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心开出的第三十六朵鲜花
(2009-12-06 22:53:12)
标签:
寂寞的心使臣星和歌芋田王维日本股票 |
分类: 文学评论、理论和文化评论 |
寂寞的心开出的第三十六朵鲜花
——读王维
读王维的诗作,字里行间透出来的,竟是深深的寂寞。原本以为是不是读诗的人自己寂寞了,翻来覆去地追问过后,发觉竟然不是。在看过刘禹锡的旷达、豪迈之后,再读王维,只是更深的落寞。那种初次相逢的喜悦,少了许多。
作为盛唐艺术的一朵奇葩,王维的开放,自是夺人眼目。只是如此深的寂寞,开在那个时代,又开得如此长久,前人很少有所述及,真让我一时觉得不知所措。一本《王维诗选》翻下来,寂寞的竟有大半本。随便翻出一首来,那种简单风景和人情的背后,就是寂寞: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萍池》
心静至极,至绝,长期地静下来,就是那种令人窒息的寂寞了。
表现在诗里,就是那些简单的、如画的风景,淡静的思绪,甚至是将抒情进行零处理后的“感情零度诗歌”。
当然不是没有感情,只是那种感情太淡太淡了:
马上一分手,几日还相见?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崔九弟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杂诗三首
那么深的寂寞,又为什么没有将王维淹没?
其实寂寞如灰尘,对作品可能是致命的。因为最寂寞的是时间本身,在这个世界上,任谁都寂寞不过时间。尤其在数百上千年的时间长河中,灰尘越积越多,最终淹没的是阅读者的兴趣。时间本身就会像灰尘一样,将许多东西埋葬,最后剩下来的,就是消亡。
而王维硬是从寂寞中穿越出来,成为盛唐大家。引导王维穿越寂寞的,就是他仍然淡得几乎感觉不到的、如花的喜悦。那些正是他寂寞的心中,开放出的瑰丽的花朵。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舍,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送梓州李使君》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送邢桂州》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
这种喜悦,让王维最终穿越时间,达到内心的光明通透,并从历史的长河中浮出水面,成为山水田园派的大师。我们终于看到王维内心明亮的光,他那种难得一见的明亮的笑容: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更明亮的如《山居秋暝》、《鹿柴》、《竹里馆》、《鸟鸣涧》等等,大家都很熟悉,它们是当之无愧的世间杰作。
王维的诗传到日本后,日本从禅的角度来理解王维,并最终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和歌。可以说王维的诗,是日本和歌的源头。国内诗家分析王维,喜欢从他精通绘画、音乐的角度来评价他的诗,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静里有动,动中含静。这些都很好。但我觉得王维最难得的,不是他的诗如何明亮,心境达到怎样的艺术高度,从那些景物中顿悟到了什么,而是一个诗人,他如何穿越那么漫长的寂寞,达到内心的光明。王维的诗作有400来首,达到光明境界的,可能只有30来首。正是这30来首诗,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而为了那30来首光明之诗,王维一直在寂寞中等待、徘徊、守候。他有太过漫长的时间,在那里等待内心光明的使者。
因为只有内心的光明,才会带来诗歌的光明。
而如果探究王维诗歌最终走向光明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在王维的诗中,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值得关注的。正因为如此,那些构成景物的东西,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才会来到他的诗中,幻化成一道道绚丽的生命彩虹,引领他穿过漫长的寂寞,达到光明的彼岸。王维的诗,也在这种穿越中,真正完成了自己的蜕变,变成了一道道瑰丽、眩目的彩光,在空中闪亮,永远令后人景仰。
因此,我觉得读王维,既要读到他如花的光明,更要读到他光明的背后。在看到他光明的背后之时,亦要看到如何通向光明之路。只有这样的王维,才可能通向诗歌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