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IPO重启以来17只股票破发 打新成高风险投资

(2010-02-22 07:21:11)
标签:

基金

证券

破发

ipo

李小姐

中国

股票

IPO重启以来17只股票破发 打新成高风险投资

  以往稳赚不赔的“打新”,竟也成为高风险投资

  程亮亮 蒋飞

  管理着一只“家族私募”的李小姐刚结束国外的假期回到深圳。受年初至今各种消息的干扰,加上随之而来的A股的震荡,她感觉暂时失去了方向,甚至连“打新”也颇为不顺。

  “1月份中了中国西电(7.39,0.03,0.41%)的签,上市当天没想到就破发,我们是每股亏了几分钱卖出的。”李小姐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想放松一下心情,干脆就出国旅游。”

  以前稳赚不赔的“打新”,竟也成为高风险投资了。

  从中小板到主板,从主板到创业板;从上市不久即破发到上市首日破发;从上市首日破发到上市即未见红盘而破发……

  据统计,从去年IPO重启以来,已经有中国中冶(4.96,0.04,0.81%)(601618.SH)、招商证券(29.19,-0.19,-0.65%)(600999.SH)等17只股票陆续破发。

  宛若一阵寒流,新股破发瞬间席卷A股市场!

  是福是祸?新股发行制度能否因此被一举矫正?

  “打新”不再稳赚不赔

  “新股都以‘N’字打头,跟牛市的牛同音,最早只是想博个头彩,收益也十分可观。可是如今,‘N’股不牛,打新收益不再,也没有必要继续下去了。”一位资深打新股投资者如此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显然,破发现象的一再上演,让这位热衷打新股的投资者已经丧失了信心。

  曾几何时,A股市场的打新热情不可谓不高。动辄150%的首日涨幅让成千上万的资金愿意被冻结。“上市首日就赚十几个涨停多划算啊!”上述投资者坦言,“自己挑选个股很难做到这样的收益。”

  2009年下半年中国A股市场恢复了新股的发行,无疑给热衷打新者吹来一阵暖风。而事实上也的确给一级市场上的投资者带来了较为丰厚与稳定的收益。短短半年时间,打新年收益率就达到20%以上。

  然而,到了去年底,情势突变。

  去年12月14日,招商证券(600999.SH)破发,成为IPO重启后首只破发股。当天,招商证券盘中跌破31元的发行价,险些破发。而其后连续几个交易日收在31元之下。2009年12月30日,中国北车(5.51,0.02,0.36%)(601299.SH)A股首发日仅涨2.34%,逃过一劫。

  更惨的还在后头。今年1月28日,中国西电(601179.SH)开创新股首日破发的先例。截至昨日,已有5只新股遭遇首日破发。

  9日上市的中国一重(5.52,0.01,0.18%)则更是彻底,开盘价即低于发行价,首日即套牢所有获得配售的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

  而这种破发潮不仅只在主板市场上上演,在中小板,高乐股份(20.91,0.32,1.55%)(002348.SZ)3日首发开盘破发,打破了中小板市场五年半没有破发股的历史。开板不足半年的创业板同样未能幸免。星辉车模(41.600,0.48,1.17%)(300043.SZ)成为创业板开启以来的首只破发股。

  机构投资者叫苦不迭

  新股频频破发,不仅让散户中招,不少机构投资者也是叫苦不迭。

  上述17只破发新股中,除了中国中冶之外,其他16只股票的网下配售股份尚未上市。

  这些股份均为基金、保险公司、券商和一些企业财务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持有。其中又以公募基金为绝对主力。统计显示,上述16只股票的网下配售部分套牢了超过200只基金。和参与网上申购的李小姐不同的是,这些基金持有的新股有三个月限售期,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大盘继续走弱,那么浮亏有进一步扩大的风险。

  让李小姐难以理解的是,近期新股接连破发,高发行价的隐患在二级市场失去上升动力后已经明显暴露出来,为什么那些本应该更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仍然若无其事地参与“打新”呢?

  “实在没有更好的投资。”一位基金研究员说,“股市看不准方向,债券受加息预期影响也比较悬,一般来说打新是安全的。”他表示,打哪只新股一般都是由基金经理自行决定的,在决策流程上“不算回事情”。

  早在去年夏天,就有业内人士对本报表示,新股发行制度的一些缺陷加上当时的市况必然造成发行价畸高,一旦市场结束上涨,破发在所难免。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近7个月内发行上市的136只新股中,平均发行市盈率超过55倍,而创业板新股的平均发行市盈率更是超过66倍。

  发行价偏高的现象,折射了发行制度和询价制度的问题。目前,发行制度所遇到的问题就是券商所主导的一根利益链条。

  在上市的财富效应下,几百家企业在证监会的发审委门外排队,无数的拟上市公司开始了与机构的合谋。这些利益共同体中有券商保荐人及身后的合作机构关联体、各种来路的PE/VC名义下的投资、资金掮客。募集资金越多,这个利益体所获取的财富也越多。

  现行的定价系统基本上是靠保荐机构和发行人,以及询价机构来共同决定,这中间保荐人是一个关键,他们既要为公司募集到钱,还要赚到钱,因此,实际上定价权是掌握在保荐机构。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为了实现高盈利而抬高发行价。

  福兮?祸兮?

  “打新”风险陡增的直接后果,就是投资者热情的陡降。

  中国一重(601106.SH)的网上网下发行均创下了IPO重启以来的中签率新高,这无疑也已经说明投资者认购欲望很低。

  昨日,华泰证券中签率也高达14.43%,创股改以来新高。

  “中国化学(5.11,0.01,0.20%)(601117.SH)亏了,中国西电又糟了,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中了二重。”上述热衷打新股的投资者对记者表示。

  李小姐管的是亲朋好友委托的账户,资金量比起信托类的私募也小很多,因此策略转换更容易。现在她已经转而做超跌的房地产股票,寄希望于交易性机会,一段时间内不会再碰新股了。

  有调查数据显示,63.5%的投资者表示不愿再打新股。

  一直以来作为网下申购新股的主力债券型基金如今也开始暂停打新。在牛市中,一些债券型基金甚至通过拆借大量资金进入一级市场,最大化地申购新股,从而获取超额收益。但近日,有部分基金公司表示已开始采取针对性措施,禁止债券型基金再从事网下“打新”,先把持股比例降到相对安全的位置再说。而多家基金公司则称,他们会等待“打新”形势明朗,再考虑旗下重开债基的网下“打新”。

  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新股连连破发实际上是投资者日渐成熟的标志之一。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券商人士就对记者表示,新股过高的发行价必然导致破发,而破发得越早越好,说明投资者已经认识到估值的高估。

  申银万国证券客户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单蔚良也对记者表示:“如今,一级市场打新股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破发其实是当前市场相对之前更为理性更为成熟的标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