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生活梦想文化 |
分类: 散文 |
人们都说"三十岁前睡不醒,三十岁后睡不着",我恰恰相反。30岁前生活没规律,该睡觉时是醒的,该醒的时候却又睡意连绵。比如上午往往是人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我却在这个时候极容易睡觉。8:00到9:00睡一觉,11:00左右还能再睡一觉。再就是晚上7:00开始的新闻连播,那种差不多一个频率的语调,是我最好的催眠曲。
三十岁以后,头一挨着枕头,两分钟就睡过去了。
30岁以前听鸟儿,跑步到湖畔去。湖北日报社宿舍区前面有片林子,林子里长满樟树、枫树、楠竹以及其他一些杂木。从那里一直到东湖,都是小山,山上满是树木。早上四点起床,跑完步,再到那一带,穿行于山林之间,或者爬上小山顶,就能够看到黎明的苏醒,大地和湖面,如何从黎明中翻过身来。
天还没亮。去得太早,往往只能听到鸟儿伸懒腰似的声音。一只鸟儿醒了,睡眼惺忪地,慵懒地,低低地叫两下,又没声儿了,就像人有时候睡觉,醒了后打个哈欠、揉揉眼睛,再又迷迷糊糊地睡过去一样。空气中充盈着一股潮气和寒凉的气息,让人感到就像浸润在清凉的湖水里一样。
这时候能够听到露珠打在草叶上的声音,还能够听到青草拔节的声音,像微雨,两三滴雨有一下没一下打上去的感觉。而远处城市的车轮声,这时候还是有一阵儿没一阵儿地传来。
第一声清晰的鸟叫过后,鸟儿就开始苏醒过来。然后一波一波地,渐渐开始了盛大的合唱。鸟的种类有好些,每种鸟儿苏醒的时间有先后之别,一种鸟儿合唱过后,歇一会儿,另一种鸟儿就开始歌唱,并合奏。它们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天亮,在太阳快要出来前的那一刻,所有的鸟儿全部叫起来,开始了盛大的合奏。这是黎明后的欢腾,大地的欢腾。直到最后,斑鸠做总结性的发言,这每天清晨的合唱才开始落幕。
鸟儿这种生灵,它们的欢腾曾经令我震憾。若干年前,我曾同老愚有过一次对话,后来他写过一篇《一个人的天空》,就是我和他对话的一部分,讲的就是面对生活的两种不同的态度。那篇文章起始就是讲鸟儿的歌唱——当然不是我的原话。我倾向于拥抱自然,他倾向于拥抱社会和人生。在这一点上,谈得太多,已没有必要。到底哪种生活态度更加合理,或者更加积极,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这是10余年前的事儿。2000年在广州,有天晚上无意中打开电视,从一个频道跳到另一个频道,跳来跳去,最后就看到一个讲鸟儿的节目。那是一位鸟类研究专家,跟踪鸟儿的专题。节目里录下了太多的鸟儿叫。那个节目把我给迷住了,我一连看了好几天,最后终于从电视里看到了鸟儿在黎明前的合唱。那是纯粹的生命之歌。
我一直想再完整地听一听这样的合奏,却一直没有听到,一直想写篇完整地记录鸟儿合唱的文章,也一直没有写成。因为这些年中听到的都是不完整的,还有就是有几种鸟儿,我即使听了,也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观察日记》中写到过鸟儿叫,我好像不止在一两个地方写到过,但都不完整。这是一件极其遗憾的事儿。
2002年,记不清在哪篇文章中读到,国外某个歌唱家在某座体育场开个人演唱会,体育场里人山人海。那里位于城市的郊区,四野都是绿茵茵的青草。当演唱会临近尾声,音乐家请所有的歌迷都静下心来,请所有的灯光都熄灭,然后场内一片宁静。于是数万人抬头看到了头顶灿烂的星空,凝神听到了场外蟋蟀的鸣叫——四野全是蟋蟀的叫声,一浪高过一浪。它远比音乐家的歌声更好听,更洪大。
因为,那是天籁。
演唱会在蟋蟀声中结束。在那样的场合,我不知道音乐家会怎么说。如果是我,我就会说:"相信我,大自然是最伟大的音乐家。"
关于蟋蟀鸣声,叶芝这样写道:"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尼弗利/搭起一个小木屋,筑起篱笆房/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独个儿住着,荫隐下听蜂群歌唱/在那里,会得到一份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霞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情定葛莉丝·在葛莉丝花园品味生活的浪漫》这样写道:"蝴蝶、蚱蜢、蜜蜂、蜻蜓遥舞在香草园中;青蛙、蟋蟀歌唱于夜晚,大自然乐章从此奏起。香草、美食、爵士乐、艺术,品味浪漫,让心灵得于自由解放!"
