛的生命力,写出了春天的蓬勃和繁茂。最后的“人间三月”,与前面呼应。首尾呼应,收尾,很好,而且收得也很有力。同时,“这样热闹的人间三月”,含有感叹和赞美之情,亦是抒情。言简而意蕴丰富。
总体分析起来,晓阳的这首诗。第一,句式简洁,简单,不拖泥带水,带有他一贯的写作之风。有些人可能会因为他的句式句法,而不喜欢这首诗,觉得这首诗有欠缺,我的判断是,他们还没有分析进去。简洁和简单的句子里面,含有不简单的内容,才是这首诗的看点之一。再则,只要简单得好,好的简单恰恰是成熟的表现,“删繁就简三秋树”是也。我说晓阳这首诗圆熟,圆融,这是原因之一。
第二,平常中的不平常。表面看起来,这首诗比较平常,但是作者的意象,构思,特别是繁多的写作手法,繁多的意象,复杂的立体结构,在平常中显出了不平常。可以说是颇具匠心的。
这也是作者写作日臻圆熟的表现,是高手的表现。
第三,以静写动。整首诗的写法,是以静写动,动静相衬。他想写春天的热闹,除了牧羊人和蜜蜂,其他都是静的。但是他以静写动,就把春天的热闹写出来了。
第四,整首诗,有一处败笔,有一个词用得有所欠缺。我在晓阳的第二本诗集序言中谈到,他的诗有时稍显粗糙,这首诗中的上述两处,正有所体现。但即使如此,白璧微暇,可以理解。当然,我们希望晓阳下次修改时,能够将它改好。
我的观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任何人都将成熟起来。对写作而言,无技巧的技巧,才是写作的最高境界。至少从晓阳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无技巧的技巧。
因此,我个人认为,晓阳的诗,正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