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个人内心的三种渴望

(2007-01-02 15:24:36)
分类: 散文

每个人内心的三种渴望

 

人之为人,在于他们内心潜在的欲望。这是每个人作为人的基本。欲望有好有坏,我们其实不用对它做道德评判。但欲望的升华,却是渴望。

在人成为人的时候,上帝就赋予了每个人内心三种渴望。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是每个人内心神秘的激情,是提升每个人的人性、引领人上升的东西。就像歌德所唱道的那样:“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上升。”

潜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三种渴望,是飞翔、歌唱和流浪。

 

我早年的随笔中,有好些写这三种与生俱来的渴望的篇章,有的是三种一起写,有的是写一种或者两种。诗歌中,我一直非常固执地强调歌唱,并认为歌唱同歌,同唱不是一码事儿。歌唱是发自内心的,是来自生命深处的,是全身心的唱,是一种很少有的状态,并不是一个人能够唱歌,是大家所说的歌唱家,他就是在歌唱;很多人的诗,并没有歌唱的成分,而不是大家所说的那样,以为诗歌就是歌唱。我们说生命在歌唱,那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它并不是生命在唱歌。很多人都会唱歌,很多人的歌都唱得很好听,但当他们唱歌的时候,当人们所说的歌唱家在演唱的时候,他们并不一定是在歌唱。歌唱是一种极少有的状态,中国近现代歌曲中,也只有少数几支歌可以说是在歌唱,其他更多的是在唱歌。这是歌唱和唱歌的区别。以此类推,也可以找到写诗和以诗歌歌唱的区别。

歌唱源自于大自然的声音,源自于天籁。居留在城市里的人,如果大家能够到大自然中去呆几天,在一个异常安静的环境里居住几个晚上,每天看看日落日出,看看黎明的苏醒和黄昏的降临,可能就会明了歌唱是怎么来的。夏天的早上,从四五点开始,居住在林子里的各种鸟儿就一波一波地叫了,它们的生命是异常的欢快。这种欢乐,是纯粹生命的欢乐,它们的歌唱,是纯粹生命的歌唱。而当太阳将要发出第一线光芒照亮大地的那一刻,所有居住在林子里的鸟儿都有一个迎接太阳的仪式。它们冲上天空,在空中舞蹈,飞翔并且歌唱。大自然中的很多仪式是非常感人的。春天的蛙鸣,秋夜旷野里的蝈蝈声,秋风将漫天的黄叶飒飒吹落,都是大自然中的歌唱家们在歌唱,也都是天籁。

但是歌唱的渴望较少被人写到。这可能是因为大家都会唱歌的缘故,可能是歌唱家们存在还有通俗歌曲流行的缘故。但我觉得,歌唱的渴望在人的生命中仍是异常重要,否则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诗人存在了。当然,与其相联的另一个重要渴望是舞,是蹈,但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多讲了。

我这辈子对于歌唱的渴望第一个清晰的表达是在四年级。那时学校有表演队,由班主任主管,不定期有演出。我很想参加演出,就对班主任提出想参加表演队。班主任想也没想就回绝了我:“你是班长,你再参加演出,那班上谁管?”就这样,我歌唱的愿望就被生生地掐没了。

我早年写歌唱的那种内心的渴望的文字是《歌手》。2004年在写“鸟儿”的两篇文字中,有一篇也仍然写的是歌唱。近年虽然不写这些文字了,可缘自生命深处的歌唱的渴望仍然在极其顽强地生长,而且反而更加强烈了。而作为一个曾经以文字表述自我生命的人,用文字歌唱,其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飞翔的渴望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要这人不是傻子,他就会有飞翔的渴望。有时候说不定傻瓜也会有这种愿望的。可能有人会说,飞翔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一个梦想,可我想说的是,飞翔其实是人类早先曾经拥有的一种能力,是一种缘自于物种的固执的集体无意识记忆。人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大树曾经是人类的居所,在树木之间跳跃,滑翔,曾经是人类祖先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它是人类经过数百万年自然选择而出现的曾经为人类所拥有的一种基本技能,但是在人类走出森林之后,这种技能在数万年间迅速地消失了。数百万年之于数万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因此飞翔就演变成了人类关于生存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记忆。心理学上对就是这样解释这种集团无意识的。在童年,每个人都会经常做梦,梦到自己会飞,梦到自己被追赶,而我个人梦到自己会飞,可能一直持续到了30岁之后,只是这几年中,好像基本没有再做过关于飞翔的梦。这正是人类曾经的生存状态的遗迹。

歌手中,以飞翔为主题的歌很多,赵传的《我是一个小小小小鸟》,汪峰的《飞得更高》。汪锋在《飞得更高》之前,也有一首很有影响的歌,《怒放的生命》,仍是写飞翔,与《飞得更高》属于同一个主题。汪峰也凭这些歌,凭借用歌声飞翔而获得过华语歌曲各种音乐大奖。另有一首中国人自己写的有关奥运或者是体育健儿的歌,好像也是写飞翔的,歌名和旋律我一时记不起来了,但印象中那首歌也很好听。汪峰在《飞得更高》中唱道:“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赵传则唱道:“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可见在传达飞翔这一点上,音乐界可能更直接,也更清晰地传达了人们更能够接受的飞翔的主题,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文学中关于飞翔,可能相对要表达得更为曲折得多。我本人的随笔中,有好几篇也是写飞翔的,除了本篇,基本上都不会点出主题。2004年两篇写鸟的文章中,有一篇写的也是这个。在那些文章中,鸟儿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象征,文章的深处,正是生命的飞翔的渴望。

艺术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深处,是相通的。从表达飞翔的渴望这一点来说,舞蹈家的表现,一样让人们的生命顿时得到升华。比如杨丽萍的一些舞蹈中,飞翔成为一种基本的主题,神秘则是组成舞蹈的某种基本元素。生命对于提升自己的渴望,对于飞翔的梦想,在哪里都是存在的。不仅是在艺术世界,在现实世界中,这也是一样的。

 

相对而言,流浪是人们对于未知世界,对于异域,对于新知和新世界的渴求的表现。它也是人们内心与生俱来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从行吟诗人荷马时代即已产生,在中国古代文人骚客那里,表现得极为明显。屈原是泽畔行吟,李白则是在流浪中放歌,古代读书人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的诗歌尽管不是以这些为主题的,但是诗中却经常看到流浪的影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陆游是“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羁旅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常见主题,只不过带有一些孤苦的影子。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即是代表。

相对而言,我写流浪的文章较少,早年的诗作中这方面的文字较多一些。

 

谈这些,其实是谈自己对人性的一些认识,是想说,我们每个人都在提升自己,因为上帝让我们诞生,它其实是赋予了我们每个人提升自己的种种潜质的,这就是在让我们出生的同时,给了我们飞翔的渴望,歌唱的渴望,还有就是流浪的梦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地的声音
后一篇:感谢新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