这些写得非常好,但仍让我觉得缺少对大自然歌唱家们足够的尊敬。
而我最想看到的,却是某个音乐家在黎明的林边开场演唱会。演唱会即将结束之际,他让成千上万的听众静下心来,静听黎明鸟儿的歌唱,把演唱会推向高潮。那是纯粹的生命之声,是纯粹生命在黎明中的合奏。
每种鸟儿,每种生命,都是天生的歌唱家。它们让我从中学到对纯粹生命的敬畏。
后来就看到了《迁徙的鸟》获奖的消息。从电视里,看到了那部记录片的片断。我一直关注着国内什么时候放映,最后却刚好错过了。电影放完两周,我才实在憋不住到影院去问。那种鸟儿飞翔时的优雅和优美,就永远地留在了想象中。碟子我又不愿意看,这种遗憾就只有让它一直留着。
其实我也没有别的,只是对生命和美的痴迷和留恋罢了。我曾经说过,在我的内心世界,心灵的宁静与喜悦是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投入。生命的宁静来自与自然相濡以沫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人类在一点一点地逝去。
今天早上,我又听到了一点鸟儿的歌唱。
我住的地方,前后院子树木参天。最高的樟树,都已经快有六楼高了。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是很真切的感受。那里离湖畔也不远,可以经常到湖边漫步,听听鸡叫和哇鸣。这是我一直舍不得搬离那里的原因。
今早醒来,斑鸠正在院外大声歌唱。我其实是被第一声斑鸠的叫声给唤醒的,躺在床上,人还想睡过去,却听得它的叫声越来越亮,中气越来越足。这只斑鸠的叫声像是某种煊示。叫过一会儿,好几只班鸠就在小区的前前后后叫开了,"咕咕咕"地各不示弱。它们叫了七八上十分钟,就有一种长得像八哥的乌鸫叫开了,这其中我还听到了一只布谷鸟插进去的叫声。到城市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歌唱。它们叫完,麻雀叫开了,叽叽喳喳的,很是欢快和热闹。最后却是喜鹊,数只喜雀在窗外,"喳——喳——"地叫着,声音却要安静得多。
喜鹊叫过,就没有鸟儿叫了。我翻身坐起,该起床了。
我知道,今天只听到了鸟儿歌唱的尾巴。
三十岁以后,头一挨着枕头,两分钟就睡过去了。
30岁以前听鸟儿,跑步到湖畔去。湖北日报社宿舍区前面有片林子,林子里长满樟树、枫树、楠竹以及其他一些杂木。从那里一直到东湖,都是小山,山上满是树木。早上四点起床,跑完步,再到那一带,穿行于山林之间,或者爬上小山顶,就能够看到黎明的苏醒,大地和湖面,如何从黎明中翻过身来。
天还没亮。去得太早,往往只能听到鸟儿伸懒腰似的声音。一只鸟儿醒了,睡眼惺忪地,慵懒地,低低地叫两下,又没声儿了,就像人有时候睡觉,醒了后打个哈欠、揉揉眼睛,再又迷迷糊糊地睡过去一样。空气中充盈着一股潮气和寒凉的气息,让人感到就像浸润在清凉的湖水里一样。
这时候能够听到露珠打在草叶上的声音,还能够听到青草拔节的声音,像微雨,两三滴雨有一下没一下打上去的感觉。而远处城市的车轮声,这时候还是有一阵儿没一阵儿地传来。
第一声清晰的鸟叫过后,鸟儿就开始苏醒过来。然后一波一波地,渐渐开始了盛大的合唱。鸟的种类有好些,每种鸟儿苏醒的时间有先后之别,一种鸟儿合唱过后,歇一会儿,另一种鸟儿就开始歌唱,并合奏。它们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天亮,在太阳快要出来前的那一刻,所有的鸟儿全部叫起来,开始了盛大的合奏。这是黎明后的欢腾,大地的欢腾。直到最后,斑鸠做总结性的发言,这每天清晨的合唱才开始落幕。
鸟儿这种生灵,它们的欢腾曾经令我震憾。若干年前,我曾同老愚有过一次对话,后来他写过一篇《一个人的天空》,就是我和他对话的一部分,讲的就是面对生活的两种不同的态度。那篇文章起始就是讲鸟儿的歌唱——当然不是我的原话。我倾向于拥抱自然,他倾向于拥抱社会和人生。在这一点上,谈得太多,已没有必要。到底哪种生活态度更加合理,或者更加积极,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这是10余年前的事儿。2000年在广州,有天晚上无意中打开电视,从一个频道跳到另一个频道,跳来跳去,最后就看到一个讲鸟儿的节目。那是一位鸟类研究专家,跟踪鸟儿的专题。节目里录下了太多的鸟儿叫。那个节目把我给迷住了,我一连看了好几天,最后终于从电视里看到了鸟儿在黎明前的合唱。那是纯粹的生命之歌。
