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证券潜规则ipo新股股票 |
分类: 思想的光芒 |
新股高价发行背后潜规则惊人
(关于这个问题,我06年春天的研究已有结论。即投行广泛地参与造假上市,置二级市场的利益于不顾。目前的这个新股发行机制,大股东和投行的利益,没有牵制力量,自然就是这么个结果。二级市场投资者,最后就得挨宰,当死猪肉,数年之内还不一定能够解套。)
|
【2010-02-07
09:57】 原文链接: http://snap.windin.com/ns/findsnap.php?id=80387908
最近两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已有约20只新股、次新股破发。其直接原因是新股的高发行价。目前,创业板发行市盈率高达100倍以上,主板IPO发行市盈率亦被抬升至40倍以上,有些甚至逾60倍。但沪市整体市盈率却不足27倍。
《经济观察报》援引投行人士称,高发行价背后隐藏着惊人的行业“潜规则”,上市企业身后是企业、保荐人、机构投资者、资金掮客等层层纠结的利益关系。据该人士介绍,现在很多投行做IPO项目的时候,发行方往往直接就会问竞标的保荐人能否发到“40倍甚至50倍”的发行市盈率,直接给定公司要求的市盈率。其次,在现有募集资金的需求上,保荐人对超募部分往往是额外收费,比如基础募集部分保荐费率往往为1%-4%,超募部分有些甚至能达到10%-15%。由此,很多保荐机构在其提供的询价估值报告中做文章,一是抬高对未来业绩的预测,二是增加可高估值的亮点,三是选择同行业较高市盈率的公司进行比较,由此直接在询价估值报告中将建议的询价区间抬高。 “最为关键的是,这份询价估值报告也不向媒体以及广大投资者公布,只是小范围的询价机构与监管层知晓,更不是法律文件,无需负法律责任,因此被保荐机构大加粉饰。” 数位参与IPO保荐项目的财经公关人士透露,很多投行找熟悉的询价机构参与报价,同时在“大家互相捧场、给面子”之下打造的多赢格局:一是即便破发所申购资金在其所配置的总资金中亦是少数,二是破发总体概率较低,只是相对之前的收益赚多赚少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保荐机构以直接或间接贿赂的方式拉拢机构。前者用现金和礼物,后者则与上市公司配合允诺未来将提前提供公司相关利好消息的方式。”上述其中一位财经公关人士称,“如果未来投资有企业配合,有多少机构会不愿意参与抬高价格?” |
前一篇:从采掘指数看后面的大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