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斋笔谈》读后
(2011-03-06 12:50:25)
标签:
朱光辉中国偶得斋笔谈散文真情实感股票 |
分类: 文学评论、理论和文化评论 |
《偶得斋笔谈》读后
缘起
大约10天前,我原来的老同事、老笔友罗炳阳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我另一位老同事朱光辉先生的第二本散文集就要面世了。我听后十分欣喜,当即主动请缨,说要为朱老先生的散文写一篇评论。
朱老先生是我的恩人。1984年他和我的另一位同事祝汉平先生到黄冈地区教育局去招聘,恰逢我的恩师陈宝庆先生在那里,于是恩师向他们二位推荐了我。推荐的理由,主要是两点:一是说我很聪明,二是说我喜欢写作,文章写得好。而朱老先生在转业前是在部队做记者写新闻的,因此他要了我。
这一步,对我的人生是一大转折。我一下子从山沟沟里来到了武汉,由一个乡村少年,一步登天,成为在一个大城市文化部门工作的文化人。而完成这个转折,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一是我的恩师,一是当时做人事工作的朱光辉先生,还有一个是祝汉平先生。
因此,给朱光辉先生的散文作评,我义不容辞。同时,尽管我当初跟朱老先生同事的时间不长,但他在做人事工作期间,为我们的同事做了很多好事,保护了很多人。因此,由我来给朱老先生的文章写点评论,不仅是我的心愿,还可以说是我们很多同事的心愿,它还代表了我们诸多老同事的心声。
读后
《偶得斋笔谈》,1999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共收录了朱老先生59篇散文。全书共分三辑:乡土人情,收录了他写乡风民俗、写自己身边生活、记录自己真情实感的记叙类和抒情类散文24篇;感悟人生,收录了以说理、悟理、谈识见为主的散文16篇;行万里路,收录了他游览中外的19篇游记性散文。这是《偶得斋笔谈》的主要构成。
读完《偶得斋笔谈》之后,我觉得有几点感受,是不得不谈的。
第一点,朱光辉先生的散文,写的是他作为一个性情中人的真情实感,同时也很好地实践着他的散文理念。
朱光辉先生认为:散文的生命在真,求“真”在于实践,“做任何事情都要真实、真性和真心”,“不管是写景、叙人,或是议事,都要情真意切,实事求是,以诚相见,以理服人。”这是他的散文观。而我们在读《偶得斋笔谈》时,对真的感受是非常深的。全书主要记录的是他身边的生活,身边的人和事,小到儿时的牛背读书和湖里采菱角,老到告别我们共同的同事和领导郑津舟,写的都是现实的生活,抒发的都是他的真情实感。这一点,感觉尤为强烈,读后感到极其实在。
读这类散文,有四点感受是极其强烈的。一是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如《修自行车的师傅》,写一个中年丧偶又没有工作的工人师傅,为了养家糊口,在他们单位外修车的一些小事。这类事情在那个年代,几乎天天在大家身边发生。朱老先生把他写到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张师傅的认真负责、以诚待人,感受到他的纯朴憨厚和节俭朴素,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再如《“油水”与“鱼水”》一文,朱老先生从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清水衙门”、有没有“油水”可捞这一现象出发,谈到其中的利益追逐,以及“捞油水”对干部与人民群众过去曾经有过的“鱼水”关系的破坏,全文视角独特,观察深刻,见解独到,剖析到位。这种从生活中的某一点特殊现象出发,发掘其背后的利益,再进一步阐述这类现象对社会的影响,这类文章,生活气息极浓,而且还具有某种思想意义。
读朱老先生的散文,二是能够感受到时代变迁的脉搏。如小时候采摘菱角、卖菱角,再如“谈洋货”一文,更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国工业变迁的缩影。作者紧紧扣住“洋”字,从一系列工业产品的命名,如洋火、洋枪、洋炮等等,谈到民族工业品的强大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对这一段历史基本不了解,看看这篇文章,应该是很有价值的。