我一直想再完整地听一听这样的合奏,却一直没有听到,一直想写篇完整地记录鸟儿合唱的文章,也一直没有写成。因为这些年中听到的都是不完整的,还有就是有几种鸟儿,我即使听了,也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观察日记》中写到过鸟儿叫,我好像不止在一两个地方写到过,但都不完整。这是一件极其遗憾的事儿。
2002年,记不清在哪篇文章中读到,国外某个歌唱家在某座体育场开个人演唱会,体育场里人山人海。那里位于城市的郊区,四野都是绿茵茵的青草。当演唱会临近尾声,音乐家请所有的歌迷都静下心来,请所有的灯光都熄灭,然后场内一片宁静。于是数万人抬头看到了头顶灿烂的星空,凝神听到了场外蟋蟀的鸣叫——四野全是蟋蟀的叫声,一浪高过一浪。它远比音乐家的歌声更好听,更洪大。
因为,那是天籁。
演唱会在蟋蟀声中结束。在那样的场合,我不知道音乐家会怎么说。如果是我,我就会说:"相信我,大自然是最伟大的音乐家。"
关于蟋蟀鸣声,叶芝这样写道:"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尼弗利/搭起一个小木屋,筑起篱笆房/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蜜蜂巢/独个儿住着,荫隐下听蜂群歌唱/在那里,会得到一份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霞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情定葛莉丝·在葛莉丝花园品味生活的浪漫》这样写道:"蝴蝶、蚱蜢、蜜蜂、蜻蜓遥舞在香草园中;青蛙、蟋蟀歌唱于夜晚,大自然乐章从此奏起。香草、美食、爵士乐、艺术,品味浪漫,让心灵得于自由解放!"
这些写得非常好,但仍让我觉得缺少对大自然歌唱家们足够的尊敬。
而我最想看到的,却是某个音乐家在黎明的林边开场演唱会。演唱会即将结束之际,他让成千上万的听众静下心来,静听黎明鸟儿的歌唱,把演唱会推向高潮。那是纯粹的生命之声,是纯粹生命在黎明中的合奏。
每种鸟儿,每种生命,都是天生的歌唱家。它们让我从中学到对纯粹生命的敬畏。
后来就看到了《迁徙的鸟》获奖的消息。从电视里,看到了那部记录片的片断。我一直关注着国内什么时候放映,最后却刚好错过了。电影放完两周,我才实在憋不住到影院去问。那种鸟儿飞翔时的优雅和优美,就永远地留在了想象中。碟子我又不愿意看,这种遗憾就只有让它一直留着。
其实我也没有别的,只是对生命和美的痴迷和留恋罢了。我曾经说过,在我的内心世界,心灵的宁静与喜悦是放在第一位的,其次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投入。生命的宁静来自与自然相濡以沫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人类在一点一点地逝去。
今天早上,我又听到了一点鸟儿的歌唱。
我住的地方,前后院子树木参天。最高的樟树,都已经快有六楼高了。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是很真切的感受。那里离湖畔也不远,可以经常到湖边漫步,听听鸡叫和哇鸣。这是我一直舍不得搬离那里的原因。
今早醒来,斑鸠正在院外大声歌唱。我其实是被第一声斑鸠的叫声给唤醒的,躺在床上,人还想睡过去,却听得它的叫声越来越亮,中气越来越足。这只斑鸠的叫声像是某种煊示。叫过一会儿,好几只班鸠就在小区的前前后后叫开了,"咕咕咕"地各不示弱。它们叫了七八上十分钟,就有一种长得像八哥的乌鸫叫开了,这其中我还听到了一只布谷鸟插进去的叫声。到城市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歌唱。它们叫完,麻雀叫开了,叽叽喳喳的,很是欢快和热闹。最后却是喜鹊,数只喜雀在窗外,"喳——喳——"地叫着,声音却要安静得多。
喜鹊叫过,就没有鸟儿叫了。我翻身坐起,该起床了。
我知道,今天只听到了鸟儿歌唱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