朱老先生的散文中,有相当的篇什就像是一幅幅风俗画。《偶得斋笔谈》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记录了儿时、以至老时的民俗民情,仔细玩味,能够感觉到像一是幅幅流动的风俗画。如牛背读书,采菱,吃香椿种香椿,吃煎饼、藜蒿、老屋、回家过年拜年等。特别是过年习俗的描绘,做棉袄、守岁、出行、拜年、拜祖、划采莲船,这些,就是江汉平原上的一幅幅极有价值的风俗画。而现在,中国农村正在经历城镇化的进程,年轻人外出打工后,都不太想回家,这些习俗,很多都已经见不到了。恰恰这样,就显出了朱老先生文章的价值。这是他的散文求真的感受之三。
从写作上来看,朱老先生的散文,往往是在生活中有什么感触了,然后围绕着这一点而发散开去,可以说是感触于心,然后形诸文字,因此他对感情的抒发,就是真情实感,就是真性情。这样的文章,在他的散文中占有相当多的篇幅。如《相见恨晚》、《忆鹦鹉》、《梦》、《赶车》、《送别》、《母亲》、《怀念郑津舟同志》等等。甚至包括他写雪、写种花、写秋夜的一些篇章,都含有这些特点,显示出朱老先生的真性情。这是我读他散文求真方面的感受之四。
第二点,读朱老先生的散文,更感受到他的奋发向上、乐观向上的情怀。其实,朱老先生一生中,也曾经历过许多的曲折和坎坷。在他的文章中,我们也曾从片言只语中感受得到。但是,我们没有见到他埋怨过任何人,甚至他对这些曲折和坎坷,对当初的过程,少有记载,对当时的情绪,少有表达。在他的文章中,他没有指责过任何人、任何事,哪怕当初的事情对他是多么的不公,他都没有埋怨,没有指责。而仅仅从某些涉及那些经历的片言只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的乐观,豁达,奋发向上、积极向上的情怀。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第三点,读朱老先生的散文,还能感受到他宽厚待人的长者胸怀。朱老先生对人,赤诚相见。前面我说过,在我跟他同事的不多几年时间里,亲眼见到他帮助过很多人,保护过很多人,我相信在他的一生中,他帮助、保护过的人,少说也有成百上千,他认真做事,真诚待人,乐于助人的品格,那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的长者胸怀,是不多见的。在现今这个时代,尤为可贵。
第四点,读朱老先生的散文,更为他老有所为,装点世界的精神所折服。他的散文,主要写于1995年他56岁以后。先生现在是72岁,他的第二本散文集,共有30万字,这在一个年轻人都是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他,在自己身患有病,老伴也有病的情况下写成的呢?先生退休之后,还学习五笔,所有的文章自己先写一遍,然后是改,改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用五笔字型录入,这种精神,的确值得我们晚辈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先生在退休之后,潜心学习,笔耕不辍,这种活到老,学到老,老有所为,装点世界的精神,令人感动。
在老先生的《秋夜遐想》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这条小路上慢慢地踱着,遐想着,不料有一个什么东西从空中飞来,飘落在我头顶、耳边,并与我轻轻地‘吻’了一下,很快就躲进草丛中去了。我小心翼翼地弯腰把它拾了起来,捧在手中,在月光下我看清了它是一片槐树叶,那叶子黄中略带暗绿色,使我沉思:它曾不怕初春的寒冷和夏天的酷暑,在绿色的海洋中欢腾、战斗过,为人们净化环境,喷吐芳香,带来愉快和欢乐,做过贡献。当大自然需要时,它就如此安然坦然,无私无畏地落叶归根了。我赞美这种平凡无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在我看来,这片槐叶,正象征着老先生自己。
感佩,感念
总体而言,我对老先生文章的感受是,真情实感,朴素感人,但不乏文采。这也是老先生所追求的散文风格。他的散文写作,实践了他的散文观。
关于散文,我不想说得太多。我想说的是,写这篇文字,一是表达自己对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的感激之情。二是更为重要地是,表达自己对老先生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学习一生,奋斗不止的敬仰之情。这是我的感恩,感佩,感念合而为一的产物,是我对老先生光明磊落的人生敬意的表达。这是有感而发,成一文,算是尽我的一点心意,望老先生不要嫌弃我的愚见和浅薄,能够收下它。同时也寄去我对老先生的祝福,祝愿他和他老伴晚年幸福,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